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经》是解放战争时期流行于东北解放区的识字课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仍作为识字课本使用,这本《庄稼经》是在赤峰地区使用的一个手抄本。它采用传统“庄农杂字”四言韵语的表述形式,内容上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寓教于文,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便于记颂。
二、热河省编写的民校补充课本
热河省人民政府文教厅编写,1950年10月出版,也是赤峰地区使用的冬学课本。
三、赤峰地区编写或翻印的扫盲课本
扫盲教育时期,鼓励各地编写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教材,因此我们现在能看到许多赤峰地方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有盟市一级编写的,有旗县一级编写的,甚至还有乡一级编写的。在内容上也有地方特色,如1958年昭乌达盟扫盲协会编写的《农民识字课本》里就有对昭乌达盟、赤峰市和红山的介绍。
四、文化补习学校使用的笔记和图书建国初期,昭盟和各旗县都成立了机关干部补习学校。较大的厂矿则纷纷举办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下面的笔记本和图书分别是:赤峰县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的笔记本;翁牛特旗干部业余补习学校的笔记本;盖有赤峰制药厂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戳记的图书。
1952年。各地宣传推广西南军区教员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右边这本《速成识字法学习本》是时任赤峰县委副书记孙洪生使用过的。
六、妇女夜校点名簿
在扫盲运动中,女性识字的积极性很高。这本用大白纸裁切,用纸捻装订的村办夜校的普通点名薄,封面上却工工整整题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夜校点名薄”,下属时间:“公元一九五三年一月一日修订”。一笔一划都透出题写者的认真、骄傲和自豪,它体现了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
七、马蹄营子乡扫盲事迹宣传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赤峰的扫盲教育一直处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前列。1958年,林西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文化县,喀喇沁旗马蹄营子乡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文化乡。这幅宣传画描绘的就是马蹄营子乡扫盲工作的先进事迹。
九、昭盟新华书店关于做好《农民识字课本》发行工作的通知
扫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行动,各部门各单位都全力配合、支持扫盲教育。新华书店作为图书发行部门,在扫盲教材的征订、发行工作方面也是全力以赴。
十、扫盲毕业证书根据1953年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的《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暂行办法的通知》,扫除文盲的标准,应根据干部、工人、农民等不同对象与不同要求,分别规定。干部和工人的标准是认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的标准是认识1000常用字,大体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农村常用的便条、收据,城市劳动人民的标准是认识1500常用字,阅读与写作参照工人、农民标准各省市灵活制定。不识字或识字在500个以下为文盲。扫除文盲的毕业考试分识字、阅读、写作三项,考试合格,准予毕业。
以上赤峰地区的扫盲文献,虽然只是扫盲教育的点滴记录,但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从新中国成立到世纪交替,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从文盲人口占80%的文盲大国变为非文盲人口占80%以上的教育大国,改变了旧中国愚贫弱私的落后面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扫盲教育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