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字不识到能与毛主席通信,多万上海人这样摘掉文盲帽子丨回眸上海调研

解放初期的上海,曾发生过这样一起不太起眼的安全事故:

在国营亚细亚炼钢车间,工人张高铁在值夜班时发现炼钢用的贝氏炉急需冷泵机应用,按下开关后,却不慎引发上下保险丝全部爆断。

调查原因才发现,原来张高铁并不识字,到了炼钢车间“什么都不敢碰”,值班遇到突发状况手足无措,只看到开关上面有一张纸条,也不清楚上面写了什么,就把开关向下一按,不料引发了事故。

张高铁的窘况,在当时上海广大工人群体中并不少见。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普遍面临着一个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努力恢复经济生产,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工人来操作机器,然而当时上海工人的文化程度却整体偏低。放眼全国,5.5亿民众有超过4亿是文盲、半文盲,文化水平的低下严重制约着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

为改变这一局面,一场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1952年国棉六厂工人在学习速成识字法(上海市档案馆藏)

路牌都不认识,工人怎么当领导阶级?

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1950年9月,上海曾开展了一次调研,相关部门发现,上海第三棉纺厂职工中文盲、半文盲占80%,申新九厂5825名职工中,有文盲、半文盲3691人,占63.4%。美惠五金厂职工49人,其中45人是文盲和半文盲。那时,全市工人队伍中的文盲、半文盲约占75%,总人数高达70万,其中手工、纺织、铸造、码头装卸等行业最为集中。

工人文盲、半文盲率居高不下,合格工人短缺,部分工人连基础的机器操作都无法完成,更不用说在工业生产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这不仅阻碍了生产技术在工人阶级中的普及,影响了正常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人阶级在新中国政治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工人在午间休息时互助学习(上海市档案馆藏)

“一些纺织工人、码头搬运工人都不识字的。那就碰到一个问题了,解放了,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了,工人走到马路上连路牌都不认识,那怎么领导呀?”上世纪50年代曾任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的李家齐曾这样回忆,“工人有这个强烈的要求,我们总工会就感到这件事要抓起来,就搞起了扫盲运动。”

1950年4月,上海工会文教干部会议召开,会上作了关于开展识字运动的报告,动员全市的工人阶级积极开展识字学文化运动,拉开了全市扫盲运动的序幕,提出了“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的目标。

那时中央政府规定,扫盲运动由政府统管,政府制定教育制度,工会负责具体工作。工会在工矿企业积极组织办学,成立教育机构、招聘人员、培训师资、安排场地、编写教材,激发工人群众的学习积极性。

扫盲班上,老师在上课(上海市档案馆藏)

扫盲的具体方针是:先工人后一般群众,先产业工人后一般工人及劳动人民,先国营厂后私营厂,先大厂后小厂,先有条件的厂后难的厂。最终希望工人群众经过250小时左右的学习后,能认识2000字上下,并能阅读通俗读物。

当时,有条件的工厂可以开办夜校,小厂则可以联合起来开办联合夜校,扫盲工作还从工厂发展到菜场、里弄等各种场所,逐步发展为全民扫盲。1950年后,上海市便有市立工人夜校49所,学生1.7万余人,80%以上都是18岁到30多岁的青年产业工人。7所市立业余补习学校也兼收职工,各业工会主办的106所学校共有学生1.59万名。

国棉十七厂工人下班后在饭堂间学习文化(上海市档案馆藏)

当年的扫盲学习高潮中,还涌现了上海国棉一厂老工人施小妹这样的典型。已经60多岁的施小妹克服眼疾,努力学习文化,在学习到半文盲的程度后就开始写字、写信,还怀着一个老工人的朴素感情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

“今年国庆节我向您报告了学习成绩,很快就收到您的回信。您指示我继续努力工作,好好学习,永远做群众的模范。所以我每天清早起来写字,每天工作的时候就在想,怎样才能做群众的模范,我把我自己参加速成识字班的体会,告诉给老年工人和青年工人,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后来,施小妹收到了毛主席办公室寄来的回信,鼓励她积极学习文化,为建设新中国做更多的贡献。这封信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扫盲识字运动。

及时调研整顿避免轻率冒进

为了加快扫盲进程,1952年,上海市响应中央号召,在全市有重点地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教学实验。

然而,由于忽视了教育长期性的客观规律,夸大了文盲、半文盲工人的主观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片面追求扫盲速度,扫盲计划在执行中脱离了文盲、半文盲工人学习的客观实际情况。

1950年的《上海市职工业余教育暂行实施方案(草案)》曾设想,“争取在3到5年内使职工中现有的文盲能识1000字上下,能读通俗的书报,能写简单的书信和报告等”。结果到1953年时,职工文盲、半文盲还有66.25万人,占职工总人数47%,完成全部工人扫盲的目标也并未达成。

