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第七讲

我们上一讲对律诗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已作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律诗律绝押韵问题。

诗它是一种文学体裁,很富有音乐性。

要想使它能歌能咏,除了平仄声调上,力求其合律外还需要押韵,方能增加它的旋律之美。

那什么是韵呢?

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 “韵”简单的讲,就是同一收音。

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ㄨㄥ)为收音,即同属一韵。

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ㄧㄢ)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 而将某些诗句的末尾,用上同一音韵的字,我们称为押韵,也说压韵。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都在“十一尤”韵中,我们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押韵有两个作用:

一:将许多涣散的音符,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的声调,使诗歌的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锵悦耳。

二:为了便于记忆,诗有了韵,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也易于完成背诵。

这里我不得不说诗的由来。 古代是没有文字的,人们创造了诗歌,但是都流于

口头上,要靠记忆的,所以叫“志”;

后来有了文字,人们就把它记载下来,曰“士”;再后来慢慢的就变成了“诗”。从心曰“志”,出心曰“诗” 。      那么我们看看目前通行的韵部和押韵的规则,在古韵中,就是说平水韵中“东”和“冬”为何读音一致却不在平水韵的同一韵部?要解决此问题,首先便牵涉到古人是怎么识字的问题。今天的人们识字,相对于几百年前的古人而言,是一件十分简单和轻松的事情。只要你上过小学一年级你就应该学过拼音,而会拼音,你就能准确地拼读汉字。这在几百年前的古人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因为那个时候的古人识字,用得是'直音法’或'反切’切字去认读汉字的,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很大!

远的不说,就说各地的方言口语不一,就已经影响了'直音法’和反切字的读音了。什么是'直音法’呢?直音法就是用相同读音的字去给汉字注音。  那什么又是'反切’呢?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去给一个汉字注音,前面的字称为“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面的字为'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这里可以明白,用来注音的两个字,'反切上字’可以理解为现在拼音里的声母,而后面的字为“反切下字”则是现在拼音里的韵母。

平水韵是宋代的,而反切注音也是那个时代认字的工具,所以就需要用反切注音来探询刚才的问题。

那么按照'反切法’,我们想给'东’注音,就得用两个汉字,前一个是声母,后一个就是韵母。我从平水韵里分别将'一东’韵部和'二冬’韵部中的前几个字拿出来,去康熙字典上对照着,将他们的反切注音一一查出,刊在下面,大家一看就会明白了。

一东韵部: 唐韵里反切注音     正韵里反切注音     广韵里反切注音

东              德红切 同              徙红切

铜              徙红切

桐              徙红切

童              徙红切

僮              徙红切

瞳              徙红切

二冬韵部:冬              都宗切

农              奴冬切

宗              作冬切

钟              职容切

龙              力钟切

舂              书容切

松              详容切

冲              昌中切容              余封切

以“东”的反切注音来做个说明:东在唐韵里的反切注音是“德红切”,这里的“德”就是前面说到的“反切上字”是声母[d],而后面的“红”则是“反切下字”[ong]是韵母,然后再用“德”和“红”这两字的音去拼切出'东’这个字的读音,下面几个字的反切注音字都是这么看的。

那时候的古人,我们的祖辈们就是这么识字的。好了,那么大家从上面的反切注音中是不是能够发现“东”和“冬”,为什么不在同一韵部里的缘故了呢?

一东韵部里面这几个字的反切注音里除了“东”之外,其余几字的声母和韵母是完全相同,即便“东”字的声母是“德”而不是“徙”,但是“东”字做韵母的“反切下字”是和其他几个字一样的,都是“红”。

而二冬韵部里呢?二冬韵部里的这几个字的反切注音无论是用作声母的“反切

上字”还是用作韵母的“反切下字”没有一个是和一东韵部里的反切注音一致。 这就是为什么“东”和“冬”在平水韵里被分在不同韵的根本原因。

其实通过上面的反切注音我们不难发现,在唐韵里,一东韵部里的字的读音和二冬韵部里的字的读音是不一样的。从这里我们也应该能明白,格律诗中所言的押韵,是指的韵部相同的字。而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到了今天,汉字的读音早就和那时候不一致了。演变到今天,“东”和“冬”就成了声母、韵母完全一致,读音也一致的文字了。这应该是时代进步造就的成果,也是炎黄子孙不懈努力、勇于突破的明证!但是我们今人不能因此而否定前人的心血结晶。

