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01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工农群众的教育问题。
在这张1939年拍摄于延安的照片中,毛泽东正低着头在自己手掌上仔细比画着,他身旁两个小战士的目光紧紧锁定在毛泽东的手掌上。
据拍摄这张照片的摄影记者石少华回忆,当时两个小战士看到毛泽东,兴冲冲地跑过来问好。毛泽东停下脚步,笑着说:“我不叫毛主席,我叫毛泽东。”
但是,对于不太识字的孩子们来说,“毛泽东”三个字比“毛主席”复杂多了。于是,毛泽东便临时当起了“教书先生”,一笔一画地教小战士们怎么写“毛泽东”三个字。
02
1945年召开的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展望抗战胜利后的新中国时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那时,毛泽东已经清醒看到:要让中国人民真正在文化上和政治上成为自己的主人,扫除文盲势在必行。
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成功召开后,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识字扫盲从政府机关开始,向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在全国各地的扫盲中,还广泛采取了“能者为师”的方法:亲教亲,邻教邻,夫妻互教,小孩教父母。教学中不以家人辈分、长幼排序,只论文化水平高低。
03
那时部队里很多战士都来自穷苦大众,他们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成为文盲,祁建华的任务就是教他们识字。
最开始,祁建华使用的是当时通用的“三五教法”,即一天教三五个字。很快,祁建华发现了“三五教学”的弊端:靠死记硬背学习汉字,对于文化水平低的战士来说提不起学习兴趣,容易遗忘。
祁建华在教注音符号时,一般顺序是从易到难,先教ㄧ、ㄨ、ㄩ,再教能单独发音的符号,如ㄓ、ㄔ、ㄕ,最后再教难记的符号。
将注音符号写在骰子上,两个骰子碰在一起可以形成新的读音。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点燃了战士们的学习热情。
温儒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到1953年底,“速成识字法”在全国推广一年多的时间内,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扫除农民文盲308万。在这些成功脱盲的人群中,有的人从文盲变成了扫盲教员,有的甚至成了作家。
在风起云涌的扫盲中,新凤霞也常在繁忙的演出间隙坚持学习。到1956年,她读完了初中课程,并且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文字,写写生活中的难忘回忆。
虽然扫盲取得了诸多瞩目的成绩,但是隐忧也逐渐浮现。在部队行之有效的“速成识字法”,在转入“民用”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对扫盲计划进行调整,更高水平的扫盲计划还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