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克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先后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北京市学生最喜爱班主任、北京市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先进个人等称号。在工作中善于反思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勤于钻研、成果显著,被评为昌平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秉承着“最好的学习是经历,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的教育理念,以温情与爱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教育的路上与学生共同成长。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作业的精炼、精准、精确的设计再次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思考焦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延伸和提高。有效的作业设计,必然对学生的学习达以有效的巩固,提高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从“全链条”角度对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思考与尝试。
一、预习作业的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因此,预习引导性作业的布置格外重要。
当然学生年级不同,预习的方法也不同。教师从一年级起就应注意教给小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预习的习惯,这个习惯应在课内培养,到中年级再逐步放到课前。针对低段语文的预习,可以分为常规预习作业和重点预习作业。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读、画、问。读:学生自读课文,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画:画出自然段、圈出要认的生字并写上拼音,画出好词句。问:根据课文提一个问题,不管是字词,还是对课文的理解都可以。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除常规预习外,老师要在课前对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讨解决。
【作业举例】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预习作业设计
(一)读
1.第一遍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第二遍读课文时不添字、漏字;
3.第三遍注意停顿和语气;
【设计意图】通过三遍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读课文时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平常我们布置的朗读任务往往没有具体的目标,从而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为了朗读而朗读。这样给每次朗读定下要求,就会使学生有了努力的方向,提高朗读的质量。而且这三个朗读的要求可以说是低段学生读课文的三部曲,是他们需要努力克服的障碍。
(二)画
1.标出自然段序号;
【设计意图】“标出自然段”即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几个自然段构成,也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圈出要认的生字并写上拼音;
【设计意图】“圈出要认的生字并写上拼音”即学生在完成标自然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认的生字,在课文中用“○”画出,使学生对要认的生字在字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为生字注音。这样音形结合对于准确识字是很有帮助的。我在自己班级一直都是这样实践的,我觉得效果很好,对于拼音的识记也大有好处。
3.用“ ”画出描写春光的句子并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用波浪线“~~”画出课后提示的重点词句或者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句。必要时还可以背诵或者记录下来。在画好词句的过程中,学生肯定在心中有自己的判断,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真正好的词句是逃不过学生的眼睛的。而且有些文章课后还有提示,这样就不知不觉地为学生奠定了写作的基石。
(三)问
读了课文我有疑问: ?
【设计意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不管学生起初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也无论所提的问题有多么幼稚,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给予鼓励。同时在肯定一些好的问题的时候,指导大家应该如何去提问。长此以往,学生才会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比如在教学《纸船与风筝》一课时,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之后提出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之后如下:
1.把小船放进去之后怎样了?
2.为什么是“扎风筝”不是“折”?
3.题目为什么不叫《松鼠和小熊》?
4.吵架的内容?
5.为什么要折纸船?
6.“飘荡”的意思?
7.为什么吵架了,松鼠还要每天折一只纸船呢?
8.为什么松鼠受不了啦?
9.为什么高兴得哭了?
10.为什么和好就扎一只风筝?
11.松鼠总看见风筝,最后一次为什么哭了?
这些问题有的是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有的是对题目的思考,有的是对内容的疑问,还有对故事结尾的关注。依据学生问题,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环节,以学定教。学生的预习就成教师掌握学情的重要手段。
(四)填空(有困难字典来帮忙)
【设计意图】这个字是本课的一个多音字。二年级的小学生已学会查字典来解决生字。因此结合字典的使用,通过课前的预习引导学生关注它的读音。
(五)思考
读完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
【设计意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这道题会有一定的难度。将难点问题前置,启发思考,有助于学生课上能有更充足的准备,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双减”政策下,托辅时间的增设为学生预习性作业的完成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教师的参与不仅能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更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为中高年级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随堂作业的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育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规格练习。”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话就充分强调了“学习”之后“练习”对形成技能的必要性。
低段的阅读教学要守住“低段”这个前提,“阅读是为了识字写字”,这是低段阅读教学的主要指向。阅读教学既要追求情趣,更要扎实、规范地依托与识字、写字这个根本。课文课堂作业中许多练习就体现了这个“根本”,设计阅读教学时,老师可以凭借这类作业题,带着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作业举例】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随堂练习的设计
读句子,看图想一想,和同桌交流哪些用“垂”,哪些用“落”。
金黄的稻谷( )下来。
苹果从树上( )下来。
叶子从树上( )下来。
小兔子的长耳朵从头上( )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随堂练习出现在理解“垂”这个字时。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借助动作理解字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生活,通过对比体会“垂”这个字运用的巧妙。最后再回归文本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将理解、运用、积累融为一体。
【作业举例】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随堂练习的设计
句式训练,用“一……就……”说话
他一笑,大牙就露出来了。
他一哭,( )。
我一走进教室,( )。
我一( ),( )。
【设计意图】随堂练习与巩固并非局限抄写生字或词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句式练习,以文本语言为基础,通过联系生活融会贯通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拓展延伸作业设计是在传统作业设计的基础上展开的,它作为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拓展,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在拓展作业的设计中,既要有基础,也要有创新,有层次,有特色,更要重实践,让每一个学生在完成拓展作业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在设计拓展延伸作业时,应关照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个性体验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面对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情感体验的多元化,语文作业的设计要重视把握整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充满灵性的练习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激发学生独到的感悟。
【作业举例】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
文中小乌鸦想到了喝水的方法,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如何记住这些生字呢(办、法、午)?
