“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新中国文盲教育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个伟大的民族,总会把关爱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伟大的政党,总会敞开热情的怀抱迎接青年。古往今来,时代更迭;百年沧桑,青年担当。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青春就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共青团云南省委联合云南大学推出“百年青春,初心传承”系列主题插画,邀请大家一同在作品中回望历史、展望未来,一起领悟党领导百年中国青年运动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追寻信仰之光,勇担青春使命!

1950年新中国的第一年答卷并不只有战场上的胜利,在经济恢复、社会重构、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方面,中国共产党照样有不凡的成绩。

然而在那时,国内外反动派却这样预言“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管理经济,共产党搞政治可以打一百分,但搞经济恐怕连及格都不可能。”事实又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

三个月修通铁路干线,

打赢经济第一仗

新中国经济第一仗,叫做“粮食调运”。长期战乱造成减产和饥荒,交通被严重破坏,外商入海口遭到国民党封锁,运来的物资被抢夺。于是,打通铁路网线就成为当务之急。

1949年,美国是世界铁路最多的国家,有36万公里的铁路,苏联11.7万公里,日本2万公里,印度也有5.6万公里。而新中国,全国只有2万公里铁路,而能通车的,仅有1万公里。

1952年,为衔接建成的成渝铁路和在建的宝成铁路,中央政府开始研究成都至昆明铁路线路的走向,并于1958年正式动工。此后,成昆线几经停工复工,终于在1970年全线通车。根据《人民铁道》的介绍,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的一个单位因工牺牲即达600多人,另一个单位在两次洪水、泥石流中就有130人殉职。总之,为修建成昆铁路,平均每一千米铁轨就有两三名建设者为之牺牲,这一说法并不为过。成昆铁路的建成推动了西南建设和民族融合发展,二滩水电站、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攀枝花钢铁基地等及西南其它几条铁路干线都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

成昆铁路(图源:央视新闻)

把人民组织起来,新中国水害变水利

中国历史上多有黄河泛滥,1938年蒋介石挖开花园口破坏了淮河的水系,改变黄河相对淮河的高度,使黄河南走时向较低的黄淮平原冲击,河水灌进豫皖苏三省44县市,形成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人民苦不堪言。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除淮河水灾,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开展了根治淮河运动。治淮工程开工时,尽管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朝鲜苦战,国家财政十分吃紧,在这么缺钱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仍想办法拨出了4.5亿斤的粮食作为保障。

家住泗县农村、深受洪水灾害之苦的团员金秀兰,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12位小姐妹奔赴新濉河工地。经过金秀兰的动员,民工们个个精神百倍去奋战。寒风呼啸,凛冽逼人。表面土层冻得像石板块,用锹很难挖,就用洋镐刨、铁棍撬,冻土块用筐抬,百米之外倒土,空筐回来带小跑,一天干下来,大家腰酸背痛。虽然推进工作有巨大的困难,但是这些并没有把金秀兰吓倒。她想到志愿军战斗英雄郭忠田对她讲的话,想到自己在信上写给毛主席的保证,信心就加强了。在金秀兰不断鼓励下,谁也没有向困难低头,大家从屡次失败中找经验,再研究改进办法。当时有一种说法叫不分昼夜,人不停步,车不停运,船不停航。

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感动地说:“历史上没有一个政府曾经把一个政令一个运动,一个治水的工作深入普遍到这样家喻户晓的程度,这是一个空前的组织力量。”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之下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治淮青年队伍(图源:共青团中央)

终结恶性通胀,建立财政管理体制

1937年7月到1949年5月,国民党曾经创造了4300天法币增发1756亿的世界纪录,1块钱在这个4300天之后变成了1756亿,通胀之恶,令当时的人民用100块钱都买不到一粒大米。1950年3月,新中国开始建立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收支都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仅用四个月时间,就解决终结了国民党十年解决不了的恶性通胀,保障了全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

土地改革,实现人民“耕者有其田”

在国民党时代,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雇农和中农,只占全国可耕土地面积的20%到30%,而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却占有可耕地面积的70%到80%,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土改让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更让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上获得解放后,农民渴求知识与文化,促使新中国进入了一个启蒙及进步的时代。

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图源:新华社)

为农民打开教育的“大门”

根据1950年的扫盲调查,解放前夕,湖北省英山县有青壮年总数99000人,非文盲只有9800人。也就在这一年的2月20日,全国大扫盲开始,各级教育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

为了清逐这只挡在共和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很快就被提上日程。1950年,毛泽东在《人民教育》创刊号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当年9月20日,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专门研究扫盲工作,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会后,一场自上而下、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全国各地开始办起“扫盲班”。当时,虽然学习文化的需求很迫切,但恢复工农业生产也同样重要,因此城市、工厂的扫盲班多办于夜间,农村的扫盲班则多开办在冬季农闲时节,也被称为“冬学”。

