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临摹是大部分普通人学画都必经的一条路吧。
每次临摹我都觉得这是我离大师距离最近的时候。
随便找找市面上教绘画的书,100页的书有80页都是供你临摹的范画和图片。
所以临摹是什么?
临摹就是辅助学习绘画的一种方法。也是习画的基础。
你别说就光我们普通人临摹,大师也爱临摹,而且更是有模有样。
(张大千临赵孟頫秋林载酒、印度画仕女)
画家叶浅予就说,“张大千是所有中国画家中最勤奋的,把所有古人的画都临过不止十遍。”
书画鉴赏家、史论家傅申也评价张大千:“他是身上拔一根毫毛,要变石涛就变石涛,要变八大就变八大,要变唐伯虎就变唐伯虎。”
除了张大千这种名家的临摹外,现存于世的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周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和张萱《捣练图》也均是宋人摹本。
这种意义上,逼真的摹写往往比创作更有意义。
但同样是临摹名画,还有另一种情况:
这一屋子名画是大芬村流水线生产的。
这些名画都来自于一人画眼睛,一人画鼻子......每人负责一个局部,形成的一条完整而系统的产业链。
对于他们来说临摹已经不是一种功利性的学习手段了,还成为了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命方式。
所以在临摹这件事上,看似行为一样,不同的方式所导出的结果价值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了。
我最熟悉的临摹场景肯定就是美术生在艺考前那段无法跳过的经历了。
艺考前,写生占了一部分,但是要想获得大进步,肯定是要课下多进行临摹练习的。
但经常有学生会问我,老师我临摹了这么多画,怎么没有进步啊!
那我想说,就是有一种临摹是:
没有理解,完全盲目照搬。
这种情况下不属于临,只属于抄。
比如,同样都是画名画,张大千就是临,大芬村就是抄,明白了吗?
那什么又是无脑临摹呢?
哈?我来给你举个例子。
这是一副优秀的素描头像作业,你临摹它的时候,你不去模仿他画的结构技法,画面黑白灰的关系。
你只学会在额头和眼皮上同样的位置上点上一模一样的高光。
这,就属于无脑临摹。
那什么又是有脑临摹呢?
根据我曾在画室任教经验,总结了这么几个特点:
不依样画瓢
临摹是为创作服务的。
临摹的根本意义在于获得绘画技法的能力,强调的是一种能力的获得。而不是临的有多像,像就好,不像就是不好。
如果对临摹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会一直停留在一般的模拟上。
还是那句话,不动大脑,只是手上在机械地重复。这不是临,这是“抄”。
不要一曝十寒,要循序渐进的坚持
学习一门知识就要不间断的练习,临摹是一个持续性的行为,尤其是考前美术,要通过不断的训练,让肌肉形成记忆。
取得进步不得意,时常反思
当你临一幅画临到非常像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不再需要临摹,可能你这一遍临摹得很像是流于表面。
要反复巩固,要讲技巧与知识印在脑海里最终成为自己能运用的才是临摹的意义。
关键点来了!
我们重点讲一讲如何进行有脑临摹。
初级阶段:只描摹形式,有样学样
在这个阶段中要注意两点:
首先,我们要挑选符合自己能力范围的临摹对象。
选择好合适的难度系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临摹是有效的。临摹对象要“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完成。
其次,在笔触技巧上,尽可能地去还原范画。
对于一些构图方式,比例关系,细节把控的等等,观察远不如练习来的容易理解。
中级阶段:思考画面中的技巧和思路
重点还是分两点:
首先,要记录回顾临摹时的难点。
这样方面日后在写生或者创作中查看和完善自己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其次,要梳理知识和技法。
在回顾问题的基础上,对整体绘画思路的梳理以及知识技法的归纳,会加深我们对画面的理解,也使我们优化并进行更高效的临摹。
高级阶段:深度思考,分析风格。
在这一阶段中,对于原画的知识与技法我们已经可以说掌握其中了。
但如何融入自己的特点,使学到的知识完全转化成自己的灵活运用,需要我们在临摹时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总结。
临摹优秀的画,是我们掌握绘画经验最快速的一种方式。
经常说,画画,只有眼高,才能手高。
“眼高手低”作为学画期间常能听到的贬义词,是正常现象。
但如果没有所谓的“眼高”,没有眼界和鉴赏能力,就更不会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了。
但无论是临摹还是写生,甚至是创作的过程中,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无脑”就不会产生意义,只有思考的学习才会让我们有进步,
人工智能的微软小冰涉及的名为“生成式对抗网络”的技术。
她的绘画已经不是对已有图像的复制和拼贴,而是百分之百的原创。
你还甘于无脑临摹吗?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