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晏阳初认为,“愚贫弱私”是中国社会四大顽疾,以目不识丁的民族同饱受教育的民族相竞争,就像瞎子斗不过明眼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使所有人都接受教育。并提出了“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的教育改造方案。但在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民众生存尚难,何谈教育普及,教育救国作为美好的愿景,在旧中国无法真正得到实现。
速成识字法推广后,昭乌达盟于1952年成立了昭乌达盟识字运动委员会,盟长高化民兼主任委员,8月6日,盟人民政府通知各旗县迅速举办“速成识字法”师资培训班,9月11日,全盟第一次扫盲工作会议开幕,部署以“速成识字法”为中心的识字运动,全盟各旗县组织人员,大力开展以“速成识字法”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扫盲工作。热河省教育厅也从赤峰中学、朝阳中学抽调教师进修班学员组成扫盲工作队,分赴昭乌达盟南部旗县协助开展“速成识字法”扫盲工作。10月以后,农村牧区的扫盲工作全面推开,全盟(含南部)农牧民399113人参加“速成识字法”学习,至年末有31603名达到扫盲毕业标准。速成识字法持续到1953年初,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过分强调“速成识字法”的作用,并不适合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实际情况。1953年2月,盟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发出通知,指出“速成识字法”要根据地方条件加以运用,不要照搬部队的经验,推广“速成识字法”的活动逐步收拢。
四、“机械化、水利化、没有文化不能化”
在中央号召下,全国各地再次掀起扫盲运动的高潮。 1956年4月,昭乌达盟扫盲协会成立,盟长乌力更兼任会长,副盟长李景山、宣传部长曹万高任副会长、盟教育处长任秘书长。在新一轮扫盲运动的高潮中,昭乌达盟的扫盲教育成绩突出,走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前列,林西县、喀喇沁旗的扫盲教育受到表彰,喀喇沁旗马蹄营子乡成为自治区第一个扫除文盲的文化乡。马蹄营子乡扫盲教育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夜校、识字班、地头组、读报组等多种形式。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并利用一切机会识字。在村民经常经过的村头、路口立木牌或垒土墙,用石灰抹平刷上黑色,写上生字,由学生或有文化的村民站岗,过路人先认牌上的字,不认识就教几遍再放行。把农业生产用具或家庭用具上贴上物品名字,学生见物就能想起字念什么,直至会为止。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还在学习时间上进行了调整。因为春夏两季天长夜短,晚上学习有困难,就改为中午集中上课,地头分散巩固。当时马蹄营子乡已成立集体食堂,每天吃完中午饭就地在食堂学习一个小时,下地干活带上书,休息时就巩固。还规定把学习时间算作生产时间,如果没有参加学习,就等于没有按时出勤,这样把学习与生产统一起来,贯彻了“生产组织与学习组织相结合”“生产时间与学习时间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了大地当黑板,田间当课堂,书本随身带,抽空学起来。1958年1月,马蹄营子乡青壮年中文化人达到89.1%,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文化乡。
五、扫盲教育的大跃进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各条战线形成了大跃进的局面,扫盲教育也呈现出万人教、全民学、快马加鞭向前进的局面。
有关资料表明,1958年和1959年,全国工人、农民共扫除文盲7000多万人,大大超过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预期要求,文盲、半文盲由解放初期的80%降到了20%左右。这个数字虽然有些浮夸,但成绩巨大不能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