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扫盲运动文盲新中国识字班

1950年挟课本上学去的农村妇女

扫盲运动出现三次高潮

全国扫盲运动先后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从1950年至1953年。毛泽东从事革命以来,一直重视扫盲工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说过:“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来说,首要的是争取解放,包括争得接受教育的权利。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来的广大农民,祖祖辈辈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充满热情,但对于如何建设新农村却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本领。“如果绝大部分的农民一不能看通俗书报,二不会记普通的账目,三不会写简单的便条和信件,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我们连个简单账目都闹不清,怎么搞复杂的生产规划,又怎么去研究新的技术。”

祁建华在进行速成识字教学

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那时,他已清醒地看到,文盲充斥的现状将会给建设一个新中国造成多大阻碍。解放战争尚未结束,解放区的扫盲工作就已经开始了。那时,解放区里每到冬天农闲季节,农民们便被组织起来读书、识字。由于这种学校只在冬天开课,因此大家叫它“冬学”。全国解放后,重新规划冬学,成为新中国的头等大事。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上就宣布,“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民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第三次高潮是从1956年至1958年。1956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文化进军,于是,扫盲运动又掀起高潮。两年后,陈毅元帅在有关会议上说:扫盲是使6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的工作,非干好不可。

全国推广“速成识字法”

扫盲运动的首要任务是教会文盲用文字进行交流,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诸多不便,所以识字运动是扫盲的第一步,能认识多少字成为衡量是否脱盲的标准。

孙子当了奶奶的老师

灵活多样的扫盲形式

农村的扫盲,各级政府根据农村实际、结合农民生活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法。为了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扫盲工作制定了学习文化要为合作化服务的总体工作方针。各级政府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成立了扫盲协会,制定出扫盲规划,力争把整个过程放在合作化的规程之中。当时各级地方统一安排生产、学习、开会的时间,有些地方规定,评分记工在地头做完,不占学习时间,学习文化课、政治课以及何时召开党团会议都作了具体的时间安排。当时尤其强调对农民识字课本的编写,比较流行的是“识字记工课本”,从农民自己的姓名学起,然后是土地的名称,各种农活儿、农具和牲畜的名称,以及记账格式。由于贴近农民的日常生产,仅用两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就可以使农民初步掌握记账、记工的本领。

师资短缺,釆取“以民教民”形式,整合了当时的教师资源。当时的业余教师队伍中,通过扫盲运动已经识了字的农民,大批投入农业生产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也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此外还有100多万农村小学教师。号召“发动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使一切识字的人,包括工人、农民、市镇居民中识字的人,包括学校教员、高小以上学校的学生、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都加入到扫盲教师队伍里。

夜校利用小学校、庙宇、空院、田间地头,办扫盲班。解放前,很多村民吃了上顿没下顿,更别说拿闲钱让孩子上学了,村里连个学校都没有。只好把扫盲班办到废弃已久的庙里。没有课桌,用土坯垒成土台墩,上面铺上木板当课桌。四周墙上没有贴挂的东西,用红色、绿色和黄色的彩纸写上鼓励学员学习的标语口号。没有黑板,用墙壁当大黑板。村民踊跃参加学习,出现了夫妻互学,子教父,女教母的家庭识字班。

扫盲运动刚刚开始时,学校是临时的,老师是业余的,教材也五花八门,每个省市甚至县乡都有自己编写的扫盲教材。“识字课本”有的是面对工人的,有的是面对农民的,还有的是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根据各自目标群体的不同,课本中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1951年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中,第一课的内容是“工人”和“做工”两个词,极具工人特色。随着课程的深入,也有“水蒸气”“雾的成因”“空气和风”等介绍自然常识的内容。

1956年由北京市编写的教材《市民识字课本》,是一本为城市家庭妇女设计的日常生活教材。课文内容有认数码、认日历、认钟表、买菜、算账、坐车,甚至怎么看孩子成绩表都有,真可谓五花八门。

