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三字经》是“毒药”,应该给孩子读《安徒生童话》弟子规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

《三字经》是无数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读物,对于如今的小学生而言,《三字经》《弟子规》等更是必备、必考的存在。对于这种现象,不少人表示支持,因为它们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代表,但是也有不少人表示它们的毒瘤。

曾经因为《百家讲坛》红极一时的易中天就曾批《三字经》和《弟子规》为毒药,不应该让孩子们读这些读物,而应该将《安徒生童话》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易中天为何会发表这样的言论呢?

引发众议的言论

儒家文化是对中国影响最深的文化之一,数千年来,中国的不少伦理道德几乎都是由儒家文化脱胎而来。虽然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的领军人物主张打倒“孔家店”,从此儒家的传统文化就成为了“落后”与“糟粕”的代名词。

直到进入21世纪,“国学热”开始兴起,一些经典的书籍再次进入课堂,其中便包括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和《弟子规》,不少小学更是将其作为必考书目。

正所谓“过犹不及”,《三字经》等读物虽然堪称经典,但是要将其完全背诵下来,对于孩子们而言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少孩子因为无法顺利背出《三字经》而流下了痛苦的泪水。

易中天,一位凭借着《百家讲坛》而声名鹊起的学者,在一次讲座上,遇到一位学生家长诉苦:孩子常常因为无法顺利背诵而哭泣。面对家长的陈诉,易中天直言:“不要给孩子读《三字经》和《弟子规》,那是毒药,是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还说:“应该给孩子们多读读《安徒生童话》。”

易中天的这番言论很快就在网络上发酵,对于易中天将《三字经》和《弟子规》视作毒瘤,却对国外的《安徒生童话》推崇不已的做法,网友们呈现出来了两极分化的态度。

部分网友认为易中天的言论非常正确,在他们看来,《三字经》等传统读物严格来说并不算是儒家著作,而是古典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做出来的禁锢人心的读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人自然不能在继续受这些毒瘤的侵蚀。

与此同时,另外一些人认为易中天的这番言论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竿子打倒的行为,且他推荐的《安徒生童话》是国外的读物。在网友的眼中,易中天的这番言论有一点崇洋媚外的嫌疑。

一部经典,说尽美与人性

作为对中国历史极有研究的易中天为什么会向家长们推荐《安徒生童话》这样一本外国名著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许就是因为这本书本身所蕴含的哲理。在人们的心中,童话故事都是给小孩子们看着玩的,其中不少故事都极具浪漫主义的色彩,这种浪漫主义在不少人看来就是天真和不切实际。

然而,《安徒生童话》中的不少故事都极富哲理性,如《皇帝的新衣》这一经典故事便教导人们要诚实,不要虚荣。而其中如《小人鱼》等故事更是如一杯陈酒,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越读越有味道。

如今中国在大力主张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安徒生童话》除了能够告诉孩子们一些道理,还有着其他童话故事难以企及的美学的意味。小孩子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获得美感。

因此,《安徒生童话》虽然只是童话故事,但是他能够帮助孩子们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能够帮助孩子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正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不管是哲理性,还是美学意味,都是成年人眼中《安徒生童话》的价值,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本童话书就是就是由一个个好看、有趣的童话故事组成的,而这也是易中天向家长们推荐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今的小学生,基本都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很难理解成人口中高大上的语言和略显抽象的道理,也很难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但是却基本能够读懂童话故事,也喜欢读童话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孩子们容易对童话故事产生兴趣,所以会更容易接受童话故事的教育。

从易中天在讲座上的发言来看,他的确将《安徒生童话》作为重要的启蒙读物,但是它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替代《三字经》和《弟子规》的读物。

易中天的言下之意,应该是让家长们让孩子们读一些语言通俗易懂、孩子感兴趣的读物,除了《安徒生童话》之外,《伊索寓言》此类的读物也适合孩子们阅读。

饱受争议的启蒙读物

在易中天的发言中,《安徒生童话》和《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还童读物就是一组参照物——如果说《安徒生童话》是通俗易懂、孩子们感兴趣的读物,那么《三字经》和《弟子规》就是晦涩难懂、很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存在。

对《三字经》等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等出现的时间距今都较为久远,都是用文言文书写而成的,身处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的成年人阅读、理解起来尚且有困难,更何况是才刚刚开始学习的小学生呢?

