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于丹的堕落史易中天百家讲坛论语季羡林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第一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引导下,

2006年的《百家讲坛》,于丹靠着“说论语”,从大学教授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学大师”。

今日已故哲学家李泽厚更是高度称赞:“ 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

“于丹的讲读,生动为要,童叟喜之,使得经典从高阁之上回归人间,引发无数心灵的触动,使经典穿越时空的尘埃,唤醒今人迷失的心灵,激活了国人所共有的文化基因。“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高度评价,

于丹在之后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大师”,代言,演讲,学术报告邀请纷至沓来。

但是同样靠《百家讲坛》火起来的易中天教授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于丹是一个被市场耽误的知识分子,永远把钱放在第一位。”

两位大师,却对同一人有着不同的评价。

从爆红,再到跌落神坛,于丹也只用了短短2年。

而于丹之所以能够站在央视的讲台上,讲解自己的见解,或许也与她从小的经历有关。

01 博学的父亲给到的沉重的童年

1965年,于丹出生于北京。

因为出生时正赶上社会动荡的时候,所以从小于丹就是跟着旗人姥姥长大的。

父母由于工作关系,后期都被下放到了农村。

父亲于泽早年毕业于无锡国专,与范敬宜先生是同学,文笔极好,被同行誉为“国学大家”。 后来他还担任过万里同志的秘书。

在于丹出生之后,父母由于被下放,所以将于丹托付给了姥姥。

姥姥作为旗人,曾经也是大家闺秀,后来还上了张之洞办的女子师范,学养很深。

在于丹2岁多一点,姥姥就拿着卡片叫于丹识字。

但或许正是因为姥姥从小受到的教育,“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所以从小于丹就没有什么朋友。

在其他小朋友上幼儿园的时候,于丹只能在自家的四合院和大树一起玩跳皮筋。

再大一点,父母回到了北京。

由于一直没有人能够陪伴自己,于丹喜欢自言自语。

但是她会把自己说的话记在笔记本上,等父母回来再展示给他们看。

“我的童年是沉重的”。

65年生人的于丹是家中的独女,在那个年代很显然是不常见的。

但是思想开放的父亲并没有说要为自己传宗接代而再生一个。

对于自己的这个独生女,于泽也是从小就非常严厉。

在社会动荡爆发之前,面对三岁的女儿,于泽要求于丹必须背诵《论语》,

即使于丹觉得非常的枯燥,但是父亲的要求是不容反驳的。

3岁起就让她练字,并且不考虑她对“柳体字”的兴趣,而是强硬地要求她练魏碑,目的是让她从间架结构练起。

即使后期父亲被下放了,但是希望女儿拥有一座书城。

光《红灯记》就买了8版中的7版。

后来回家之后,父亲还会经常和于丹讨论小人书中的情节。

后来也喜欢上昆曲的于丹也常常自己去北京的人民剧场去看演出。

父亲在教育上的严厉,以及无人陪玩的童年,让于丹非常的沉默,

但也正是孜孜不倦地教导,让于丹深爱上了《论语》《庄子》以及昆曲。

于丹的沉默也一直持续到了考上北京四中。

02 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1980年,15岁的于丹考上了北京四中。

新的环境,让于丹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孤独,沉默却一直伴随着于丹。

在这之前,可能和家庭环境有关,

于丹的成绩偏科非常严重。

语文可能轻轻松松就能拿满分,

至于数学,绞尽脑汁想要个及格都难。

这样让于丹回想起自己的高中生活,觉得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教数学的熊老师。

但是好在,于丹有着一群负责任的老师。

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很多老师历尽千辛回到了岗位上。

于丹的外语老师,当时年纪已经超过73岁,班主任60岁是年纪最小的老师,

但也已经头发花白。

在当时,由于升学率只有3.5%,很多老师的命运和学生们捆绑在了一起。

在老师日复一日的陪伴和鼓励下,初中毕业时还整天不说话的于丹,在17岁上了大学后,第一年就当上了学生会主席。

1982年,于丹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分校。

后来于丹更是非常感谢老师们给予的自信,让她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最初于丹在大学的专业是学先秦两汉。

毕业之后分配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

在这里于丹认识了另外一位对她非常有帮助的老师刘梦溪先生。

本科毕业之后,于丹开始读研究生,博士,课题主要是以影视传媒为主。

在攻读研究生博士期间,刘梦溪先生给了于丹非常大的帮助,

在刘梦溪先生的墙上,挂着这样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我觉得它说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发展迅速,流行的是金钱至上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但是从小到大的家教,后期的教育并没有告诉于丹,唯钱至上。

