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合作化对于农民的新要求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此前旧中国遭受外部侵略战争和内部解放战争的影响导致工业部门先天产业缺陷,后天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此期间,中国工业发展极度落后,因此实现工业化是国家独立与经济繁荣的前提。具体体现在即使国家和苏联给工业大量的援助,但是由于产业工人受教育水平低下,甚至连操作机器的说明都看不明白,这导致工业生产效率还是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严重阻碍了工业科技的传播和更新。因此,建国初期的工业发展畸形与工业结构简单,轻重工业相互发展结构没有合适的土壤,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和苏联工业建设项目只能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倾斜,就导致工业化发展的地区不平衡。
当时的工业水平低下不仅体现在生产机器技术的低下,还体现在产业工人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并且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好,这就导致产业工人只关注他们自身的利益和短期的利益,国家政策颁布认识比较模糊,存在着整体国家发展的意识缺失问题,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他们个人与国家的意义。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党必须要让广大基层工人受到最基本的教育,促使工人对国家的政策和道路有一个自主性的认知,这样就能激发产业工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力量,有效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工人们就会认为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翁”,就会明白自己的工作将会推动国家和自己的进步。
(二)、政治建设的需要
1.基层群众民主建设的要求
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初期,当时被旧势力压迫的群众第一次在政治上获得了公民身份的承认,当时广大人民参与政治的权利主要是通过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来体现的。然而,因为当时城镇和乡村里许多人民还是处于一种文盲或半文盲的状态,在行使选举权时,就遇到了许多困难。如果我们只是建成了人民参与政治的框架与形式,而广大人民因为受教育水平太低而不能理解这些选举对他们的意义,广大人民没有产生政治觉悟的思想和政治参与的实现并没有落实到他们自身的生活之中,基层人民群众的民主只是徒有其表,那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失败的。
2.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总体社会环境从战争转向了和平,党的工作重心也随着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广大党员干部的身份也从战争领导者身份转型成为社会建设者的身份。尽管从各种战争中走出来的党员领导干部有较高的军事实践素质,但由于各级干部大多出自贫苦家庭,许多干部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系统性的文化通识教育,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就导致他们很难领导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主要体现在:没有接受系统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管理工作上容易出现军事化管理,独断专权化严重;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对党中央的原则和政策理解不深,就导致难以开展党要求的具体工作,不利于指导基层工作。
据此,党和政府机关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方针来促进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因此,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关需高度重视和加强党员干部的自身文化素质培养,使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加有效的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入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扫盲运动的主要特点
(一)、重视妇女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妇女解放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大妇女摆脱了传统封建社会给他们的枷锁,妇女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正如毛主席所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然而当时总体来看,在农村,妇女文盲占文盲总数的 95% 以上,女性在新中国只是获得了法律形式上的解放,而非全面的得到解放。妇女想要实现真正的、彻底的解放成为“大写的人”,首先还是需要从自身内部出发,破除原本活在家庭男性阴影中的自卑感,正确树立自信,实现强大自我,树立主体意识。想要实现这一突破性的转变,关键在于让广大妇女接受教育,大力提高妇女的文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妇女群众主体意识的觉醒。其中,对妇女的文化扫盲运动是女性解放的十分重要的措施,扫盲教育作为当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而且扫盲运动主要是对广大群众的一个通识教育文化为主,具有长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不仅从文化上提高女性的水平,还从心理上剔除传统封建思想的荼毒,使女性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双重提高自身地位。
(二)、生产与教育的“产学”结合
(三)、多种扫盲方式相互结合
1.“速成识字法”的推行
2.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行
3.《新华字典》的出版
在扫盲工作开展的时候,推广汉字普及的词典的修订也逐步开展。1953 年 12 月《新华字典》第一版正式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小型汉语学习参考工具书。《新华字典》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导下、新华辞书社统一编纂,辞书社社长魏建功教授主编。当时的编撰者们面对着国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考虑到了识字者的易学易记,因此《新华字典》在释义、用图、排序等方面都最大程度的做到了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境界。至今已经出版了第十二版,现在的中小学还以《新华字典》为权威的学汉字语文的参考书。《新华字典》的编撰修订不仅在当时促进了扫盲运动的开展,而且它对未来中国文化教育事业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对汉字简化、学习普通话、促进汉语拼音推广,普及中华民族文化知识、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第一版到第十二版,《新华字典》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行了约6亿册,《新华字典》在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文化传承与创新上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扫盲运动的成果与当代价值
(一)、成果
1.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素质与社会风气
