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中市聚焦以高质量干部教育培训推动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以改革创新为主动力,系统构建全覆盖培训体系,推动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突出“全员全域”构建集群式阵地体系。针对“狭小陈旧承训力不足、分散单一覆盖面不广”的问题,坚持统筹全域资源、创新平台载体,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阵地集群,逐步实现培训对象从“基本涵盖”到“全员覆盖”。一是建强市县党校扩面调训。抢抓县级党校分类建设改革契机,投入8.02亿元提档升级市县党校阵地,扩面实施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年轻干部铸魂、青苗成长导航等“六个计划”。近3年举办读书班、进修班、研讨班等主体班次256期,年均调训干部1万人次。二是创设“干部讲习堂”常态普训。聚焦“一把手”、领导班子成员、其他干部“三类对象”,对应设置高端讲坛、名师讲座、五彩周末3大培训模块,推行市级主平台示范讲、县(区)分平台重点讲、行业部门子平台专题讲,构建形成“1+7+N”的覆盖体系,市县联动开讲280余期,推动干部养成常态化学习习惯。三是做实“村政学院”靶向施训。建立“学院+党校+职校”联合办学机制,开设乡村干部强化、后备干部强能、农村党员强基、实用人才强技4大特色班次,先后为6万余名基层党员干部“充电赋能”,真正把教育培训延伸到底部、覆盖到基层。
突出“有滋有味”构建立体化项目体系。针对以往“学什么宽泛随意、学起来枯燥乏味”的问题,注重在落实共性要求中兼顾个性需求,在把握规律形势中厚植红色优势,推动学习内容全覆盖、有滋味。一是以生动实践学思想。在落实党的创新理论主课必修课基础上,注重循迹式访学、探究式钻学、案例式研学,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前往浙江、上海、成都、广元感悟领袖思想的孕育发展,走进恩阳、平昌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基地领会共同富裕思想,让党员干部在火热实践中汲取真理力量。二是以红色教育强党性。对内整合“五馆四园三旧址一台一碑林”现场教学基地,对外牵头组建“川陕苏区红色干教联盟”串联原川陕苏区市县革命遗址遗迹,联合推出内外“双循环”红色教育环线7条,通过听一堂红军课、吃一顿红军饭、走一程红军路、唱一首红军歌,让党员干部在追忆红色印记中受触动、受洗礼。三是以学用贯通促提能。一手抓学习培训、一手抓实践历练,定制式实施财税金融、城建规划、乡村振兴等专题培训138期、1.2万余人次,靶向提升专业能力;创新实施“新苗培优”“双向互派”“三线墩苗”“悬榜选将”等行动计划,选派1400余名优秀干部到改革发展主战场“强筋壮骨”,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
突出“提质提效”构建全要素保障体系。针对师资“少而不优”、课程“泛而不精”、机制“建而不全”等问题,坚持精准发力、补短强弱,推动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内涵式发展、整体性提升。一是推动师资队伍由量变迈向质变。聚焦“既专业又专注”,统筹实施专项引才、淬火提能、评比促优“三大行动”,通过“百千万引才工程”靶向引进专业人才66名,从知名高校、党政机关聘请兼职教师80名;通过实施“巴山优才培育计划”,每年评选一批“巴山名师”重点培养,创新开展“金牌讲师”“金牌讲解员”评比,带动师资队伍更具专注精神和专业素养。二是推动课程开发由作品迈向精品。聚焦“既叫好又叫座”,采取内部提升、市内统筹、市场借力等5种方式,高质量开发“理论教育+红色教育、绿色发展、特色实践”的“一核三极”课程125门,《川陕忠魂铸丰碑》首获全国“好课程”,入选全省“好课程、好案例”10个。三是推动制度机制由有形迈向有效。聚焦“既务实又管用”,通过建立新进干部适应性培训、优秀干部提升性培训、后进干部强制性培训分类调训机制,解决“大杂烩一锅煮”问题;通过出台训用结合管理办法,把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任职晋升等重要依据,在培训中识别使用优秀干部108名,解决“训与不训一个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