将文中乌鸦喝水的过程用简单的话语表述出来,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二)展示个性特长
语文教学本身是极具个性化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课堂教学就要为学生创造个性阅读、个性表达的舞台,这也应当是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导向。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气质、思维方式和心理体验过程。所以在语文作业的设置上,应该打破定势,进行自主选择式作业设计,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有表达独特体验和理解的空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知识积累进行富有个性的表达。
【作业举例】二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
自主选择一项任务完成。
任务一:配乐朗诵古诗,录制成小视频,参加班级古诗诵读会。
任务二:为古诗配上插图并在教室展板中展示。
任务三:结合古诗编一个故事,参加班级讲故事大赛。
(三)尊重能力差异
分层作业,尊重学生能力差异。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存在差异,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采取分层作业。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 可以使这些孩子易学、乐学。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课外阅读拓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 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 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如:用"田野、风筝、小草、花儿、柳树、燕子、小朋友"一组词描写春天时, 要求孩子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到三个词语来描写春天, 而能力更强的孩子则可以把所有的词语都用上来描写春天。
(四)联系生活实践
低年级段的学习,识字是一个重点。教师运用多种方法,结合生活实践,是让低段孩子大量识字的主要策略。如在一年级刚入学阶段,让孩子做一做“名字卡片”,让学生将精美的自己名字卡片进行展示,同时向同学们大方介绍自己,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大大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名字,同学们每天又一起学习,这样结合实践生活通过名字卡片去认识汉字,必然让课外作业更加有效。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动手做一做识字剪报,将书刊上报纸上认识的标题性文字进行积累剪切粘贴,做成一本自己主题的小报,经常可以翻阅,不断将课外认识的生字在头脑里反复出现和巩固,必然达到识字的效果。语文学习总是离不开生活实践,和实践相结合的作业,让学生的思路有迹可循,并且有一定的效果。
这样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在学生的交流分享中又增加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实践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四、多元评价的设计
(一)让家长评价,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多活动都是孩子和家长一起设计完成的,那么,家长就应该是第一个评价人。家长给孩子独创的作业写上自己的感受,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是一个最直接的把握。
(二)让学生自评,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或单元考试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星星或几句简单的话对自己进行评价。对于学生自评,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学生要有敢想、敢说的勇气,敢于陈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学生个性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三)让同伴评价,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精神
很多作业是同伴互助完成的,那么对各自分工的完成情况,完成的质量等方面,同伴互助式的评价是一种互相鼓励,更是一种互相学习的过程。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应从小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在解决问题中共同交流,共同理解,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同伴作业互评,同学之间的平等意识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过程也更完善了。
(四)让老师评价,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孩子花了心血完成的作业,需要获得鼓励和赞赏,而最想获得赞许的对象应该是教师。卡通画是低年级孩子最喜爱的,在孩子们的作业中,我经常会给他们画上一颗星星、一个大苹果、一朵小红花……每一次所画的图案都有所变化,积累起来达到一定数量可以获得一张“表扬信”。所以孩子们更充满了期待,希望多得星星、贴纸、表扬信……当然,孩子的作业中由于粗心出现了错误,我会画一个哭脸宝宝,流下伤心的泪水,孩子们看了这个小哭脸,不用多说自然心里就有了一丝悔意和害羞,下一次无论如何也会努力换回一个笑脸回家。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