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的《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的是像《三字经》一样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一个人,两只手,人有手,会劳动,工人做工,农民种田”,读起来朗朗上口,学员们不但通过课文学会了生字,也完成了新社会对于公民的政治教育。

毛泽东赞扬“高家柳沟经验”

1955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毛泽东一边在颐和园散步,一边思索着怎样才能把扫盲与农业合作化结合起来。他让工作人员找来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毛泽东问胡耀邦,全国办了那么多合作社,有没有农业社学习文化的典型?胡耀邦当即答道:“山东高家柳沟创办记工学习班的材料不错,我看了好几遍呢。”随后他把材料报给了毛泽东。

到1956年初,吉林省榆树县正义村已经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之中的文盲

毛泽东看过高家柳沟记工学习班的事迹后,非常高兴。他把这篇文章的题目改为《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写下了800多字按语:“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步为了记工需要,学习本村本乡的人名、地名、工具名、农活名和一些必要的语汇,大约两三百字。第二步,再学进一步的文字和语汇。要编两种课本。第一种课本应当由从事指导合作社工作的同志,帮助当地的知识分子,各就自己那里的合作社的需要去编。第二种课本……根据一个小范围的地方的事物和语汇,加上一部分全省和全国性的事物和语汇编出来,也只要几百字。第三步,由各省(市、区)教育机关编第三种通常应用的课本。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的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记工学习班这个名称也很好。这种学习班,各地应当普遍仿办。各级青年团应当领导这一工作,一切党政机关应当予以支持。”毛泽东对扫盲做出这样详细的指示,足见他对扫盲工作的重视程度。

毛泽东重视扫盲中的浮夸现象

1958年3月,全国召开了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会议向全国发出5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的倡议。3月7日和5月20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社论《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大跃进》《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但当时全国14岁到40岁的青壮年文盲,仅在农村中就还有1.5亿,若在5年内完成扫除文盲,是不可能的。在大跃进形势下,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许多扫盲口号也在此时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工业化、农业化,没有文化不能化”“技术是个宝,没有文化学不了”“一切识字的人都要动员起来教人识字,一切不识字的青壮年都要组织起来努力学习”“不做拦路虎,不当睁眼瞎,要当扫盲促进派”“五年摘掉全国文盲帽子”……为了完成指标,一些地方出现了浮夸、虚报的现象。据当时报道,仅仅1958年1月到9月,全国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亿人。

对于扫盲运动中出现的浮夸现象,毛泽东有所察觉。1958年11月,在武昌会议上,他说:“世界上的人有的就不那么老实…… 比如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毛泽东说了话,这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跃进”才有所降温。

虽然这场全国性的扫盲运动出现过一些浮夸现象,但毕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64年,全国开展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建国之初的扫盲运动,是新中国的一次文化建设高潮,不但在文化上使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摆脱了旧社会的噩梦,打开了知识文化的大门,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解放,而且为广大人民通过技术革命改变城乡的落后面貌,缩小三大差别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打下了文化基础。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发展,互相促进,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永载共和国史册。