工人下班后在食堂学习文化(上海市档案馆藏)

当时的主管部门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各厂文教领导机关对扫盲教育本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轻率冒进,造成扫盲教育盲目发展。在速成识字法的推行中,巩固和“回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于是,上海及时调整策略,贯彻中央规定的“整顿、巩固、稳步发展”方针,开始对实行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工厂进行整顿工作。1953年2月,上海市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首先派工作组对有1008人参加速成识字法学习的国棉十九厂进行重点整顿。随后,上海开始对实行速成识字法实验的工厂进行全面整顿工作,将扫盲方式由速成识字转变为通用学习,当年共有67608人毕业。

市民参加识字讲座(上海市档案馆藏)

像这样在调研中不断调整工作方法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在1956年,为了实事求是制定郊区全面扫盲计划,上海市郊工委宣传部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还针对老农民、妇女、青年民师等不同群体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进行个别访谈,并与乡镇干部一起研究。

调研发现,那时农村扫盲存在教学力量不足、民师质量普遍较差的问题,对于教育局提出的每年240小时学习时间的要求也难以贯彻。调研对扫盲运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进行了了解,并提出相应建议。比如,对于扫盲对象的年龄界定,这次调研就做了细致的取证分析。

当时,全国不少地方普遍将扫盲对象的年龄范围划定为50岁以下,随着工作不断推进,这一标准引发了一些不同意见,许多人提出应该以40岁为界,因为年龄越大,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学习时间和身体条件等都有所下降,扫盲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于是,这次调研也结合金桥乡金东社、艾镇乡艾镇社这两个生产队实际情况,从入学率、巩固率、学习效果、农民身体条件、生产队全面文化情况等维度进行了论证。

调研发现,不管是从入学率还是巩固率来看,40岁以上学员比例都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艾镇社10队的46岁农民朱咸妹,曾经读过3次冬学,却仍在学习第一册教材,已经学过的字都忘了。另一位农民朱兰心上半年读了2个月,从不缺课,读到第一册11课,有143个生字,但她只能认合作社的“合”字。从大量类似案例中可以推测,40岁开外的人“即使坚持下来,效果也不大”。

1955年上海市郊区农民扫盲课本内页(上海市档案馆藏)

学员的身体条件也是一条重要参考因素。受访群众当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40岁的人就要换眼光了,脑筋也昏了。”“做了一天生活,晚上就想早点休息,身体吃不消了。”40岁以上的文盲中,不仅基本都存在眼力衰退情况,还有不少人感到阴天全身酸痛。

因此,调研组提出,以40岁以下群体作为扫盲对象是切合实际的,但40岁以上甚至更加年老的,只要有要求也应采取欢迎态度。

80多万上海人摘掉文盲帽子

随着扫盲运动的不断推进,大量工人群众不仅识字数量大大增加,脱离了文盲、半文盲的行列,更打破了封建迷信的思想,逐步掌握了科学常识,树立了唯物主义观点。

比如课文《雷》中就这样写道:“你们如果和乡下老头们谈起来,问他们为什么会打雷,他们一定说天上有雷公,拿着把大旌子等等的神话,我们是不该相信的,可到底打雷是怎么一回事,一定还有很多人不懂。雷是电的作用……以前人们不知道这是因为被闪电电死了,就说这人做了坏事,给雷公用雷劈死了,其实这是完全不对的。”课文通过介绍雷电的产生原理,批驳了迷信观点。

上海乡村女教师在教农民们文化课程(上海市档案馆藏)

由于工人扫盲教育中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在一些文盲、半文盲群体中曾经存在的封建迷信思想如转世、有病不去医院等等也逐步得到肃清。

此外,在扫盲运动中,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政治参与热情也得到很大提升。天原化工厂的工人颜浩元是全国人大代表,他1951年去北京参会时,因为一字不识,每天提心吊胆。后来通过学习,能看能写,到1953年再去北京参会时,大会下发的文件已能大体看懂,小组讨论时也能参照自己写的发言提纲进行发言。在扫盲运动中,一大批工人识字成才,他们之中还涌现了许多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先进人物。

从1950年到1966年,前后共有80多万上海工人参加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扫盲运动,摘掉了“文盲”帽子,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推动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1956年,上海浦东地区识字班学员在毕业典礼上领到证书(上海市档案馆藏)

