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阳明先生四十四岁,其三弟王守文来京师师从大哥,返乡时,先生特意与三弟深谈,守文顿觉茅塞顿开,但记不住,请求大哥写下来,于是就有了《示弟立志说》。字里行间尽显骨肉情深至亲,言辞恳切,令人动容。灭
一、为何立志
二、何为立志
因此,不立圣贤志,便不算得是立志。曾国藩也曾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人不为君子便为小人。而人本有圣贤之心,阳明先生龙场悟道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孟子言“人人皆可成尧舜”,“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佛言,“人人皆具如来智慧德性”。
因此,立志一定要从根上立,本上立,做人之本,就是做回真人,回复真性、本性。否则,便无有根本。一切劳苦无成。到头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们本是天子下凡、本具圣贤之种,为何不立不成。
故,何为立志,立志便是念念存天理,做圣贤。此也是人生最有意义的追求。
三、立志之方
阳明先生说:“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去人欲存天理的方法有两个,一则正诸先觉,二则,考诸古训。
“正诸先觉”,是指以先觉者为师,得师引领,直上正路。首先要用慧眼找到先觉之明师,此先觉必明圣贤之道、必证圣贤之道。因缘具足师从先觉,务必专心致志,诚心恭敬。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傲慢否定,必须认真思索审辨。务求用心了悟,扫荡疑惑。若没有尊崇笃信之心,则必定会对师者轻忽怠慢。师之言只是随意听听,不结合自身一一思考审辨,那么犹如没听。结合自身思考审辨了,但不够用心和透彻,浮于表面,根本没有领会师的精髓,那么犹如没思。那么虽然是师从先觉,犹如不师。
“考诸古训”,是指从古人先贤留下来的经典中参悟圣贤之道。圣贤留下经典,无不是教人去人欲存天理之方。如儒家之《四书》、《五经》,道家之《道德经》、《清静经》等,佛家之佛经。我们考诸古训时,切莫迷于文字表面,而是深入其中,直接提取去人欲存天理之法。“犹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如果只在文字表面记录背诵转说,则益处甚微。
此两者,皆为天理示现,是明天理之方。而天理只在人心,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只因私欲遮蔽,不能显现。如经络淤堵不通而病,或乌云遮日而不明,先觉与古训,皆是外力助我们疏通淤堵、驱走乌云,让自性之光朗照无余。必持续不已,直至彻愈、彻明。
故,立志之方不离先觉、不离古训。
四、立志不易,难行亦行
人有私欲杂念,层层障蔽天理真性。故人欲难去,天理难明,立志不易。阳明先生列举八心,而事实私欲杂念有八万四千,所谓八万四千尘劳,无穷无尽。故志难立。孔子也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私欲难除,立志不易。
然则难行,亦要行。君子要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事,因为一离此天理之志,便落入妄想造作。如木之根断、水之源枯。凡一毫私欲之萌,遮蔽天理,便责此志不立,即私欲便退。
阳明先生列举的八心,是我们平时经常会出现的妄心,可作为立志功夫下手处。此八心为怠心、忽心、躁心、妒心、忿心、贪心、傲心、吝心。
怠心起,缺热情、没能量、不担当;忽心起,瞎忙活、不堪任、难托付;躁心起,犯糊涂、费时间、耗能量;妒心起,烧人己、链接断、他人离;忿心起,负能量、怒他人、事不成;贪心起,气色浊、欲望重、不快乐;傲心起,低看人、失人心、智慧断;吝心起,心眼小、吝时间、吝精力。
故,通过事前觉、事中觉、事后觉,念念审查此心是否有一毫私欲杂念。一有便责。故阳明先生说:“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如此用功,那么没有任何私欲杂念可以留的住。便为真立志。
虽难行,亦要行,是谓强恕而行。
如孔老夫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可以,我们亦可以。必有此信念,才可真立志。哪怕不能达到,也“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明此四点,则可坚定的踏上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之生命觉醒之道,念念精进,永不懈怠,直至成就。
附原文:
予弟守文来学,告之以立志。守文因请次第其语,使得时时观省;且请浅近其辞,则易于通晓也。因书以与之。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与?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我之欲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耳。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夫所谓正诸先觉者,既以其人为先觉而师之矣,则当专心致志,惟先觉之为听。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故记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言之而听之不审,犹不听也;听之而思之不慎,犹不思也;是则虽曰师之,犹不师也。
夫所谓考诸古训者,圣贤垂训,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也。吾惟欲去吾之人欲,存吾之天理而不得其方,是以求之于此,则其展卷之际,真如饥者之于食,求饱而已;病者之于药,求愈而已;暗者之于灯,求照而已;跛者之于杖,求行而已。曾有徒事记诵讲说,以资口耳之弊哉!
自古圣贤因时立教,虽若不同,其用功大指无或少异。《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若人自为说,有不可强同者,而求其要领归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则心同,心同则学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说也。
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中间字字句句,莫非立志。盖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说而合精一,则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说而合敬义,则字字句句皆敬义之功。其诸“格致”、“博约”、“忠恕”等说,无不吻合。但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出自《王阳明全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活动简介
活动内容:
王阳明经典巨著《传习录》《示弟立志说》解读。
适合人群:
国学爱好者,对国学经典、哲学思想感兴趣 的人;
从政人士,深入学习“知行合一”哲学思想;
商界人士,在王阳明的世界里找定心;
19:00——20:30
活动地点:泉城书房千佛山街道分馆
主讲老师:李敏、术德生
详情可以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我们的读者群咨询。
讲师简介
李敏:
济南市图书馆读者沙龙公益讲师,山东商职学院教师,心理学硕士,中医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爱好阅读,资深阅读分享人,多次被市图书馆和民间读书会邀请为主讲嘉宾,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和认可。团队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还曾获“齐鲁书香之家”、济南市“阅读达人”、齐鲁晚报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