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用了周背完了《三字经》,我却觉得还不够

上学期,果果他们小学就要求背《弟子规》节选和《三字经》前三分之一的内容。他基本都是在学校利用课间等零碎时间背完的。是不是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要求?

放假前,老师还鼓励他们,利用寒假时间把《三字经》后面三分之二,总计约一千字全背完。

开学第一周,已经有若干位小朋友利用寒假期间,全背完了,还拿到了奖状。

果果也想拿奖,于是每天睡觉前都主动要求要背,连早上吃饭时都拿着打印好的纸,一边吃一边背。他还算比较快,一周左右,就背得挺熟了。

为了拿奖的外驱力,还真是挺强大的……请问,将来能转换成内驱力吗?

可惜发奖时间已过,都怪我这个当妈的不太靠谱。

历史部分,果果还能猜测一二,毕竟看过了好些历史书和相关视频了。其余内容他基本都不理解,纯粹硬生生记下来的。

我买了一个版本的《三字经》全文注释,连上学期学过的部分,他都不懂。如果就这样不求甚解,估计他很快就会忘光了,岂不白背了?

大家都知道,《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中国古代蒙学读本中流传广泛、影响久远的经典之作,俗称“三、百、千”。对了,现在还流行《弟子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等。

蒙学读本也称“蒙养书”、“小儿书”,在古代,那就是专为学龄儿童启蒙教育编写的课本。古代小孩子能学,现代孩子当然也能拿来启蒙。

其实,这类的课本很多,比如《苍颉》、《爰历》、《博学》、《凡将篇》、《急就篇》等等。但这些课本,都不够经典,很多都因为各种原因失传了,留下来的就以上我们经常听说的作品。

《弟子规》被很多人视为“封建糟粕”,确实很多观点都不适合当代孩子。他们学校虽然让背,但也是删掉了很多不适宜的内容。尽管删了很多,留下来的文字中,还有“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话说多,不如少”等语句。这些句子,是不是在教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我们正好可以和娃讨论一下,如此做法到底是对是错,教会他们辩证地看待问题。

《声律启蒙》挺美的,一年级上的语文课本中都节选了一部分。我们可以找些音频资源,给孩子磨磨耳朵也好。当然也得看娃是否感兴趣了,我原来也想给果果熏陶一下,提高点儿素养,奈何每次都被他换成了更热闹的《西游记》、《封神榜》和《三国》等故事。算了,不强求。现代孩子又不需要作诗对韵,以后多背些诗词也是一样的。

《千字文》也很难,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娃,生僻字都一堆一堆的,各种典故也很多,很难完全搞清楚。这部作品也挺神奇的,刚好一千字,都不带重复的,所以有人专门拿它来认字。但我还是觉得,如果要读,不如趁机搞清楚其中的典故和释义,否则真没有太大意义,过耳既忘。

《百家姓》,我们肯定都会第一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后面都太难了,也没有特意学习的必要。如果有时间,带孩子念一念、开开眼(原来有这么多没见过的姓氏啊!),顺便认点儿字倒也可以。别的作用大概没有了吧。

所以这里面,其实只有《三字经》最适合小小孩子们学一学、背一背。而且《三字经》还比较押韵、朗朗上口,背起来并不算太难。

孩子年龄小的话,我们可以让他们听听音频,熟读成诵;如果已经是小学生了,想学《三字经》的话,还是得挑选一部分内容精读,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三字经》最初是世谓南宋王应麟写的。他自幼好学,九岁即通《六经》,擅长经史考据,熟悉天文地理、掌故制度。所以他编撰的《三字经》,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起码可以为了解古代的知识体系、文化常识,引发孩子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最值得称道的是,《三字经》用短短1600字,就把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如孔孟伦理基础、教育理念、社会常识、经典名著及学习路线、重大历史事件,哲学道理等等,统统讲到了。

果果之前读历史书时,有粗浅地了解过一些,正好可以简单归纳总结下。如果是完全没接触过历史的孩子,说不定读完《三字经》后,会对我国历史和文化产生很大的兴趣哦!

我们家长想给娃辅导讲解,一般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困难。我们小时候貌似没有谁真正背下来全篇吧?即使背过,恐怕也忘得差不多了。

如果想要辅导孩子,还是得买一个比较权威的版本,比如中华书局的这本。

书不贵,才20元钱,但是我买回来发现字很小,看得很累,尤其是注释部分。中华书局这系列古籍书,估计都是给成年人看的吧,并没有考虑到小朋友的需求。其他花里胡哨的版本,又不够权威。

所以,我干脆把《三字经》这部分内容,整理了个文档,字体调大点,方便和小朋友一起看。

THE END
0.从小读弟子规三字经的孩子上学后明显与众不同家长别忽略这些智慧的箴言充满了做人和处事的哲理,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会变得智慧而沉稳,成为情商高、备受欢迎和有教养的孩子。 2、提升孩子的理解力 《唐诗三百首》、《宋词》、《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涵盖了丰富的知识,言简意深,对提升孩子的文学修养、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提高孩子的理解力都有jvzquC41yy}/ext|jk4dqv4ow{ooisncq{{0{~jt13?9;A90jvsm
1.《人民日报》发布的中国文化知识100题——(5A.《弟子规》 B.《三字经》 C.《千字文》 (A)出自《弟子规》。 6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A.挂香包 B.插艾蒿 C.登高采菊 D.喝雄黄酒 (C)喝雄黄酒是重阳节习俗。 69."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宝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 jvzquC41tgt/eƒ5230ipo7hp1kteg3rjrEjfF65;867(vBfgvgjn
2.易中天公开表示,拒绝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害人的《三字经》中只有一处受到争议,那就是“夫妇从”,“夫妇从”的意思并不是妇从夫,而是夫妻之间相互服从,因为夫妻是一生的伴侣,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服从就可以得到的。《三字经》是了古代人知识的结晶,并不能和《弟子规》和《千字文》相提并论。 《弟子规》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是晚清时代的作品,通过断章取义的手段,随意编写的jvzquC41o07757hqo1jz1jwvkerfalfodtobp8KO8H8VFY5758KLRN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