THE END
0.中国发展速度远超印度:涉5亿人运动奠定崛起基础全民扫盲次年4月23日,政务院(即后来的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给祁建华发了奖状。三天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速成识字法推进扫盲运动。此后,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将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拍成教学影片供各地学习参考。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jvzquC41pg}t0|npc0ipo7hp1e532:>/2;33:8iqe/ojen|ts>:4=5350yivvq
1.知识是最好的武器——《理想照耀中国》之《秀才遇到兵》知识是建设新中国最好的武器。祁建华用速成识字法帮助老苗等人脱盲,在他的教导下,老苗已经识字三千多,可以自如地书写申请书。 《秀才遇到兵》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让我们一窥当年扫盲识字班在全国轰轰烈烈推行的精彩片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知识都是我们手中抵抗平庸的最好武器。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34@<722<51
2.学语文是个慢功语文学习1989年08期学语文是个慢功,常用汉字, 我以为学语文是个慢功。就拿基本功之一,识(汉)字来说吧,建国40年来的速成教学法不少,包括大力推广过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都不再jvzquC41ycv/ewpk0pku1znmcp3ZYa]3;:?1:9550jznn
3.叶圣陶主持编写《新华字典》叶圣陶新浪财经迩来学文化之风甚盛,农民经土改之后,要求认字,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推行,工厂与部队纷纷传习。识字之后,自需看书,看书乃要求字典。部队中尤为急切,东北军中谓但能指出某种小字典较为切用,彼处即需二十万册。出版管理局遂谋挑选较好者二三种,作内部之介绍,俾出版行政管理机关、业余教育机关、发行业机构知之,以便掌握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5/3;5eql2ko|xrgƒ48893;>3ujvsm
4.童心向党党史童谣学起来(40)当代仓颉祁建华 王艳萍 识字专家祁建华, 发明速成识字法。 “拼音新案”被推广, 人人都要学文化。 群众摘掉文盲帽, 当代仓颉大家夸。 祁建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大练兵中,他发明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使全国50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刘少奇称他为"当代仓颉jvzquC41yy}/jwyx0v|0fj}kcpmlwyqrf1gsvrhng1703=5339936=86;;722=5
5.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精选5篇)从一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角度,他对当时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和黑山北关学校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深入到黑山北关作细致的实地考察,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展开教学实验。在《人民教育》1962年第8期上发表的《小学低年级语文科应该认真教学识字》一文中,他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关于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95;20qyon
6.教育强国心得体会(通用13篇)这次文化大练兵,祁建华准备下功夫教战友识字。他以汉语注音符号为“拐棍”,制定了一套速成识字方案。起初,他向战友们说每天要教40个字,大家觉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华的识字法后,都进步明显。一个文盲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会1000多个常用汉字,并且能读报。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广 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zfvn0497332922A8635e55>5:854ivvq
7.速成识字法五十年代的扫盲运动卫视祁建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造了《速成识字法》。1951年,西南军区在1.26万名干部、战士中试行《速成识字法》,一般只要15天时间,能识字1500个以上,能读部队小学课本3册,能写短稿。某野战军采用这一方法,于1952年3月底彻底扫除了文盲。 1951年11月29日,重庆《新华日报》介绍了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1952年1月11jvzq<84rjv|/kojpi0ipo8utqixbo8yh|i5329>241634
8.这位曾在重庆工作的“扫盲大师”有何故事?井柏然新剧《秀才遇到兵他发明的《速成识字法》曾帮助新中国初期50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他也因此被西南军区记特等功一次,并被评为“模范文化教员”;郭沫若曾亲自为他颁奖,并号召全国文化工作者向他学习;他被国家领导人称为“名副其实的识字专家”、“当代仓颉”。他就是有着“扫盲大师”之称的祁建华。祁建华与重庆也缘分匪浅,在渝jvzquC41ycv/ezhd0eun1|mcpipwhsgyu5Og€xFgvgjnHhncuyJfF;(pg}tKmB5:;=67?
9.《理想照耀中国》之《秀才遇到兵》播出今日要闻在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大练兵中,他发明的《速成识字法》使全国50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25日晚播出的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之《秀才遇到兵》,讲述了祁建华(井柏然饰)帮助排长苗石(李乃文饰)脱盲的故事。 1952年春,在军中担任文化教员的祁建华被叫到师部,师长将排长苗石塞给他,让他帮助排长脱盲。已经jvzquC41jpxc0te0eun0ls1ctzjeuj142822>4424717;;332;64=;280nuou
10.介绍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摘要】:<正> 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对於扫除文盲、发展工农兵群众文化教育有极大的贡献,这是我国文教事业中一种极有价值的、富於革命性的创造。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批准了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关于嘉奖某军文化教员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_XZa6;7466295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