在“唯钱至上”的社会观念里,文化的终究还是付出了代价。

这样的社会现实,让于丹越来越深刻地有了一个理想:寻找行动的力量。

而这样的力量,也是于丹之所欲选择攻读影视媒体专业的理由。

03 传媒的力量

从1988年开始活跃在影视传媒实践的第一线。

再到了1993年,央视的《东方时空》,1994年的《焦点访谈》,再到后来的《今日说法》,《艺术人生》,于丹都是节目背后的策划。

于丹逐渐觉得,随着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媒体不仅仅是社会文明的记录者,而且是文明的催化剂。

为了实现自己“传道受业解惑”知识分子的使命,

1995年,于丹回到了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教师,教授的正是艺术系影视专业。

而于丹之所以选择了一个这样的专业,正是希望他“它见证中国历史的成长,见证这个民族文明的养成,见证我们走向国际化的轨迹。”

或许正是这样的使命感,在之后,于丹不仅仅在学校里教学,

在之后还参与到中央电视台多档节目的策划中。

先后担任《在共和国史册上》(中央电视台1989)、《太阳照常升起》(中央电视台1992)、《香港沧桑》(中央电视台1996)等20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其中《香港沧桑》获1997年中国电视专题片优秀奖。

后期还有大家熟悉的《城市之间》《中国娱乐报道》。

到2003年,于丹还担任《非典报道》的总撰稿,03年申奥片策划。

除此之外,于丹还受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一些高校的邀请,去为学生们演讲。

而2001年开播的节目《百家讲坛》,秉持着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的宗旨,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文化。

先后涌现了讲文学的康震,讲历史的王立群,钱文忠,蒙曼,袁腾飞,易中天,阎崇年等优秀的大家。

这一年于丹的父亲去世,悲痛中的女儿曾引《论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于丹要把父亲心中推广传统文化的愿望做出来。

2006年,受《百家讲坛》的邀请,希望于丹能够在十一国庆期间,在《百家讲坛》上讲解论语。

收到这个邀请之后,于丹作为一位国学讲师,再加上父亲的希望,以及一位媒体从业者本性,于丹也是欣然地接受了。

于是2006年,十月国庆,于丹站上了《百家讲坛》的舞台,讲述的正是她熟悉的《论语》心得。

短短七天,于丹可以说是当时国庆期间名气最大的人。

社会各界好评不断,于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国学典范,之后更是被喜爱她的人称呼为“国学大师”。

从校园讲师,到国学大师,于丹的成名来得有点突然。

与此同时,于丹与王立群,易中天,阎崇年四人更是被称为《百家讲坛》的“四大天王”。

04 成名之后的纷争

正是因为得益于传媒的力量,于丹火了,《百家讲坛》更火了。

再加上之前已经火了的易中天,王立群等大家,《百家讲坛》被认为是在刻意制造“学术明星”。

为了帮《百家讲坛》辩护,于丹更是受司马南的邀请,接受了采访。

在采访中于丹表示:《百家讲坛》的功大于过。

与此同时,于丹本人也深受非议。

北大、清华等高校十博士联名抵制,认为于丹的讲演“极度无知,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

但是当时,也只有部分人认为于丹的演技“无知”,绝大部分的人,还是非常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

很多人可能都受到过《论语》“迫害”,尤其是当老师既要你背诵,又要你去理解当时古人的心思,这才是最枯燥,最麻烦的事情。

于丹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论语》心得,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

与此同时,有自称是于丹父亲朋友的人在网上发表匿名贴,表示,于丹的今天都是靠起父亲的力量。

爆料人指出,于丹的父亲曾经担任过中华书局副总经理。

但是在文中没有明确指出于丹的走红是因为父亲,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靠父上位”,成为了不同意见的人攻击于丹的把柄,不凡身世让于丹“丢分”。

这些声音依然抵挡不住于丹的走红。

节目和讲座找到她,学术报告找到她去演讲。

于丹起初那颗真诚地热爱国学的心,也在慢慢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金钱。

于丹开始出书,到处演讲,在2007年,于丹在作家富豪榜单上,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榜单第二名。

就连高中已经年过九旬的老师都来为于丹的签书活动撑腰。

除此之外,于丹的演讲中也开始充斥着现在我们看来的“心灵鸡汤”。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但是这些心灵鸡汤在当时,非常的受读者的追捧,

