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剧照
前 言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孙俪所饰演的周莹嫁到泾阳吴家,吴家是当时泾阳的大商户,丈夫吴聘早逝后,她支撑起一个家族的生意向前走,历经几起几落、悲欢离合。周莹,这位清末杰出的女性秦商代表,更被现在的人称为“清末女首富”、“清末女马云”。
在这部电视剧的背后,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拍摄故事?真正的周莹又是一名怎样的女秦商?秦商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大商帮,曾经是什么样的起落?“秦商精神”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凤凰网陕西专程采访到了周莹的后人——吴国华老师。
“秦商精神”内核
创新改革,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吴国华老师接受凤凰网陕西专访
电视剧拍摄背后的故事
为“安吴寡妇”正名还原一个真实的周莹
凤凰网陕西:现在我们都在强调“秦商精神”,前一阵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非常火。电视剧里的主角周莹,就是清末的秦商代表,也是一名杰出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您以周莹为原型,将家族故事写出来?
吴国华:说来话长,《那年花开月正圆》改编自我的家族故事,周莹是我的太奶奶,吴怀先是我的爷爷。
2007年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内容关于我太奶奶周莹的书,书中有大量对我太奶奶周莹和爷爷吴怀先的诋毁,其侮辱的情节和语言对我们后辈造成很深的伤害,随后我们以“名誉侵权”诉讼法院,经审理我们胜诉。法院判原书作者登报赔情道歉,恢复我们家先辈的名誉,并判该出版社从宣判即日不得出版再版发售,书店在售书立即下架不得销售。
为此我们的律师建议由我来写一本吴家真实的故事,借此机会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周莹和她的儿子吴怀先。
娓娓道来的家族故事“那年花开”一波三折
凤凰网陕西:正因为外界对真正的周莹本身以及吴家家族故事的不了解,进行了相当程度上的杜撰和捏造,所以您一定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周莹,通过这个契机,您开始走向自己的创作之路?
吴国华:对,在打官司的这两年中,我收集了大量的家族资料,一是我需要对我的家族脉络和故事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二是我在打官司中,需要拿出真实资料“用事实说话”。
我从2009年年底,就产生了写这部剧的想法,开始创作时,我将它定名为《大义秦商》,后来我的一个朋友叫李源,是陕西挺有名的导演,他对我的想法很支持,并告诉我:“您来写,我来拍!”
于是我先写了一万多字的故事大纲,朋友们看到之后都很激动,并继续鼓励我写作,我又在原有的一万多字的大纲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到三万多字。
2011年年底,北京华视娛乐投资公司决定投资《大义秦商》(后改名《那年花开月正圆》), 制片方先后请陕西西影原厂长延艺云为此片的艺术总监、丁黑为此剧的导演。
因这部剧先后几任编剧改编都没有达到导演的要求,直到现任编剧苏晓苑接手后,才打破原来的格局,重新进行编写。历时约三年的时光,终于写成了现版的剧本《大义秦商》,后又被改名《那年花开月正圆》。
拍摄历时252天:选角好似“天注定” 院落搭景“最走心”
凤凰网陕西:您当初在选角方面有哪些参与呢?你认为剧中的人物与原型有哪些相似之处?
吴国华:说来也巧,最早我在写故事、做策划案的时候,当时需要拟选导演和演员,那时候我写下来的导演就是丁黑!写下来的女主角就是孙俪!
因为写完这个故事,我脑海中浮现出来周莹的轮廓,就是孙俪那样小巧的、聪慧的、同时也是精明的、具有大智慧的——她们真的挺像呀!
后来,孙俪看到剧本之后很感动,决定接这部戏。从这时候起,我们就进入到了正规的筹备阶段,于2016年的10月8日在山西太谷开机,到2017年的10月8日电视剧播完,从开机到播完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凤凰网陕西:这部剧都在哪些地方有布景?
吴国华:我们在山西太谷搭景,拍摄只用了40来天。转场横店拍摄了10多天,12月再转到无锡,此间我们还在上海、湖州等地拍摄,同时在陕西也取了一些空镜头,主要是一些陕西的风光和自然环境的大景,一共拍了252天。
凤凰网陕西: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电视剧拍摄搭景的一些过程?
吴国华:我相信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吴家、沈家、胡家、杜明礼家的景都非常美,这次剧组的搭景的时候参考了大量的陕西官宅元素资料,把这几家“大院儿”都做的美轮美奂,真的特别到位!