平水韵是宋人刘渊编撰的,他是收集了前人大量的资料后,呕心沥血下完成的一部韵书。平水韵不是烂尾工程,而是一部传世之作!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宝贵资料。你可以不喜欢格律诗,但是请尊重格律诗!善待格律诗!千万不要让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断送在我们手中。

最新的当然是《中华新韵》啦,新韵韵部划分依据——普通话

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韵部划分标准——同身同韵平仄区分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

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多音字归属——音随意定,韵依音归。

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与旧韵书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

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学会方针中“知古”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诗韵改革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轨”。千万不要一谈诗韵改革,便以为要取消《平水韵》。

“知古”就是要学习《平水韵》,懂得入声字。不但如此,为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还要精研《平水韵》,精通入声字。所谓“倡古知今(此处《中华诗词》编辑部原文如此,推究通篇可知应为倡今知古——冶超编校),双轨并行”,就是这个意思。

目前古典诗家所通行的韵部,是清康熙时颁布的《佩文诗韵》。

该诗韵是以元末阴时夫所考定的“平水韵”作为蓝本。其中平声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上声的“上”在这读“赏”。比如一东、二冬等数目字,只是用于标明韵目的次序,没有其它的意思。

而上平、下平也只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为平声字比较多,所以分为二卷。并不是阴平、阳平的称呼,在此一并述明。 近体诗押韵的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都可以押。

押仄韵的称作古绝或古律。押韵的位置,都位于偶数句的句末,至于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

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反之。

古人另有好几种特殊押韵的方法,下面作个简单的说明:一,飞雁入群格 即首句所押之韵,不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入群格”

(或称孤鹤入群格),但忍然需要以古韵能够通转为宜。

现在我们举几个例子:

伊州歌 金昌绪(飞雁入群格)

打起黄莺儿(支韵),

莫教枝上啼(齐韵);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齐韵)。首句用四支韵,

下面的用八齐韵。

枫桥 孙觌 (飞雁入群格)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

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韵);

乌啼霜落寒山寺,

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首句用一东韵,余用二冬韵。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

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阳韵)

首句用三江韵,余用七阳韵。雪作 曾几

卧闻微霰却无声,起看阶前又不能。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

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

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的:

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文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盐、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

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盖此韵原不在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 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当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

虽然他们的观点有异,但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那就是,起句可押可不押。如果要押的话,用本韵,也可以用相邻的韵(通韵),

这种押韵方法,叫“孤雁入群格”。

二:飞雁出群格 末句所押的韵,不在同一韵部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

称孤鹤出群格)。但是也必须是以古韵能通转者为宜。

现在举例说明:

故行宫 元稹

寥落故行宫,(东韵)

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 中夏昼卧 刘兼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韵)

傍檐依壁待清风。(东韵)

壮图奇策无人问,

不及南阳一卧龙。(冬韵)

诗押“一东”韵,而末句借用“二冬”韵

呼陀河 范成大

闻道河神解造冰,

曾扶阳九见中兴。

如今烂被胡羶涴,

不似沧浪可濯缨。

诗押“十蒸”韵,而末句借用“八庚”韵。(羶:同“膻,shān;涴:wò 污,弄脏:“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言怀 黄景仁

听雨看云暮复朝,

谁于笼鹤采丰标。

不禁多病聪明减,

讵惯长闲意气销。

静里风怀玄度月,

愁边心血子胥潮。

可知战胜浑难事,

一任浮生付浊醪。

诗押“二萧”韵,而尾联借用“四豪”韵之字。 (醪 láo 1.浊酒。2.酒的总称) 以上都称作“飞雁出群格”。

三:进退格 律诗的押韵,又有所谓“进退格”的。

例如: 七律八句四联,首联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复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还是必须在古韵相通的范围内,不是可以任意糊为的。

我们看看古人咋说的。

黄朝英【缃素杂记】: 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 注:葫芦韵,又叫“葫芦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所以叫葫芦韵。)

李师中【送唐介】

孤忠自许众不与,

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燕,

高名千古重于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

未死奸谀骨已寒。

天为吾君扶社稷,

肯教夫子不生还。

正所谓进退韵格也,'难寒’二字在寒韵,'山还’二字在山韵,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近阅【冷斋夜话】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盖渠不见郑谷等所定诗格,有进退之说,而妄为云云”。

