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管理者必须学中国化管理智慧
管理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伴生物,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管理活动的实践史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原则。
企业管理的诞生和发展是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分不开的。18 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诞生,西方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速,资本主义社会也迅速发展起来。1769 年,第一家现代企业在英国诞生,其管理模式主要是“人治”,即靠资本家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和管理。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的日益复杂化以及人员的增加,最初的“人治”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一套更为先进和系统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境下,西方古典管理理论诞生了。
提到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就不得不提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他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人。泰勒非常关注如何提高生 产效率。这不但要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而且要通过提高劳动 生产率来增加工人的工资。泰勒对工人在工作中“磨洋工”的问 题深有感触。他认为“磨洋工”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人担心工作干多了就可能会使自己失业,因而他们宁愿少干活。泰勒认为生 产率是劳资双方都忽视的问题,部分原因是管理人员和工人都不了解什么是“一天合理的工作量”和“一天合理的报酬”。此 外,泰勒还认为管理人员和工人都过分关心如何在工资和利润之间进行分配,而对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会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更多报酬则一无所知。简言之,泰勒把生产率看作取得较高工 资和较高利润的保证。他相信,应用科学方法来代替惯例和经 验,可以不必多花费工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就能取得较高的 生产率。于是他提出企业管理一定要有科学化、标准化的理论。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勒提出实施科学管理能够极大 地提高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因此,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 是实现高效率的手段。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 “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 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他主张员工的工作要定额,工资要按定额来计件发放,泰勒的管理思想把工人纯粹当成机器的一部分,他认为工人就是没有思想的只为报酬的“经济人”。
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确帮助企业实现了高效率的管理目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顾企业员工感受仅仅把他们当作被管制、被约束的对象,忽视人的真情实感、自主性以及尊严的管理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在质疑和挑战中, 以乔治·梅奥(George Mayo)的霍桑实验、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 X 理论、Y 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管理思想诞生了,此阶段管理领域非常活跃,出现了众多的管理学派,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总体来看,这些理论开始对人重视,如霍桑实验对员工“社会人”角色的发现,使管理思想由以“事”、以“物”为中心,慢慢转移到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改变了单纯依靠严格的制度进行强制管理的方法。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快速崛起,西方管理学者对日本的管理模式产生了兴趣。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Willian Ouchi)对美日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对比之后,提出了“Z 理论”。“Z 理论”倡导长期雇用、信任、亲密的人际关系等,对员工的定位从“经济人”“社会人”转变为 “文化人”,进而促进了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管理科学和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管理目标和管理哲学的确切认知,以致管理中出现了许多危机。这些危机主要包括:兼并化危机、机械化倾向、功利性思想、道德意识沦丧、环境生态危机等。这些管理危机亟须一套更为完善的管理哲学和管理理论才能解决,而这种需求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寻得真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渺深邃,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及佛家的思想精髓,其实就是最好的管理哲学。儒家以人为本、仁爱忠恕的伦理情操,道家顺应天道、上善若水的生命智慧,法家中人之治、法术势的管理之道,兵家运筹庙算、出奇制胜的谋略优术,墨家以财发身、尚贤贵义的商业操守,佛家知行合一、明心见性的心智修炼,这些都是人类管理智慧的灿烂结晶。中华哲学思想文化如同黄河、长江之水汩汩不断, 养育了无数贤才能人、有识之士,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伟人巨擘无一不是举世瞩目的管理大师。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为代表的东方古代管理,在世界管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国学经典《大学》的思想内容可总括为“三纲八目”:“三纲” 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中蕴含的管理精髓简直振聋发聩,如在释“治国平天下”时,《大学》有言“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意思是仁爱的人以财物提高自身德行和造福社会,达到立功、立言、立德的境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聚敛财物,他们发财赚钱只为满足自身狭隘的欲望。这句话明确指出了企业经营的目的和意义。
《道德经》有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管理之道在于无为而治。《中庸》有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论语》有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孙子兵法》有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得算多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则强调了谋 划、战略和战术的必要。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如此类的管理智 慧比比皆是,无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经商之精髓、管理之根本。
本文节选自段俊平先生国学管理经典著作《从卓越到中庸——中国化的管理智慧》
段俊平 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香港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民建中央文化委委员;受聘于海内外多所大学,担任国学、书法及管理学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东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京麓书院院长、爱维龙媒管理咨询集团首席专家及创始人。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