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难免生死离别,更难逃岁月无情的侵蚀。在每天平凡的柴米油盐中,我们终究会慢慢老去。当容颜渐渐消逝,那些曾经让你心动不已的少年情怀,还能否再次激荡心弦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虽拥有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写下了一首首经典诗词,但他依旧无法避免对外表的审视和评价。
有一次,王国维出差归来,满身风尘,回到家中时看到逐渐衰老的妻子,容貌已难再现当年光彩,内心充满复杂的感慨。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一首词,这首词不曾料到竟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
1877年,封建旧中国尚在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朝政依然延续着老旧的传统方式。
就在这时,浙江海宁州诞生了一位人物,他后期推崇的新式思想与当时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他就是著名文学家王国维。
王国维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王乃誉是当地颇有名望的文人,家族更有抗金名将的光荣历史,因此王家在当地享有崇高的声誉。
依靠祖辈积累的财富,王国维过着比普通家庭优渥的生活,得以从小接触丰富的文学资源。年幼时,他便常伴父亲左右,见父亲看书便侧耳倾听,见父亲挥毫便用心临摹,父亲绘画时他亦默默研习。
只要父亲在场,王国维必然在身旁,父亲对他疼爱有加,未曾想到这孩子竟如此好学,因而寄予更高的期望。
王乃誉希望王国维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传承祖宗的荣光,而年幼的王国维尚不懂这背后的意义,只觉得读书和文字是他最大的乐趣。
随着年岁增长,王国维渐渐理解父亲的期许,立志实现人生目标,便埋头苦读。
家中藏书丰富,他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仿佛与书本融为一体,成为真正的书虫。
父亲见状欣喜,四处打听,寻觅适合王国维的书塾,终于在他七岁那年送他去邻村陈家学馆启蒙。
那时能进入书塾的孩子大多家境殷实,相较之下王国维家境虽好,却已是当地名列前茅。
但王国维无暇顾及谁家更富,他只专注于读书,对于一个孩童来说,这份专注难能可贵。
他勤奋好学,赢得老师陈寿田的赞赏,陈老师对他评价极高。
王国维年幼便懂谦逊低调,无论外界如何称赞,他始终保持本色,毫无骄傲之态。
父亲王乃誉对此感到骄傲,常向人夸耀王国维的才华,但王国维始终不敢自满,深知父亲和老师的支持是自己不断努力的动力。
十五岁那年,王国维考中海宁州的岁试,名列第21,成为继父亲之后又一位才子。
这一好消息让全家欢欣鼓舞,大家都知道这成绩来之不易。
十岁时,因全家迁居新地,距离书塾较远,王国维不得不退学自学。
新家附近无合适书塾,王国维只能自我钻研,涉猎广泛,不局限于传统四书五经。
凭借这份勤奋与聪慧,他顺利通过秀才考试。
父亲对未来充满期待,曾梦想王国维能继续努力,二十岁左右成为状元。
然而,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
迁居后,王国维虽自学成才,却在州学考试中排名跌至六十名开外。
这对父子都是不小的打击,习惯了前列名次的王国维,感到些许失落。
但他迅速调整心态,继续努力备考。
后来赴杭州参加府试和科试,却屡屡失利,未能取得佳绩。
两次落榜使他意识到,仅靠过去的学习还远远不够,父亲也劝他另寻出路。
1894年,18岁的王国维进入崇文书院深造。
然而,在这里,他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折,不再单纯备考,而是广泛阅读,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
崇文书院常见他身着黑袍,头戴瓜皮帽,眼带圆眼镜,专注研读史书。
甲午战争爆发,国家动荡,西方先进思想涌入,王国维受到启发,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
他开始翻阅各种外国著作,渴望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然而,闭门造车难成大事,王家已不如从前富裕,学费与生活费捉襟见肘,王国维无力走出家门见世面。
面对现实压力,他内心焦躁难安。
父亲看出儿子情绪波动,便决定为他安排婚事,既能稳住他的心,又可延续家族香火。
王乃誉着手为王国维选亲,尽管家境不再阔绰,作为秀才的王国维婚事并不难。
不久,媒人频频登门。
在众多女子中,王乃誉看中了莫氏。她身材不高,但五官精致,初见即让王乃誉笃定是儿子喜欢的类型。
不久,父亲安排两人见面,婚前相识在当时罕见,目的在于讨好王国维。
年迈的父亲只想儿子陪伴身边,不计功名,只盼家和。
见父亲满脸皱纹与殷切期望,王国维虽心有不甘,仍默许这门婚事。
没想到莫氏美艳动人,对书卷气浓厚的王国维一见倾心,二人感情迅速升温,不久便完婚。
王国维对妻子温情相待,令父亲欣慰。
婚后,王国维在私塾教书补贴家用,莫氏则打理家务。生活虽不富裕,却其乐融融。
不久,莫氏为王国维生下几个孩子,但因医疗条件有限,产后未能良好调养,身体日渐虚弱。
王国维心疼妻子,决心改变现状。
他辞去教职,准备外出闯荡,谋求更好生活。
温顺贤惠的莫氏全力支持丈夫的决定。
于是王国维离开家乡,开始追求事业梦想。
原本计划与同乡张英甫合办学堂,传播新知,但因资金匮乏,计划搁浅。
王国维只得重返求学路,留妻子独自抚养孩子,等待他学成归来。
几年后,他小有成就,回家探望,却发现妻子已大不如前。
满载风尘,他踏上回乡之路,内心充满复杂情绪。
多年来,事业占据了他全部精力,家事疏于关照,深知妻子付出良多,心生愧疚。
他满怀期待妻子热切迎接自己,但见到的却是病榻中憔悴的模样。
妻子双手消瘦,脸上布满细纹,眼神黯淡无光,已不复当年丰润光滑的容颜。
王国维不禁自问:这些年妻子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若当初不远走他乡,是否还能留住那个温柔健康的她?
心中百感交集,他写下了那首千古名词《蝶恋花》,每一句都透露着无奈与痛惜。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短短几句,凝聚了王国维心头的千丝万缕情感。“阅尽天涯”四字直击心灵,令人感受到他心中的苦楚。
年届而立,十余载书海奋战,为生活辗转漂泊,真可谓阅尽天涯。
虽然见识广博,学识渊深,但这背后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每次离别,都是心痛的开始,他常以“很快”安慰家人,却不知何时能重聚。
然而这一次归来,却见妻子容颜大变,犹如秋风扫落叶,不再鲜活。
初见妻子时,王国维心中必定震惊、迷茫与悲伤交织。
而妻子面对昔日心上人,羞涩而沉默,不是因重逢的喜悦,而因对自己憔悴面容的无奈。
两人相顾无言,心事难诉。
他心中唯有对时光流逝的怨恨与自责。
终究,人难逃衰老和死亡的宿命。
因此他写下“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绝唱,感叹世间最难留住的便是美丽的容颜和绚烂的春花。
王国维心中顿悟,看淡生死,释怀人生的悲欢离合。
或许正因如此,他才能在五十岁那年投湖自尽时,从容不迫。
王国维去世,死因众说纷纭,虽有数十种猜测,但若相信他完成使命后,追随亡妻而去,也不失为一段浪漫凄美的结局,他的作品亦因此被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