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与临平(上)丨临平哺育的国学大师
临平
哺育的国学大师
谁是临平近代第一牛人?
6岁时,他由父亲俞鸿渐开蒙,由母亲姚夫人口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完了“四书”。
三年后的冬天,19岁的俞樾迎娶了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的表姐姚文玉,写下了“但得登堂得佳妇,何妨攀桂缓明年”一抒胸臆。
婚后,俞樾在印雪轩读书备考,但一场疾病让他与第二年的考试失之交臂。对此,俞樾表现得很洒脱。养病闲居期间,他开始读顾炎武的《日知录》,一边感慨于《日知录》百科全书式的严谨与博大精深,一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与不同看法。这可以说是俞樾著述的开始,也奠定了日后著述的基本模式。
鸦片战争打破了江南大地的宁静。1841年秋,英军攻破镇海、宁波,距临平仅100余里。为了躲避战火,俞樾一家人就从临平返回德清老家,住回乌巾山下南埭村的老宅,也让俞樾体验到了乡间生活的轻松自在。
新年过后,战事远去,俞樾一家又返回临平印雪轩居住。不久,父亲俞鸿渐就主持了俞林俞樾两兄弟的分家。因为没有房子,俞樾夫妻只能借住在舅父(即岳父)家的东西厢房内。成年后的俞樾,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不得不为养活小家庭而奔波。
开春后,俞樾去杭州武林门附近的蔡氏家馆任教,每年能赚到40000钱,勉强补贴家用。妻子姚文玉却毫无怨言,勤俭持家之余,还经常宽慰和鼓励俞樾,让俞樾倍感暖心。九月,长子俞绍莱出生。初为人父的喜悦后,俞樾感受到了更大的责任与压力。
不久,兄长俞林在浙江省乡试中中举。俞林原本在江西玉山县的汪春生县令家里当私塾老师,馆俸相对丰厚,但中举后因为要准备来年春天的会试,无法兼顾,就推荐弟弟俞樾代替自己。俞樾便辞掉旧馆的工作,转而赶往玉山县。
这是俞樾成年后第一次离乡远行。
1844年初,为了准备八月份的恩科乡试,俞樾离开玉山县返回临平备考。这一次,有了生活阅历、感受了柴米油盐之不易的俞樾沉下心来,考中正榜第三十六名举人。俞家兄弟在两年内接连中举,也仿佛应了祖父俞廷镳“留此以贻子孙,不更优乎?”的心愿。
巧的是,比俞樾年轻两岁的李鸿章,也在同期于安徽中举。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年轻人,就此有了同年之谊。
考中了乡试正榜,俞樾就有了前往京师参加会试的资格。
事后,俞樾才从主考官韩厚庵处得知,自己原本拿到了第二名,只因一处小小的差错,才被降到第三十六名,十分可惜。直到40多年后,孙子俞陛云在浙江乡试中考中第二名举人,俞樾才意识到“榜头名竟为孙留”,自己竟与祖父一样,把运气留给了孙辈。
中举之后,俞樾依旧要为养家糊口而奔忙,不得不远赴新安(今安徽歙县一带)授馆以补贴家用。然天有不测风云,父亲俞鸿渐在来年正月去世;次子俞祖仁又在三月出生,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骤然沉重。此后,兄弟俩还要为父亲守孝三年,无法参加下一次的会试。
为了生计,俞林远赴广西,去巡抚郑祖琛的幕府里做事;而俞樾则继续在新安汪村任馆教书,这一去就是五年。俞樾的妻子姚文玉一边要养育两个儿子,一边还要奉养住在临平史家埭的姚老夫人,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家书,成了俞樾夫妇在这五年间最大的寄托。
人生三十而立。
公元1850年(道光三十年)元旦刚过,俞林俞樾兄弟再次以举人身份登上进京赶考的客船。相同的道路,不同的心境。五年前,俞樾还是25岁的青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胸中满是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如今,年已而立的他,却饱尝生活的辛酸。岁月磨去了棱角,让他看起来愈发沉稳。
科考,不过是读书人理所当然去追寻的道路。中,固然好;不中,便退居乡里,以传道受业为生,未尝不是读书人的归宿。
来到京城后,俞家兄弟没有像大多数举子那般在崇文门内的贡院附近租个小房子住,而是住在离考场10里远的宣武门外吴兴会馆的“清远堂”下榻。兄弟俩用稻草铺床,用纸糊好墙壁和窗户,勉强入住。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居然走出了两个进士。
这一次,俞家兄弟双双高中,俞樾拿到了第六十四名。
根据惯例,会试发榜后的第十天要进行殿试,由皇帝亲临保和殿策问。殿试后,还要根据成绩将参加考试的贡士分为三个等级,俗称“三甲”——一甲为“进士及第”,只有状元、榜眼、探花三人;二甲为“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殿试后,二甲和三甲还要通过朝考的复试才能被授以官职。
考完后,俞樾颇有些患得患失,并不是因为诗文写得不好,而是担心自己习惯了自由舒展的隶书,使得答卷所用楷书也颇有隶书韵味,而不是科考中通用的端庄工整的小楷“馆阁体”。很多人就是吃亏在书法上。
这一次,运气终于站在了俞樾一边,让他遇到了“贵人”——曾国藩。曾国藩看到俞樾的诗文后大为赞赏,与诸考官商议后决定将俞樾列为第一。复试第一,俗称“复元”,与状元同样风光。俞樾因为成绩优异,不但被赐进士及第,还入翰林院庶常馆为庶吉士。
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三十岁的俞樾,在临平的哺育之下,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