不过,仅仅办起扫盲班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在于方法——如何教学才能让百姓尽快脱盲?识字教育方法的突破,正是来自基层部队。1948年从中原军政大学毕业的祁建华,是当时解放军西南军区的一名文化干事。早在1949年1月,刚刚毕业的祁建华就开始摸索识字教学方法。一开始,他采用的是当时各地通行的“三五教法”——即一天教三五个生字,这种教学法看似日积月累可以扎实推进,然而事实上由于只靠死记硬背,对于低起点甚至零起点的战士们来说,不仅没兴趣,不愿学,而且经常是“熊瞎子掰玉米”,记了又忘,实际的学习进展十分缓慢。

祁建华很快就在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他苦思冥想,想到了自己小时候学习文化时的经验——注音字母,正是凭借着这个基础,祁建华通过查字典,“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更多的汉字。以自己的经验为灵感,祁建华首创了一种先教战士们注音字母,再教他们掌握拼音规律,然后集中教大数量的常用字并注音,带领战士们突击拼读认写的“速成识字法”。这一试,效果很好!一天可以学习一两百个汉字,大约在15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内,就可以达成原本看着遥不可及的1500-2000个汉字识读的目标,实现脱盲。

然而,夺目成绩的背后,隐忧也在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学员”学习效果的“参差不齐”。1955年9月,毛泽东在读过《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这篇文章后,十分欣喜,当即在文上做了大量批示,他认为,在当时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低、成人多数文盲的情况下,“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赞赏村青年团支部以本乡高小毕业生为教员、以合作社为单位办记工学习班的扫盲经验,指出:“这个经验应该普遍推行”,主张各级青年团领导这一工作,一切党政机关应予以支持。他对具体的实施计划也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扫盲教育分“两步走”,先学所在合作社记工关联的人名、地名等需要的二三百字,下一步再学习更普遍的文字和语汇;相应的教材编写,第一步也是要因地制宜,按各合作社、各地县的实际情况自己编,不要求统一,进阶的通用课本再由省(市、区)教育机关统一编写。

当年毛泽东对《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批示手迹(图源:中国青年网)

由此,以“民间”成功经验为基础,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了扫盲运动的高潮。从百姓身边最为实际的事物学起,“随手”就能学识字,边干边学,边学边用,学员进行扫盲学习的兴趣和效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从1949年至1969年,中国先后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在运动中不断累积经验,汲取教训,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案计划,扫盲教学越来越成熟。其中,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的创制,对于扫盲、文化普及功不可没。新中国实际采用的汉字简化方案于1956年确定并公布实施,汉语拼音方案则于1958年颁布。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方案方案的推广,使得扫盲教育的效率大幅提高,也有效地应对了当时扫盲工作中学员频繁“复盲”的顽疾。可视作当年祁建华注音字母教学“进阶版”的拼音方案,成为后两次扫盲运动的核心,运用拼音,一般经过100小时左右的教学,学员即可达到扫盲标准;同时,对于不少原本没有文字,或文字体系尚不完善的少数民族,汉语拼音也成为帮助其创制和改进文字的关键,为这一扫盲的难点找到了出路。

新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四次扫盲运动,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在1964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几年间,1亿多成年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扫黑除恶禁毒,一年根绝鸦片种植

1950年禁毒工作也迅速在全国展开,2月24日政务院发布实行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向危害中国人民百年的毒品宣战。

中国近现代史,正是由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序幕,致使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为数众多的吸毒人员。这一年,新中国将禁毒扫黑与土地革命相配套,根除了罂粟种植,其中产量居全国之首的西南诸省,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基本根绝了鸦片种植。

(图源:共青团中央)

195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数不胜数,无论是大到国家关系,小到百姓的日常起居,中国人民都实实在在地感到了新旧社会的两重天。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1950年的新中国向着更加壮丽的目标前进,一路走到今天,新中国第一年的意义也深刻地写在了历史当中。

从“一五”到如今的“十四五”开端,无数青年在为建设祖国付出了自己的全部青春,他们在艰苦奋斗中挺起了脊梁,他们承载民族希望,彰显大国风采,不忘初心,从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载人航天火箭,从一穷二白到应有尽有,中国制造,始终为人民而生。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登珠穆朗玛峰、创世界一流,这就是我们的中国荣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愿中国青年都能传承红色基因,延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从党史里汲取力量,始终保持大无畏的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做出更好的成绩,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百年青春,初心传承”系列主题插画创作团队:

创作策划—张冬冬;绘画统筹—森特笑虎;

插画绘制—谢伊鸿、李柯奕、周静怡、

王乙格、毕双凯;

