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地说,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但是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古代教育的社会大背景
1. 道德礼教: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
2. 文化知识:如经学、诗词、书法等。
3. 生活技能:包括洒扫应对、农事劳作等。
主要方式:
1. 言传身教:父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
2. 家训家规:通过制定家规来规范子女行为。
3. 家族传承:家族长辈传授经验和知识。
4、官学教育:下详解
5、私塾教育作为官学的主要补充形式一度胜过官学,因时因地不同,个性鲜明,各具特色,除了儒学经典内容,也涉及涵盖的其他方面:
1. 世袭制:贵族子弟凭借家族地位获得官职。
2. 察举制:由地方官员推荐有才能的人。
3. 九品中正制:根据门第和家世评定品级,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
4. 征辟制:皇帝和高级官员直接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
中国考试制度发展概述
“考试”一词的由来,与古代的考核制度有关。“考”有考核、考查的意思,“试”则有尝试、试验的含义。“考试”一词体现了对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检验和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拔和评价方式。
1.古代科举制度:
战国时期至汉朝初期: 以贵族子弟为主,注重礼乐、德行。
汉朝中期: 乡试,选拔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才。
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设立了进士科,选拔官吏。中国百姓们接受教育的热情出现了空前高涨的局面。
宋朝: 考试科目逐渐扩大,科举制度日益完备。
元朝: 考试取士制度仍然延续,但受到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
明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士人分为进士、举人、贡士等等。
清朝:继续沿袭明代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进士为最高等级。
19世纪末: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问题,社会变革的需求逼迫改革。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开始进行教育改革。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制度正式结束。
2.新时期的考试制度: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进行教育改革,试图建立现代教育制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体制。
1977年:恢复高考,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高考“中断”时期。
21世纪:高考制度不断调整,各类考试制度逐渐建立,包括职业资格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等。
不同的教材,其承担的教育目的也不同
第一轮先读“四书”,相当于今天的主科“语数外”,是必修课。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四书》应当依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次序来读。
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这就好比建造房子应当先打好地基。《大学》包含的是为人为学的纲目。“大学”的意思,便是教人学做大人,为人为学要先立一个做“大人”的规模。做“大人”的规模是从“格致诚正”,一直到“修齐治平”。一个“大人”不仅体贴与理解天地万物,而且觉醒与省察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并且心怀家国天下,更为重要的是,大人将万物、自身与天下贯通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因此,《大学》不仅展现了一个包括“万物-自我-他人”的阔大人生的内容,而且厘清并指明了人生努力的次第与目标。所以,朱子强调,《四书》应当先读《大学》,可以把《大学》的内容作为一个间架,然后再将其他书的内容填补上去。
次读《论语》,以立根本。《论语》是孔门诸弟子答问的记录,孔子的语默静动皆有记载,最为亲切可信。儒家思想的精义亦囊括其中。因此,次读《论语》,可以从中了解与体悟圣人中正平和之道。
再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中庸》一书难读,初学者未当理会。需要在其他三书都读完了,于其中道理都有所了悟之后再来读。朱子在《中庸章句》中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因此,《中庸》的道理非常精奥,要放在最后来研究。
第二轮是读“五经”,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教材,建设更高阶的世界观。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此前有介绍)。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此前有介绍)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暠《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周易》即《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此前有介绍)。
一个人很难精通五经,因此古代读书人往往专治一经至二经,即选择一两门作为自己的主业。当然也有牛人如东汉许慎治五经,虽然四书五经是儒家根本经典,读书人必学,但不能只学这薄薄的基本小册子上原文,一定要连历代儒家贤达的注、述等一起读,如朱熹所撰《四书章句集注》就是读书人案头必备,其在古代科举中的地位类似今日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黄冈密卷》。
《开成石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像李斯的《仓颉篇》、《爱历篇》,西汉史游编写的《急就篇》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第三轮读史书和诸子百家。史书以官修史书为主,最经典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必读书。 诸子百家的书籍更像今天的选修科目,凭学生的个人喜好选择。但像《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经典著作,一般也在必读之列里。
古代教育教材与现代教育教材有以下一些区别
1. 内容侧重点:古代教材注重道德伦理、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2. 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强调对经典的诵读和记忆,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表现形式:古代教材多以文字为主,较为单一;现代教材结合了多种媒介,如图片、视频等,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4. 适应性:古代教材相对稳定,变化较小;现代教材会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不断更新和调整。
且行且珍惜……
你以为的“义务教育”是历经几代人几千年拼搏、积累的智慧和权利!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普通人可以拥有前所未有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错过父辈的资本积累期,如果再错过自己的“学
习”期,翻身恐再无期!寒门本就难出贵子,更何论如今的人与人之间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