人民素质和社会风气作为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的具体体现,不仅是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反应,也一定程度会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新中国从五十年代后开展的四次扫盲运动,从根源上要扫除旧社会残留的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扫盲运动将通识文化教育和道德文化相互结合,把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导向内化与人民群众的实践行为之中,这有效地改造了群众在传统封建社会所残留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例如废除大烟馆、赌场,取缔娼妓制度,废除女性的“裹脚”的封建糟粕等。由于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逐渐认识到这些旧社会的糟粕是对自己的剥削和压迫,所以就自发形成了抵制这些封建残余的社会风气。而且随着农村农民接受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学习,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一定程度的减少了,农民在生病的时候不去找巫师神婆,而是去寻求医生的科学的帮助,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只有用科学知识武装人们的心灵,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参加反迷信活动,捍卫科学,形成一种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2.促进了妇女解放
首先就是女性在思想上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提高了女性主体性和独立性的意识。因此女性需要回归自身审视自己主体意识的树立,当女性的主体意识逐步觉醒的时候,她们就会将自己生活的中心从家庭、子女、丈夫,向自己转移,并且认为自己的人生应当自己做主,不需要再继续做原生家庭或新生家庭的附庸,这不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女性从思想上独立自主然后进入自觉自由的境界的体现。
其次就是女性参与社会生产劳动,使女性在一定程度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女性在参与劳动中拾回自己的主体性,破除了封建时期劳动对女性的限制,实现对自己劳动所得的生产资料的重新占有,在家庭中和社会中实现双重的地位的提升。
最后就是使得女性的家务劳动社会化。中国旧社会的女性不仅负担着生育的任务,还承担着家庭劳动的任务,这就意味着女性为家庭所做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女性被排除于社会劳动的范畴之外。而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型,家庭所承担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型,男女共同参与家庭劳动, 打破了传统“男主外,女主内”,而是积极倡导男女家庭内部完善对家务劳动的分工配合,家庭劳务不仅仅是女性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男女共同承担的事情。
3.为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扫盲运动的开展,广大的工农兵的文化知识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和提高,工农兵能以更大的热情和能力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们都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转型和发展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农村农民群众经过文化学习,改变的原本一个村子没一个识字的人的困局,广大农民通过扫盲破除了原本农民自主性被压迫的难题,思想上的解放使农民积极地投身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对推进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造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农民在扫盲运动中学到了学习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学习农业科技方法,学会了使用新式工具,推动了农业的生产。
工人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做好广大职工的文化工作,有效发挥工人阶级在振兴国家中的支柱作用。随着扫盲运动的深入,工人的文化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实现了他们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文化知识和生产知识的相结合,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了高、中级技术人才及促进了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人民军队积极开展扫盲教育,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军队干部和士兵对文化学习又极大的积极性。军队领导干部们在掌握大量科学文化和较难的技术后,自身知识水平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提升。士兵们因为出身贫困所以很多没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教育,经过部队里的扫盲运动,使士兵们摆脱了文盲状态,用知识和文化武装了全军,提升了人民军队的质量。
(二)当代价值
1.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作用
扫盲运动的开展是党针对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低下而制定的一项为人民服务的政策。因此扫盲运动的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现在中国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高度重视,而且也基于中国教育事业和教育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基本国情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新的看法,对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而现代教育工作开展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就是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贯彻落实教育工作的方针原则,将教育的效用普惠大众。
2.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的经验
扫盲运动的开展参与人数之多,涉及地域之广,使得全国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学习的队伍中,在这一种在党的号召之下形成的社会氛围极大的提高了群众的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为新中国的社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填补了当时的基础性人才和高质量人才的缺失。正是这种覆盖全国上下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50 年代扫盲运动的时代局限是扫盲体系滞后与时代的发展,当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改变的时候,也农村和乡镇也出现了一些复盲现象,党和政府逐步了解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社会的重要性。所以,今天文化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建立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设全面学习型社会,以此形成重视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风尚,这对于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尽管扫盲运动后期出现了复盲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否定扫盲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发展全民学习型社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对义务教育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想要彻底扫除文盲不仅需要加大对成人扫盲工作的开展,还要清除文盲产生的根源。贫困地区的群众因为经济和家庭的各种原因让适龄儿童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使得他们在长大后就成为新一批的文盲。因为自身家庭的经济原因导致自己的孩子也未能接受教育来改变自己人生,义务教育未能普及不仅是文盲产生的土壤,也是贫困产生的土壤。为了打破这一种文盲和贫困的代际继承,就必须重视适龄人口九年义务教育能够顺利完成。每一次文盲减少的意义,不仅是文盲人数的变化,还是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继承和发展,重视并保护儿童完成义务教育,才能从根源之上减少文盲,从而真正消除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