THE END
0.中国发展速度远超印度:涉5亿人运动奠定崛起基础全民扫盲次年4月23日,政务院(即后来的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给祁建华发了奖状。三天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速成识字法推进扫盲运动。此后,八一电影制片厂还将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拍成教学影片供各地学习参考。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jvzquC41pg}t0|npc0ipo7hp1e532:>/2;33:8iqe/ojen|ts>:4=5350yivvq
1.知识是最好的武器——《理想照耀中国》之《秀才遇到兵》知识是建设新中国最好的武器。祁建华用速成识字法帮助老苗等人脱盲,在他的教导下,老苗已经识字三千多,可以自如地书写申请书。 《秀才遇到兵》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让我们一窥当年扫盲识字班在全国轰轰烈烈推行的精彩片段。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知识都是我们手中抵抗平庸的最好武器。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34@<722<51
2.学语文是个慢功语文学习1989年08期学语文是个慢功,常用汉字, 我以为学语文是个慢功。就拿基本功之一,识(汉)字来说吧,建国40年来的速成教学法不少,包括大力推广过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都不再jvzquC41ycv/ewpk0pku1znmcp3ZYa]3;:?1:9550jznn
3.叶圣陶主持编写《新华字典》叶圣陶新浪财经迩来学文化之风甚盛,农民经土改之后,要求认字,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推行,工厂与部队纷纷传习。识字之后,自需看书,看书乃要求字典。部队中尤为急切,东北军中谓但能指出某种小字典较为切用,彼处即需二十万册。出版管理局遂谋挑选较好者二三种,作内部之介绍,俾出版行政管理机关、业余教育机关、发行业机构知之,以便掌握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5/3;5eql2ko|xrgƒ48893;>3ujvsm
4.童心向党党史童谣学起来(40)当代仓颉祁建华 王艳萍 识字专家祁建华, 发明速成识字法。 “拼音新案”被推广, 人人都要学文化。 群众摘掉文盲帽, 当代仓颉大家夸。 祁建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大练兵中,他发明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使全国50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刘少奇称他为"当代仓颉jvzquC41yy}/jwyx0v|0fj}kcpmlwyqrf1gsvrhng1703=5339936=86;;722=5
5.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精选5篇)从一个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角度,他对当时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和黑山北关学校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深入到黑山北关作细致的实地考察,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展开教学实验。在《人民教育》1962年第8期上发表的《小学低年级语文科应该认真教学识字》一文中,他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关于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95;20qyon
6.教育强国心得体会(通用13篇)这次文化大练兵,祁建华准备下功夫教战友识字。他以汉语注音符号为“拐棍”,制定了一套速成识字方案。起初,他向战友们说每天要教40个字,大家觉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华的识字法后,都进步明显。一个文盲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学会1000多个常用汉字,并且能读报。这个识字教学方案被称为“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2月,总政治部通告全军广 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zfvn0497332922A8635e55>5:854ivvq
7.速成识字法五十年代的扫盲运动卫视祁建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造了《速成识字法》。1951年,西南军区在1.26万名干部、战士中试行《速成识字法》,一般只要15天时间,能识字1500个以上,能读部队小学课本3册,能写短稿。某野战军采用这一方法,于1952年3月底彻底扫除了文盲。 1951年11月29日,重庆《新华日报》介绍了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1952年1月11jvzq<84rjv|/kojpi0ipo8utqixbo8yh|i5329>241634
8.这位曾在重庆工作的“扫盲大师”有何故事?井柏然新剧《秀才遇到兵他发明的《速成识字法》曾帮助新中国初期50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他也因此被西南军区记特等功一次,并被评为“模范文化教员”;郭沫若曾亲自为他颁奖,并号召全国文化工作者向他学习;他被国家领导人称为“名副其实的识字专家”、“当代仓颉”。他就是有着“扫盲大师”之称的祁建华。祁建华与重庆也缘分匪浅,在渝jvzquC41ycv/ezhd0eun1|mcpipwhsgyu5Og€xFgvgjnHhncuyJfF;(pg}tKmB5:;=67?
9.《理想照耀中国》之《秀才遇到兵》播出今日要闻在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大练兵中,他发明的《速成识字法》使全国5000多万人摘掉了文盲帽子。25日晚播出的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之《秀才遇到兵》,讲述了祁建华(井柏然饰)帮助排长苗石(李乃文饰)脱盲的故事。 1952年春,在军中担任文化教员的祁建华被叫到师部,师长将排长苗石塞给他,让他帮助排长脱盲。已经jvzquC41jpxc0te0eun0ls1ctzjeuj142822>4424717;;332;64=;280nuou
10.介绍祁建华“速成识字法”【摘要】:<正> 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对於扫除文盲、发展工农兵群众文化教育有极大的贡献,这是我国文教事业中一种极有价值的、富於革命性的创造。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批准了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政治部关于嘉奖某军文化教员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_XZa6;7466295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