于丹可谓是当时文学界最火的一位“大师”。

05 大师陨落

于丹似乎也开始以“国学大师”自居,然而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经戏称自己为“国学小师”。

《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

目的只有一个是要揭穿文化人的真面目。

在文中,翻译写道:

于丹在伦敦演讲,会在众人面前大声呵斥她从国内带来的“随从”(指于丹助理),而原因就是因为助理没有好好进行录像。

于丹在伦敦入住的是数一数二的酒店,可见当时对于丹的重视。

但是于丹却把酒店闹了个天翻地覆——先说不够档次,又说客服不周全,虽然她已经住在酒店里最好的房间了,但她还是三天换了三个房间。

习惯了众星捧月的迎合,竟然没有把最好的房间留给她?

之后也有人爆料说,于丹在08年5月到清华讲座,面对学生,用话筒对助理发飙,而且迟到早退。

除此之外,还有人爆料称于丹去地方讲课,在车上不允许别人说话,而且还必须让别人把手机设置成震动,随行记者去拍照,结果被于丹大声辱骂。

后来,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也表示于丹特别难“请”。

一直到2012年,北京大学召开了昆曲演出。

于丹作为嘉宾,身穿黑丝袜,短裙出现在了最后的总结会上。

结果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地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

说到昆曲,于丹其实是有资格上去讲一讲自己的个人看法的,毕竟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于丹对于昆曲的了解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奈何,当时台上的昆曲表演者都是当时国内昆曲的泰山北斗。

作为小辈,于丹竟然上去“代表大家”讲话,这才导致北大学子的炮轰。

一直到后来有人澄清,其实这场活动是场商业活动,至于喊出第一声“滚”的人,其实并不是北大学生。

但是事情发生在北大,于是北大学生也背了个黑锅。

但是这并不影响于丹的“陨落”。

后来于丹的《论语》解毒,更是被称为“毒解”,很多人开始“解毒于丹”,于丹成为了众矢之的。

一直到2018年11月,于丹被免去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党委书记的职务。

“学坛超女”“国学大师”,至此陨落。

而于丹爆火的《《论语》心得》,也成为了观众口中”正确的废话”。

而于丹的“陨落”,也恰好印证了易中天对她的评价:“一个被市场耽误的知识分子”。

她把自己本身嫁给了市场

06

于丹的爆红,源于她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能够将自己所学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观众切实地感受到那些虚无缥缈的大哲学大道理就蕴藏在自己的身边。

正是因为于丹用通俗易懂的知识,传播了传统文化,让“唯钱至上”的社会,多了一分文化的气息。

至少看于丹应该有两面。

成《论语》,败于自己。

查看往期:@胖胖侃咖

姚晨-从“大嘴女王”到“恶之花”,人设崩塌,到底发生了什么?