资料整理—李梓熙、顾耘华、禹玺、李青盈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中国发展速度远超印度:涉5亿人运动奠定崛起基础全民扫盲次年4月23日,政务院(即后来的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给祁建华发了奖状。三天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速成识字法推进扫盲运动。此后,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将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拍成教学影片供各地学习参考。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jvzquC41pg}t0|npc0ipo7hp1e532:>/2;33:8iqe/ojen|ts>:4=5350yivvq
1.知识是最好的武器——《理想照耀中国》之《秀才遇到兵》知识是建设新中国最好的武器。祁建华用速成识字法帮助老苗等人脱盲,在他的教导下,老苗已经识字三千多,可以自如地书写申请书。 《秀才遇到兵》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让我们一窥当年扫盲识字班在全国轰轰烈烈推行的精彩片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知识都是我们手中抵抗平庸的最好武器。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34@<722<51
2.学语文是个慢功语文学习1989年08期学语文是个慢功,常用汉字, 我以为学语文是个慢功。就拿基本功之一,识(汉)字来说吧,建国40年来的速成教学法不少,包括大力推广过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都不再jvzquC41ycv/ewpk0pku1znmcp3ZYa]3;:?1:9550jznn
3.叶圣陶主持编写《新华字典》叶圣陶新浪财经迩来学文化之风甚盛,农民经土改之后,要求认字,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推行,工厂与部队纷纷传习。识字之后,自需看书,看书乃要求字典。部队中尤为急切,东北军中谓但能指出某种小字典较为切用,彼处即需二十万册。出版管理局遂谋挑选较好者二三种,作内部之介绍,俾出版行政管理机关、业余教育机关、发行业机构知之,以便掌握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5/3;5eql2ko|xrgƒ48893;>3ujvsm
4.童心向党党史童谣学起来(40)当代仓颉祁建华 王艳萍 识字专家祁建华, 发明速成识字法。 “拼音新案”被推广, 人人都要学文化。 群众摘掉文盲帽, 当代仓颉大家夸。 祁建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大练兵中,他发明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使全国50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刘少奇称他为"当代仓颉jvzquC41yy}/jwyx0v|0fj}kcpmlwyqrf1gsvrhng1703=5339936=86;;722=5
5.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精选5篇)从一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角度,他对当时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和黑山北关学校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深入到黑山北关作细致的实地考察,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展开教学实验。在《人民教育》1962年第8期上发表的《小学低年级语文科应该认真教学识字》一文中,他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关于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95;20qyon
6.教育强国心得体会(通用13篇)这次文化大练兵,祁建华准备下功夫教战友识字。他以汉语注音符号为“拐棍”,制定了一套速成识字方案。起初,他向战友们说每天要教40个字,大家觉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华的识字法后,都进步明显。一个文盲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会1000多个常用汉字,并且能读报。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广 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zfvn0497332922A8635e55>5:854ivvq
7.速成识字法五十年代的扫盲运动卫视祁建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造了《速成识字法》。1951年,西南军区在1.26万名干部、战士中试行《速成识字法》,一般只要15天时间,能识字1500个以上,能读部队小学课本3册,能写短稿。某野战军采用这一方法,于1952年3月底彻底扫除了文盲。 1951年11月29日,重庆《新华日报》介绍了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1952年1月11jvzq<84rjv|/kojpi0ipo8utqixbo8yh|i5329>241634
8.这位曾在重庆工作的“扫盲大师”有何故事?井柏然新剧《秀才遇到兵他发明的《速成识字法》曾帮助新中国初期50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他也因此被西南军区记特等功一次,并被评为“模范文化教员”;郭沫若曾亲自为他颁奖,并号召全国文化工作者向他学习;他被国家领导人称为“名副其实的识字专家”、“当代仓颉”。他就是有着“扫盲大师”之称的祁建华。祁建华与重庆也缘分匪浅,在渝jvzquC41ycv/ezhd0eun1|mcpipwhsgyu5Og€xFgvgjnHhncuyJfF;(pg}tKmB5:;=67?
9.《理想照耀中国》之《秀才遇到兵》播出今日要闻在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大练兵中,他发明的《速成识字法》使全国50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25日晚播出的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之《秀才遇到兵》,讲述了祁建华(井柏然饰)帮助排长苗石(李乃文饰)脱盲的故事。 1952年春,在军中担任文化教员的祁建华被叫到师部,师长将排长苗石塞给他,让他帮助排长脱盲。已经jvzquC41jpxc0te0eun0ls1ctzjeuj142822>4424717;;332;64=;280nuou
10.介绍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摘要】:<正> 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对於扫除文盲、发展工农兵群众文化教育有极大的贡献,这是我国文教事业中一种极有价值的、富於革命性的创造。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批准了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关于嘉奖某军文化教员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_XZa6;7466295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