四:辘轳格──辘轳韵

黄山谷【谢送宣城笔】

宣城变样蹲鸡距,诸葛名家捋鼠须; 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没投墨客摩蝌蚪,胜与朱门饱蠹鱼;愧我初无草元(玄)手,不将闲写吏文书。

这首诗的 前半部分 押“虞”韵,后半部分则押“鱼”韵,这就是所谓的辘轳韵。 (蠹:dù,蛀蚀)

我们看看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怎么说的。 辘轳出入用韵,必有奇字乃可。若句韵寻常,则用“此何为?又必用韵联而声协者,若东冬、寒山、肴豪、清青之类。人间越用之,或一在上平、一在下平,皆非是。” 他说的说明,看明白了吗? 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五:极端之例 永王东巡歌 李白

祖龙浮海不成桥,

汉武湾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

却似文皇欲渡辽。

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韵 次韵答宝觉通韵的极端例子,固不可为训,初学者知道有这么个些例子就可以了。  博学怎么炼成的?就是古里八怪中来的,嘻嘻。

但是我们现在写的时候要注明一下。

以上是特殊的押韵格式,在这里做个简单的介绍,增加大家的诗学,但是初学者切勿轻易尝试,怕养成习惯,而积弊难返。

THE END
0.一年级上部编教材《对韵歌》教学设计(精选10篇)一年级上部编教材《对韵歌》教学设计 1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第一个识字单元,编排了《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口耳目》《日月水火土》5篇识字课,内容丰富,渗透韵语知识、看图识字、象形字识字、对对子识字等多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走进语文,乐于识字。从本单元开始,学生就正式进入jvzquC41okv/t~nygp4dqv4lkcuywnxjglo04@5;677/j}rn
1.汉语拼音歌谣(最全)汉语拼音歌谣(最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需要它,帮助学习普通话,我们一起学好它。 一、单韵母6个 单韵母,很重要,发音口形要摆好,嘴巴张大a a a ,嘴巴圆圆o o o ,嘴巴扁扁e e e ,牙齿对齐i i i ,嘴巴突出u u u ,嘴吹口哨ü üü。 记住字形读音(形象记忆) a像阿姨梳辫子,张嘴唱歌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b;B97684ivvq
2.传统文化《笠翁对韵》教案设计(精选10篇)出示:《江南春》(杜牧),指出句末字的读音有什么特点。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解释押韵:韵一般放在句末,称为韵脚。 3、出示《一东》学生找出押韵的字。明确《一东》是押同一个韵的。 4、押韵的好处: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古代诗歌是用来唱的,押韵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lkcubp87233642@684;6:a>>6337/j}rn
3.盛世伟才——幼小衔接之韵律歌谣就在我们盛世伟才国际幼稚园,有这样一种课程,名叫“韵律歌谣”。“韵律歌谣”是依据幼儿识字的特点,从全新的角度构建的书面阅读准备课程,课程围绕着“文字阅读从这里开始”的核心价值观念,尊重幼儿识字的规律,以儿歌为载体,将识字活动融入儿歌中,同时为幼儿提供韵律歌谣书、生字卡片,幼儿园学前的幼儿提供了一套科学、完备、有趣韵律歌 jvzquC41yy}/onnrkct/ew45fz:veqp
4.《对韵歌》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韵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韵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3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 jvzquC41yy}/;:880eun1sncq{{gcw|gp1pjcxfp19;53?3jvor
5.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对韵歌》教案(通用16篇)《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琅琅上口,背诵自如,通俗易懂,文道结合,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课中的生字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教会学生利用生活进行识字,激发学生生活识字的兴趣。 一、巩固象形字,前后巧连结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c8=9;3:10qyon
6.小学一年级《对韵歌》教案(通用14篇)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习“对”字。 (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 jvzquC41yy}/{~|gpoo/exr1mghjcx4{kpobpsn316:5;B<0jvsm
7.识字一对韵歌识字一对韵歌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认识13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2、 在对对子的过程中,产生识字兴趣。三、教学准备1、识字卡片。2、幻灯片。四、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都共同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美丽的家园jvzquC41o0xfp{jpfqi/exr1rcvft87239;88;<0jvsm
8.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对韵歌》教案(通用13篇)(五)小结:对韵也叫对对子,是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语言形式,要求把同类的事物用相同的字数对应起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感强,很适合我们识字读文。刚才我们学习了读课题,接下来,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读课文继续学习生字宝宝了。 二、集中识字,学习朗读。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c8=99589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