“铁肺小歌后”邓紫棋的恋爱脑

最惨男演员,被好兄弟插刀,被女孩骗婚,还生了娃,43岁仍单身

周立波的结局,或许从他打瞎岳父眼睛的时候就已经写好了

吴秀波:家庭教育的失败,小女孩的投怀送抱,却忘记了自己的妻儿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把国学经典“种”进孩子心田语文张燕玲弟子规古诗词“强化国学经典教育太紧迫了。尤其是最近新闻里曝出的很多青少年问题,以及覆盖整个社会的压力、内卷等,其实如果大家较早有国学经典滋养,一定会缓解很多。”而培训一个语文老师,就可能持续影响成百上千个孩子,张艳玲说,她已经培训了两三千名教师,这事她要一直做下去。 一个学生一粒种子,把国学经典教育播撒开 张艳玲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近40年,但很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L7;;3PL7273:DFKP0jvsm
1.综合新闻中心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大陆国学教育发展需30年 (2012年12月14日 20:05) 韩国民间团体向奥巴马发邮件 介绍日本历史问题 (2012年12月14日 20:03) A股迎三年来最大单日涨幅 低迷市场开始"价值回归" (2012年12月14日 20:02) 1-10月全国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公示 (2012年12月14日 20:01) 千年部族的希望之jvzquC41pg}t0|npc0ipo7hp14624664/3:0
2.一个人为什么会越过越穷?《道德经》一句话就说明白了!市面解释太庞杂,无从证伪,也不要紧! 现在,特意为你请来了这位30年专业研究+40年深厚人生阅历的国学大师,用“故事案例+人生智慧”的方式,将《道德经》81章,5000多字的真谛与你娓娓道来,让你只用耳朵听,就能“取真经”。 查看原文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jvzquC41yy}/onnrkct/ew45d6sun~s
3.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二千年——缝补术以及故纸堆尤其是一帮国学大师。 近几年互联网上,“精通”国学的大师如雨后春笋般从泛黄的故纸堆里拱了出来,就老祖宗的只言片语争论不休,做出各种千奇百怪的解释。常常,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不同的嘴解读的意义竟有天壤之别。细品,主题都是“古已有之”,言下之意:我们先前比他们阔多了。“他们”是谁,你懂的。jvzquC41yy}/lrfpuj{/exr1r1?54l:9d4i7::
4.沉痛悼念叶嘉莹先生诗词专辑挽国学大师、我校中华诗词研究中心名誉顾问叶嘉莹先生 吟坛正盛,精舍犹新。我来十四年前,初仰师仪尊国士; 朱颜辞镜,泰山遽颓。君去琼花节后,可知末学目凄霜。 梁克弋 悼叶嘉莹先生 谁知北国忽凗皑,竟为先生共举哀。 六十回乡真赤子,百年逝去大仙才。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373786719=:;@665a72698:23?40|mvon
5.重读国学大师季羡林:性情中人勤奋中人思考中人歌德文学国学大师季羡林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余年了。最近,重读大师的著作,感慨多多,收获多多。透过每本大师著作的字里行间,大师的喜怒哀乐,大师的音容笑貌,大师的精神风范及为国为民的情怀跃然纸上,也更加加深了我对大师的崇敬与景仰之情。大师终其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静,成果卓著。我生平凡,甚至jvzquC41f{428<3eqo5bt}neng5H2J=J3L>17:9:7PP/j}rn
6.家的温度,东风轻型车全照顾什么是家?很多人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而对于家最简单朴素的解释,应该就是亲人聚集的场所。但在更多人的眼中,家的含义不仅于此,如著名国学大师颜廷立所述“当人们把敬畏之心放在第一位时就会发现,家是有爱的地方”,其更指出家字上的一点,就是心之所向,所谓家正应该是心中有爱,有温暖,让人舒适的地方。 jvzquC41pg}t0|npc0io1|}14283/9>/275eg}fkn/onkƒruex?2;;7880j/j}rn
7.2006年08月15日滚动新闻滚动新闻中心[影音] 资料图片:电影《狗咬狗》剧照(4) 23:30 [科技] 烧友大餐 2006香港音响大展展会现场报道 23:29 [财经] 国资委:公布2005年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结果 23:28 [财经] 首家内资直销企业珍奥被责令整改 23:28 [影音] 资料图片:电影《狗咬狗》剧照(3) 23:28 [财经] Dick's Sporting Goods净所得成长jvzquC41pg}t0|npc0ipo7hp1qre39521pkxu:522a812?5:374tj}rn
8.寻找投资的灯火阑珊处,写给迷茫的你!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讲述人生有三重境界,原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65;<1aB:;3;93;<3jvor
9.怼遍一流大师的国学大师!王育琨频道本来骂完了也没啥事了,第二天照常看书,可偏偏有人告诉黄侃楼下住的不是别人,是国学大师章太炎,人称“章疯子”。 这回轮着黄侃懵了,遇着真高手了。于是,黄侃下楼道歉。不骂不相识,待双方互通姓名后,彼此都熟知对方大名,遂将话锋转到学问上,两人越谈越投机。 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725?7:7mvon
10.让你写歌,你吊打国学大师?目录最新章节国学大师笑我没文化?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 “夏虫不可语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随着一句句叹为观止神文诗词出口,全网痴狂。 街边弹唱《父亲》,全城石斛花被抢购一空。 《缘分一道桥》反串唱腔震动全网,带动古风摄影浪潮。 一曲《稻香》,评委导师全体起立! 一首打动心扉的《海底》,治愈无数绝望男女。jvzquC41yy}/m‚yzv0ipo8>:1;>88>4
11.国学网——“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专为国学大师评选活动而作) 王学泰 提要 *有不少真诚的学人认为传统文化、国学、儒学是能够济人心救世界的良方,这种意见实际上是文化万能论。传统文化是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产物,这种背景下生成的思想系统和价值观念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中国正在建设的社会是工商社会、法治社会、契约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国jvzq<84yyy4hwx}wg0ipo8v1i~eu8lzfu64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