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开始重视扫除文盲工作。有组织地在广大工人、农民群众中开展识字运动,积极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扫除文盲,提高了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
旧中国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有文化和教育的权利,工农及其子女向来被排斥在国家教育的门外,文盲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在广大工人、农民群众中有组织地开展识字运动,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创造条件,积累经验,积极地、有计划有步骤地扫除文盲,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文盲状态,文化水平迅速提高。
一、扫除文盲运动的初期
二、在工农群众中推行速成识字法
“速成识字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模范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的。某野战军采用这一方法,于1952年3月底消灭了全军的文盲。全国各地迅速办起了实验班。重庆纺织工人速成识字实验班在21天的脱产学习中,学员每人平均由原认识400多字,提高到2021个字。天津纺织工人速成识字班,经23天的脱产学习,平均每人由原认识521个字提高到2108个字。教育部、团中央、北京市文教局联合举办的北京东郊高碑店农民实验班中,26个学员经过164小时的学习,认识了1638个字,并能初步写信。这充分说明了“速成识字法”的效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于4月23日举行了颁奖典礼,奖励了速成识字法的创造者祁建华。各地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幻灯等形式进行深入而又普遍的宣传。4月24日教育部全国职工业余教委会召开了常委扩大会,听取了北京和天津在工厂和农村中实验速成识字的情况和经验,又讨论了今后如何在全国职工中利用速成识字法扫除文盲的问题。中华全国总工会于4月31日发出通知,责成各级工会组织,展开“速成识字法”的重点实验工作。要在工农教育中推广速成识字法,同时要在工农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
识字运动中,全国各地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工厂的“车间学校”、煤矿的“坑口学习小组”、农村的“地头学习小组”、妇女的“炕头学习小组”,运输队的“火车队学习小组”等,努力把更多的迫切要求学文化的人组织起来。几年开展识字运动的结果,出现了第一批基本上扫除了文盲的工厂:长春新华印刷厂、北京人民印刷厂、抚顺露天煤矿北机电厂、石景山发电厂等等。农村里出现了不少的“文化村”。全国扫除文盲的数字在逐年增加。到1953年为止,在职工中已扫除文盲近100万人,农民中扫除文盲308万人,许多从“扫盲班”毕业的学员升人了业余学校。
三、积极稳步地扫除文盲
四、扫除文盲运动的高潮
五、注音识字运动
从1960年1月开始,一个利用拼音字母扫除文盲和巩固扩大扫盲成果的注音识字运动首先在山西展开。注音识字的扫盲方法是山西省万荣县创造的。它解决了扫盲运动中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消灭了扫过盲又大量回生的现象,一个是保证了认识1000多字的农民可以无师自通地大量阅读注音书报,在自习中不断增加识字的数量,而且还是推广普通话的工具。2月初山西省在万荣县召开了全省注音扫盲现场会, 2月11日山西省委发出指示,要求各市、县迅速开展学习拼音字母运动。吉林、山东、安徽、四川、辽宁等省注音识字运动也在积极开展。
模范民校教师邢春环创造了快速拼音教学法,使山东省平原县成了利用汉语注音方法扫盲识字和进行工农业余文化、技术、理论教育的一面红旗。全县青壮年和许多老年幼儿以至聋哑盲人共30多万人,投入了学习汉语注音和讲普通话的运动。人人身上戴布条,文盲戴黄布条,非文盲戴红布条,黄的见了红的问,红的见了黄的教。平原县不仅广为利用汉语注音扫除文盲,而且在全县基本扫完文盲后,在工农业余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中仍然坚持发挥汉语注音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 03亿,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我国的扫盲工作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1984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扫盲奖评选活动中,中国先后有11个单位获奖,其中有6个单位获大奖。这些奖励和荣誉充分说明了我国扫盲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世界扫盲行动也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