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青团积极参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组建青年突击队等各类“青”字头队伍,开展一系列活动,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激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喊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展现出敢于拼搏、辛勤劳动的精神风貌。艰难困苦,千难万险,广大团员青年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为祖国建设贡献了青春、建立了重要功勋!
参加巩固新生政权的伟大斗争
《光荣啊,共青团——中国共青团百年史话微团课》第四课:建设和巩固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同时,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尚需完成,匪患严重,敌特猖獗,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在巩固政权的伟大斗争中,青年团受到党的高度重视。1950年4月,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共中央西南局关于目前建团工作的指示》时指出,在目前,青年团与青年运动的工作,不论在城市或乡村中,均应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
协助征兵剿匪。以西南的剿匪为例,南京、上海等华东地区解放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和第二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部署,在南京、上海、苏南、安徽等地开展征兵工作,为解放西南和剿匪斗争补充兵员。当地的党、团组织,以及工会、学联连续发出号召进行动员,广大社会青年、学生踊跃报名,很快完成了征兵任务。
协助肃特斗争。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之后,镇压反革命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51年3月,青年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联合发表《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的声明》,号召全国青年一定要和国内外一切反革命分子作坚决的斗争,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
参加抗美援朝。1950年12月,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分别发出《为号召青年团员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告全体青年团员书》和《为号召同学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加强国防建设告同学书》,号召广大团员青年积极行动起来,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军事科学与军事技术,为国防贡献青春。广大团员青年热烈响应,积极报名。在由团中央直接负责的两次动员工作中,报名的青年就达70万人。青年党员和团员起了表率作用,占报名总数的7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是团员。
投身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1950 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展开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9年6月,上海学生列队出发,宣传反对银元投机。 图源:《光荣啊,共青团——中国共青团百年史话》
8月,团中央召开全国农村青年工作会议,规定青年团在新解放区农村的主要任务是:全力发动青年农民与全体农民一道参加土地改革和减租、反霸斗争。
此后,新解放区的各级团组织把发动青年参加土地改革作为中心工作。他们积极配备和训练团的干部,组织学习土改文件,培训土改工作方法。先后有几十万青年干部加入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党和政府的土改政策,提高农村青年和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开展土改和反霸斗争。
1951年10月,团中央授予郝建秀“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并决定在全国推广“郝建秀工作法”。 图源:《光荣啊,共青团——中国共青团百年史话》
面对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团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坚决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与全国人民一道,为恢复国民经济在各条战线上忘我工作。比如在工业战线,青岛国棉六厂 团员郝建秀,创造了一套科学的“细纱工作法”,被命名为“郝建秀工作法”。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皮辊花率,在全国推广后,每年可为国家多生产4.4万件棉纱,相当于供400万人一年用布的棉纱,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农业战线,农村的团员青年带头转变观念,推行新农作法,革新生产技术,山东临邑县张法古村的4名团员实行温水浸种,消除了群众认为“会把种子烫死”的顾虑,全村400多户人家采用了这项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在文化战线,解放军西南军区某部的青年文化教员祁建华刻苦钻研,反复实验,发明了一套效果惊人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到1952年底,这套识字法帮助全国50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
青年突击队
《光荣啊,共青团——中国共青团百年史话微团课》第五课:把青春献给祖国。
青年突击队是时代的产物,它产生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中,与党对青年团和青年工作的重视、引导密不可分。
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成员合影。 图源:《光荣啊,共青团——中国共青团百年史话》
1954年1月,北京展览馆(当时叫北京苏联展览馆)建设工地上诞生了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当时,北京苏联展览馆建筑工程是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为提高生产效率、保证质量、加快建设进度,工地团委建议成立青年突击队。经党委同意,团委到各个班组抽调业务能力强、肯吃苦的年轻人,组成了一支队伍,青年党员胡耀林担任队长,17名队员全部是团员,他们举起了全国第一面青年突击队的旗帜。
1月的工地上,风吹到脸上就像刀割。当时冷到什么地步?光着手拿钉子,手都和钉子粘到一起。队员们甚至连工具袋都没有,所有工具全都揣在上衣和裤子的兜里,实在放不下的就只能用手拿。虽然工具简单,但凭着一股子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坚定的信念,他们硬是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经过超乎寻常的拼搏努力,胡耀林青年突击队用181个工日完成了原计划用478个工日完成的关键任务,直到今天仍被人们称作奇迹。
“青年突击队”由此成为一个被全社会关注的响亮称号,从建设工地走向各行各业。1954年底,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团委在团中央提出的“重点试建,逐步推广”的方针指导下,建立青年突击队650支,队员1.2万人。到第二年9月,青年突击队的数量已经发展到1597支,队员近3.2万人。
青年志愿垦荒活动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作出垦荒的战略决策。广大团员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在青年团的组织下,成立一个又一个垦荒队,开始了向荒山、荒地、荒滩的进军。
1955年4月,团中央派出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对苏联以青年为主体进行的垦荒活动印象深刻,发现这一做法既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也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回国后,代表团提交了《关于苏联开垦荒地情况的报告》。团中央向党中央建议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视。5月,党中央批准农村工作部提交的《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初步意见》,并要求青年团在这方面应起积极的突击队作用。
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在誓词上签字。 图源:《光荣啊,共青团——中国共青团百年史话》
这一时期,全国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青年团组织了青年垦荒队,总人数超过20万。天津、河北、山东的青年与北京青年一起开拓北大荒,浙江青年登陆大陈岛,辽宁青年建设兴隆台,河南青年远赴新疆,重庆青年开发若尔盖……《青年垦荒队之歌》成为那个时代青年的主旋律。
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1953年12月,团中央发出《关于学习和宣传国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示》,要求团的各级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全体团员和全国青年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作为青年团当前和今后长时期最根本的思想建设任务来抓。
团中央这一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紧紧围绕时代中心任务,牢牢抓住青少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青少年的特点出发,密切联系实际,将思想道德教育与抗美援朝运动、爱国卫生运动等重大任务有机结合,与青年突击队、青年节约队、青年扫盲队等开展的活动相互衔接,还开展了多种生动活泼的业余文化活动,从而有力地培养造就了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形成了空前昂扬向上的社会风尚。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庆典。其间,他看望了中国留苏学生,并发表演讲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他提出两点希望: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这个演讲使广大青年倍受鼓舞,同时也深感时代赋予的重大责任。
处在深刻社会变革中的青年团,主动顺应时代召唤,在1957年5月召开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团的名称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0年4月,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在哈尔滨联合召开“全国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黑龙江现场会”。会后,团中央组织了“全国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观摩团”,分两路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7个城市进行观摩学习和经验交流活动,各地100多万人次参加了学习教育,影响很大。
《中国青年》杂志出版“学习雷锋同志专辑”,刊出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图源:《光荣啊,共青团——中国共青团百年史话》
1962年8月,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年仅22岁的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2月,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团组织参照辽宁的经验,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雷锋活动生生不息,雷锋精神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