殊不知,百余年前的鲁迅先生也曾因为要背诵《千字文》而痛苦不已呢。如果学生们在刚刚接触传统文化时,所感受到的都是痛苦、枯燥和乏味,他们又怎么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呢?

此外,易中天先反对《三字经》《弟子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们的内容值得推敲。在今天,不少人将它们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严格来说,只有“四书五经”才能算作儒家的经典,其他的最多算作是儒家经典的延伸。

而《三字经》和《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更是自新文化运动运动以来便被批判得“三纲五常”。因此,在不少人的眼中,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是需要被抵制的存在。

在这个世界上,颜色并非只有黑白两种,大家待人观事也不能非黑即白,需要辩证地来看待。虽然《三字经》和《弟子规》中的不少内容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已经有些落伍了,但是里面的不少内容依旧是有价值的。

虽然在今天,“三纲五常”受到了极大的批判,但是如今的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交往依旧是最常见的、最基础的社会交际,而诸如“长者先,幼者后”“兄则友,弟则恭”“首孝悌,次见闻”仍然是如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共识。

在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道德的教育更要从娃娃抓起。在《三字经》和《弟子规》中有着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在《弟子规》中,就曾提到“衣贵洁,不贵华”“年方少,勿饮酒”“凡出言,信为先”等等道理。

《三字经》中也曾提到“亲师友,习礼仪”“人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等,还列举了萤囊映雪、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等古人的故事来激励孩子们。从这个方面来看,《三字经》和《弟子规》是合格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除了写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还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致列了出来,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背诵的过程,也是学习中国历史的过程。另外,《三字经》还记载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四书五经”是什么,古人口中的“五谷六畜”具体指什么。

虽然从趣味性和通俗性上看,《三字经》和《弟子规》远远比不上《安徒生童话》,但是它们绝非是易中天和部分网友口中的“毒瘤”和加了“三聚氰胺”的毒奶粉,相反,在高速发展、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三字经》和《弟子规》的更具价值。

而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未来的脊梁和建设者,孩子们也不能因为难背、枯燥等可以通过内心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志力克服的困难而放弃这些在今天依旧熠熠发光的经典。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屡屡被提及,而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支持。

《三字经》和《弟子规》虽然有不足,但是他们流传至今仍具有活力,就是它们本身优秀的证明。当外国人都纷纷开始用蹩脚的发音朗读《三字经》等经典时,中国人又怎么能嫌弃它们呢?

结语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从今天的视角出发,深受古人思想影响的百余年前的经典虽然有一定的不足,瑕不掩瑜,其闪光之处依旧值得大家学习。

陈独秀先生曾在百年之前提出新青年的“六条标准”,其中一条便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因此,家长和学校除了要求孩子们背诵有一定难度的《三字经》和《弟子规》,也可以将《安徒生童话》一并作为启蒙读物。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从小读弟子规三字经的孩子上学后明显与众不同家长别忽略这些智慧的箴言充满了做人和处事的哲理,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会变得智慧而沉稳,成为情商高、备受欢迎和有教养的孩子。 2、提升孩子的理解力 《唐诗三百首》、《宋词》、《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涵盖了丰富的知识,言简意深,对提升孩子的文学修养、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提高孩子的理解力都有jvzquC41yy}/ext|jk4dqv4ow{ooisncq{{0{~jt13?9;A90jvsm
1.《人民日报》发布的中国文化知识100题——(5A.《弟子规》 B.《三字经》 C.《千字文》 (A)出自《弟子规》。 68.下列哪项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A.挂香包 B.插艾蒿 C.登高采菊 D.喝雄黄酒 (C)喝雄黄酒是重阳节习俗。 69."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是宝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 jvzquC41tgt/eƒ5230ipo7hp1kteg3rjrEjfF65;867(vBfgvgjn
2.易中天公开表示,拒绝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害人的《三字经》中只有一处受到争议,那就是“夫妇从”,“夫妇从”的意思并不是妇从夫,而是夫妻之间相互服从,因为夫妻是一生的伴侣,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服从就可以得到的。《三字经》是了古代人知识的结晶,并不能和《弟子规》和《千字文》相提并论。 《弟子规》出现的时间比较晚,是晚清时代的作品,通过断章取义的手段,随意编写的jvzquC41o07757hqo1jz1jwvkerfalfodtobp8KO8H8VFY5758KLRN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