有一集拍的特别唯美,那一集里周莹喝醉了独自一人打着灯笼踉跄地沿吴家大院走,她在醉眼朦胧中,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一些场景,甚至见到了在院落里赏月亮的吴聘。那一段是一个长镜头直通到底,真的太美了!其中,院落里的道具,就是当年吴家的。
咱们就拿片子里的“吴家大院”来说,“吴家大院”里那些种着花草的石盆,还有石桌等道具,实际上都是我们吴家东院真正在用的那些东西。现在还在那儿摆着呢!
这四个院落可都不是“同景”,是剧组真的用心搭了四个院儿!这次搭景儿,光室内的景就占5万多平方米,加上室外的景,大概共10万平方米。
而且咱们的美术总监是叶锦添老师,经叶锦添老师之手的服装道具简直美到让人惊叹!每套衣服的色彩和花纹图案都和剧中人物的性格相对应,男角的衣服也做的相当精美。在整个剧中,每件服饰、每帧画面都特别精益求精!
剧组搭建泾阳一条街 请陕西大厨街头搞美食
凤凰网陕西:这部电视剧带火了泾阳的旅游,今年十一,茯茶小镇、郑国渠、吴家大院,甚至连三原的周家大院都异常火爆,人非常多。这部剧不仅带动了旅游,还将陕西小吃又推向了一个新热潮。
吴国华:对,为了让电视剧看起来更有“陕西味道”,我们还特地搭了“泾阳一条街”!又请了厨师来做陕西美食。
电视剧里,“泾阳街头”熙熙攘攘,街上卖的有各种各样的陕西小吃特别诱人,比如剧里面周莹最爱吃的甑糕,还有咱陕西的凉皮、羊肉泡馍、水盆羊肉、肉夹馍、胡辣汤……这些都是我们从西安专门请的大厨师在剧组搭建的“泾阳一条街”上做的!
从还原周莹到解读“吴家家训”
剧中塑造的“卖艺女” 到底是怎样的“女秦商”?
凤凰网陕西:据我所知,周莹本身是三原周家大院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而电视剧将周莹直接改写成了一个走江湖的卖艺少女,剧里面她有很多过去“关中女子”的豪放动作——比如“陕西蹲”,俗称“圪蹴”、还有她擤完鼻涕就往鞋底儿抹、喝茶时直接拿起茶壶就对嘴喝……为什么要电视剧里要改编她的出身,并且给她加一系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动作,对她重新进行艺术加工呢?
吴国华: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角色对她的要求。比如周莹有凳子不坐,非要“圪蹴”起来。编剧团队将她写成一个不拘小节走江湖的卖艺女,她先被养父卖到沈家再辗转逃到吴家,最后因为“冲喜”嫁给昏迷中的吴聘少爷。这是影视团队想从艺术体现手法上,来突出周莹开始的身世与后来身份转换的强烈对比。
从周莹开始的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个性开始,她在一个非常偶然的契机下忽然成为吴家少奶奶,她的婆婆开始非常苦恼,还要找人给她换上少奶奶的衣裳、教她怎么走路、怎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再到她后期的蜕变,开始统领一个家族、振兴一片产业、解决千万人的生计,成长为一个有使命感、有格局的秦商,发扬秦商精神的故事。
从作品的角度来说,这里是需要很多元素放在角色身上,进行人物反差对比的。这些元素将周莹的成长、成功,以及一个女人的心路历程都结合起来,促使她不断地完善自己,磨砺自己。她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也一直被“吴家家训”潜移默化,继承了吴家的“秦商精神”,与她的命运进行了融合。
当然,这是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的艺术加工——你想想啊,如果这个人物的出场就是个三原周家大院的千金大小姐,一切都四平八稳、知书达理的,整天陶醉在诗词歌赋中,就没有舞台反差了!这些表现手法都是角色的需要。
反正我给编剧团队讲过我的底线:周莹这个角色,你们可以塑造的前后反差大一些,夸张一些,这都没有问题。但周莹这个人物本身,绝对不能被“泼脏水”。
周莹的原型人物肯定不会说蹲就蹲、说擤鼻涕,就敢把鼻涕抹鞋底儿的人。因为她是大家闺秀!那个年代,男孩子和女孩子是不能同学堂读书的,周莹是大户人家小姐,家境优渥,周家都是请先生上门来教她读书学习的。
周莹自小就有过目不忘,记忆力超强的本事,据说连她的教书先生都赞她:“小小年纪天赋过人,长大绝后对了不得!”
