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
2、《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3、《教养的迷思》
4、《整体养育》
5、《母爱的羁绊》
6、《非暴力沟通》
7、《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
8、《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
9、《极简欧洲美术史》
10、《中国美术鉴赏十六讲》
11、《美的历程》
12、《捕捉儿童敏感期》
13、《非暴力管教》
14、《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15、《社会动物——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
16、《园丁与木匠》
17、《挑战:孩子》
18、《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19、《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
20、《3-8岁儿童的数学经验》
21、《欢迎来到一年级》
22、《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23、《孩子,我完全相信》
阿墩
前旅游杂志主编,8岁男孩的妈妈,现致力于研究儿童阅读、动画与儿童戏剧。
Big.D
创客奶爸,前果壳实验室负责人,两性关系专栏作者。
二姐Claire
姜毛毛
家有4岁高需求娃,比起鸡娃更乐意鸡自己。
林乙乙
也是章鱼妈, 果壳童学馆馆长。一个3岁男孩的妈妈,不鸡不卷,只想带着娃嘻嘻哈哈浪世界。
这是一本让我很触动的书,它讲的是母爱对女儿可能带来的一些无意识伤害,以及女性如何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自己。
这是一本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书,它适用于身边任何的关系,无论是队友、长辈、孩子,还是同事、领导等。它教会我最重要的几件事:
一是全盘接受自己所有的情绪,关注自己的感受,无论是高兴、快乐,还是失望、伤心,并向内,找到自己情绪背后的内在原因和真实需求,只有这样才不会总是因为相似的事情而争吵。
二是好好说话的重要性,我们常常无意识地在沟通中带有指责、批判、嘲笑、否定、说教等等,要尽量做到不带评判地观察,描述观察结果,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脑补,不评判;
三是清楚表达出请求很关键。很多时候,沟通无效的最大原因,就是在于我们常常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当请求越具体,沟通越高效。
玫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2年家庭教育及儿童教育经验,国际蒙特梭利AMI0-3岁受训主教。
骐陌
海归宝妈,国际汉语教师,PBL资深达人,用不焦虑的项目式学习为娃打开新世界。
千唐
赞同精心散养,坚持科学育儿,身体力行“对孩子要求什么就自己先动起来”。
这本376页、32开本的美术史,从石器时代写到20世纪,内容涵盖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并有一短篇关于“艺术是什么”的思考,一短篇关于“东方与西方”的比较。
本书述史简明,叙论个性,彩插精美。因为“简”,大多数家长也能轻松地披古通今了。评论部分有作者的个人思考印记,我认为这有“对话”的阅读体验,能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进行思考。
本书是由清华美院杨琪教授,在他的《中华文明大讲堂·中国美术欣赏》讲座基础上,整理补充而成,共16个专题,包含中国绘画综述、9位名家赏析、敦煌艺术赏析、年画赏析。
这本书条理清晰、语言风趣、行文通俗,在汗牛充栋的美术史文献中不可多得。很适合普通人阅读,爱阅读的中小学生也能读起来。
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从远古、先秦,历经楚汉、魏晋,走过唐宋元明清,这本书对文学、绘画、书法、雕塑、建筑、民间艺术等,整体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1981年初版至今,这本书由多个出版社多次再版,已成为初探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行文潇洒流畅、深入浅出,能让读者对中国美学形成完整的初期印象。
石霖
6岁男孩的妈妈,文字客,绘本控,执着写字,简单生活。
王冰玉ICY
波士顿大学学前教育硕士,多年中、美幼儿园教学经验,育儿专栏撰稿人,喜爱钻研儿童心理学、脑科学。
温言
毕业于北京大学、LSE;喜欢钻研手帐、笔记术和英语启蒙。著有《幸福妈妈的亲子手帐术》等。
家长自己的数学能力就很一般,甚至惧怕数学怎么办?
孩子并没有所谓“数学”天赋怎么学?
小毛
筱恬
生物学硕士,职场妈妈,喜欢用文字记录宝贝成长,用科学理念实践养育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