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广为流传的《神童诗》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真实写照。在科举时代,读书人自幼就接受
的精神灌输。那么,在科举功名盛行的时代,儿童都读什么书呢?
在科举制度下,读书及第做官,是广大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自然在启蒙教育阶段就出现了很多蒙学读物。当然,启蒙教育的教材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
有些教材侧重于品德教育,如《性理字训》《小儿语》《名贤集》《弟子规》等;有些教材是侧重历史知识教育的,如《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等;有些教材是侧重于识字教育的,如《急就篇》和《千字文》;有的教材是综合性的,知识面极广,如《三字经》《幼学故事琼林》;还有一些是专为女童编写的教材,如《女儿经》《闺训千字文》等等。
在官场由男性垄断的社会里,科场也是由男性垄断的,妇女无权参加科举。因此,在专为女童编写的启蒙教材中,没有登科入仕之类的内容,只有三从四德、男尊女卑、贞操节烈之类的道德说教。
这类启蒙读物主要是教育女子守妇道,习女工,成为贤妻、良母、孝女、节妇,要求妇女遵守种种清规戒律。至于国家的兴亡,民众的苦乐,都不要妇女去关心。这类读物中最著名、流传最广的是《女儿经》和《改良女儿经》。其中开篇就是:
“女儿经,仔细听。早早起,出闺门,烧茶汤,敬双亲,勤梳洗,爱干净,学针线,莫懒身。”
专门为女童编写的启蒙读物还有《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闺门女儿经》《女四书》等等,内容虽有种种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古代对女童和男童的教育,其目的和内容,都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女童的要求,则仅限于
“文理略通,字迹清楚,能作家书足亦。诗文词赋尤不可学。”
相对于女童而言,对男童的要求则完全是另一个极端。男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科举入仕,因此所有读物都得围绕科举考试的内容来进行系统的学习。
作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是科举必考的内容。明清两代乡会试第一场,都要考《四书》文三篇。这三篇《四书》文是考试成败的关键,如果不合格,其他文章虽好也难取中。朱熹的《四书集注》,虽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启蒙读物,但它在男童教育中居于垄断地位,儿童刚刚识字就要背诵《四书》。
明清两代,作为儒学学说发展新阶段的程朱理学,是追逐功名必须背诵的繁琐教条。传授理学的启蒙读物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性理字训》。此书共分造化、情性、学力、善恶、成德、治道六门,向儿童介绍理学的基本知识,为日后进一步探究性理打下基础。
《性理字训》虽然是四字一句,但因涉及性理,十分难懂,儿童读起来十分困难。下面我们引用开篇的第一段,看它艰涩难懂到什么程度:
“至理浑然,冲漠无定,造化枢纽,品汇根低,是曰太极。”
如此艰涩难懂的文章,别说是八岁的孩子,就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够读懂。反正笔者读书少,不知所云,想必读此文章的读者的感受也大致如此。但是为了应举,不得不强迫儿童们硬着头皮死啃这种枯燥无味的繁琐教条。
此外,对偶、排比,也是科考中各种文体都需要的基本功。诗和赋,不用说必须要对仗工整。就是制艺、策论等文体,也要讲究对偶。八股文中除了破题、承题两股用散体文外,其他各股都要求对偶工整,尤其是中股、后股,要做出长达数十字甚至上百字的长对偶句子。
策论虽是散体文,如用一些对偶排比的句子可以增加文采。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对偶排比的技巧,想在科场上有所建树是绝无可能的。所以在科举时代,读书人从小就要接受这方面的训练,因此出现了很多的类似的蒙学读物。
对偶排比相信读者有一定的了解,不过为了更能说明这一概念,这里以具有代表性的《三字巧对》为例,看看其中那些构思巧妙的巧对。如:“五代史,六朝文”、“乌纱帽,紫罗袍”、“鸡冠花,凤尾竹”。还有
“天对地,天地对山川。清风对皓月,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寿十千年,一统对万年。”
又,康熙三年所作的《声律启蒙》也是这类著作,此书以音韵次序进行编排。我们举一段为例: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明清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在启蒙阶段就要开始学写八股文章。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规定的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清代崔学古的《少学》,是专门教导儿童学做八股文的。他说:
“八股文,须股股各出意思,最忌合掌,即至束语结句,亦不可草率雷同。”
这些枯燥无味的东西,对今天的成年人来说,读起来都叫人头脑发胀,想来真是难为了当时那些刚刚入学的孩子们了。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启蒙读物外,书法的练习同样关系到科举的成败。所以在教儿童作八股文的同时,还教儿童练习写字。儿童学写字,是从笔画最简单的字开始的。古人还编了一则三字韵语,供儿童练习写字用。其文曰: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
除了礼字的繁体稍微复杂外,其他的字,笔画都较简单。
笔画稍微复杂些的,也有一首五言韵语十分流行,其文曰: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平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对于习举的儿童来说,练习书法有特殊的要求。包括写字的姿势,握笔的方法,先学什么体,后学什么体。要求从小练起,天天练,长期练。
在明清科举考场上,流行一种馆阁体,是标准的官体,要求字形端正圆润。清代的殿试,有“专尚楷法,不复论策论之优劣”的说法,遂至一画之长短,一点之肥瘦,无不精雕细琢。
不难看出,古代的儿童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儿童,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十分艰难困苦的过程。就所读的内容来看,也非今天的我们所能比拟。或许这也是古人出口成章,信手成文的根本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