360°解读“吴家家训” 秦商精神的一面镜子
凤凰网陕西:您刚才讲到,周莹受到了“吴家家训”的熏陶。电视剧里多次提到吴家家训是“诚、信”二字,吴聘的爸爸还被人称为“三硬商人”:人硬、货硬、脾气硬……这些都是当年吴家传下来的家训吗?
吴国华:我们家的家训其实远远比电视剧讲的更细,电视剧里讲的还是很简单的。
说实话,我今天还专门拿了我自己的讲解词来,不是旅游景点人云亦云的导游词,现在电视剧已经出来了,更多人知道了吴家大院,所以我更要认真地查询家族资料来解读家族历史。
我们吴家家训主要是:乐善好施、济国难、备城防、赈荒年、修书院、置会馆。
我太奶奶周莹、我爷爷吴怀先,甚至我们整个吴家上下,也是严格按照这些家训做的。
“诚”,指有诚心、诚实、诚恳。你有诚意,才能做好生意;“信”包含着:信心、信仰、信念、信任。这些品质的要求,也是对“秦商精神”的注解。
吴家提倡的“乐善好施”,这个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很好理解,除了接济有困难的人以外,接下来,家训中的每一条,都反映着乐善好施。
“济国难”这是从我们吴家第九代起,就是现在所留下来的祖先的墓碑上都有记载。
1840年甲午海战,我们吴家捐银10万两、黄河发水灾、还有一些战事,一直到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等,当年国难当前,我们吴家都有捐银。
当年吴家为朝廷捐银10万两,光绪皇帝代表朝廷给周莹诰命“一品夫人”。慈禧太后代表自己,认周莹当干女儿,给她书写的“护国夫人”。因为朝廷及慈禧本人都认为周莹当年为国家做出了的贡献;当年辛丑条约要赔款,吴家捐银70万两……这些都是在当年的“济国难”。
直到我爷爷吴怀先秉承了这样的家训思想,到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家除了捐助大量的财务以外,还把自己家的庄园提供给共产党,办“青训班”。在青训班开设的三年里,先后培养了一万多名优秀抗日干部。
“备城防”,我们家的安吴堡从未被战乱或土匪破过堡。城防的修缮是最重要的,城墙高9米,上面宽度为3至4米的四个角楼、有东西城门、有吊桥、有城河。防卫措施非常安全,备城房也是安抚自己的一方水土安全。在当年战乱时代、或者有土匪袭击的时候,城防就能够捍卫自己的家园。
“赈荒年”,当年因为大饥荒,河南、山东等过来逃荒的人特别多。当年咱们陕西也有荒年,吴家建粮仓以备荒年。那时候,我们吴家的土地给佃户种是不收租子的。但备荒粮时,各家佃户自己若愿意交,一斗也罢、一石也罢、一升也罢、都放进备荒粮倉以济灾荒难民。
从弘道学堂到青训班 培养人才成千上万
凤凰网陕西:从吴家家训中有“修书院”这一项,当年吴家作为秦商之首,非常注重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吧?
吴国华:修书院,对!像当年的三原宏道学堂、泾阳味经书院、女子学堂……这些学堂,我们家都有捐资。
在我们安吴堡一进大村,西边那一大片就是“学馆”。当初的“学馆”是干什么用的?就是让村子里和住在附近的孩子们来读书、学知识的!
过去的孩子进学馆,不仅不收学费,我们还给补贴银两,从小就培养孩子知书达理教化民众,这成为了当年泾三原的风尚。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周莹办了女子学堂后,为了招生,还专程跑到人家泾阳织布局里的职工家里,说服他们家人让女娃来学堂读书,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女子为何要识字读书的。周莹给人家承诺:“只要你孩子来女子学堂读书,每个月我补贴你2两银子,2两银子不够的话,我补贴3两!”这些都是我曾经在书上进行记录的。
那时候吴家不仅支持周围的娃们家来读书,我们还给娃们家管饭,鼓励大家学知识。所以,那时候我们泾三原那片的学习氛围特别浓!泾三原在清未民初一直是陕西的文化中心。
吴宓(1894-1978) 陕西省泾阳县人
因为修书院的缘故,培养了那个时代很多优秀的人才,像我的四爷爷吴宓、于右任老先生、茹欲立等人他们都是宏道学堂的,他们都接受过当年关中大儒刘古愚的教育,成为辛亥革命的先锋。
与此同时,我们家还参与了当地的修文庙、修城隍庙、修桥补路、修水利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