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是笑话,你有一个学生考上清北了吗?”
天赋和教育水平确实有助于考上清北,却不是唯一衡量标准。
更何况,特殊地方,特殊情况,非让平民百姓都吃得起海参鲍鱼,典型站着说话不腰疼。
“如果没有张桂梅这些人的努力,有些孩子,这辈子都与教育无缘”。
“张校长最起码给了贫苦孩子一条生路,只是奈何没有物质条件,提供不了更好教育水平罢了”。
自第一次陪考至今,张桂梅已经有了12次经验,所以早就习惯在高考场外吃饭,至于饭菜规格,一份炒饭,三两块豆腐乳足矣。
她的钱全用到正途,创办了一座全面免费性质女子高中院校,平时更是省衣缩食,每天顶多花三块钱。
从生活费中咬牙省下的钱,几乎都贴补给孩子们加餐,若谁家有丧葬事,也立马大方掏出。
因此在家长口中,张校长不只是大教育家,更是大善人。
所以,哪怕一路走来,身上扎满各种“被质疑标签”,她都不在乎。
非议愈多的同时,也有不少人看到山区孩子的窘境,适当支援,就能解决一时困境。
但在某些生来就眼黑的人眼中,张桂梅此举就在影响大山平衡,她将女孩们都送出去,剩下的年轻男孩怎么办?一辈子打光棍吗?
这一下正好点到正题上,张校长的初心,的确是早早预料到女孩们注定会遭遇“被嫁人”的结局。
若用最大能力,替她们一步步垒好通往高知分子的阶梯,不只是为国家输送人才。
也间接性让那些注定被换成彩礼,被当成物件卖去夫家的女孩,有机会看到更光明未来。
若放任这些山区女孩,在受限制的环境里迂腐成长,不识字,就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不会社交和外界沟通。
没得到教育,思想也会止步不前,不会懂得用双手改变人生的道理。
而是认为自己注定只能干苦力维生,再生几个大胖小子,活成老一辈样子,这就是生而为人的宿命。
当大山里,那盏名为“张桂梅”的明灯亮起那刻,山区女孩命运已经被改变,那怕她们考不出超群成绩,也达不到高考状元级别又何妨?
天赋的确重要,因为一旦没有,任凭如何努力都达不到顶尖高度。
但若没有教育资源,那压根就没有打破封建世俗的希望,心中更会认定读书没用,挣钱给弟弟买房子娶媳妇才是正途。
这十三年里,张桂梅一路帮助二千名学生实现逆天改命,遥想有人曾预言过2023年会空降一个巨星,其名为紫微星。
真希望,这颗行星就是不断崛起的农村教育。
就似这一次“张桂梅学生考不了清北”话题,掀起的一波讨论度,再次让大家重视到山区匮乏的教育资源。
孩子们能走出大山已经是幸运,考上清北算是奢侈,毕竟落后的教育,有限的师资,终究“拖了后腿”。
但这不是张桂梅的错,而是那个“重男轻女”大环境下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