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间的杂字课本乾隆民国孔子蒲松龄山东省日用俗字聊斋志异

杂字,本是一类以识字为目的的儿童启蒙教材。清代、民国初期,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大批为普通民众提供生活教育、为农工商阶层提供初步职业教育的杂字课本。它们多由未入仕的民间学者创作,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韵文的形式,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经验中常见的事物和工艺等。

蒲松龄《日用俗字》详实准确

山东淄川人蒲松龄以小说《聊斋志异》闻名于世,但作为一个终身未做过官的秀才(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他还为乡里创作了《日用俗字》。

书名虽然是《日用俗字》,但“俗字”不过是“杂字”的另一个名称。学术杂志《蒲松龄研究》曾刊登《新发现蒲松龄著<七言杂字>考述》,该文作者称,2004年在一处旧书摊上购得《校正七言杂字》,根据扉页上的信息,著者为蒲松龄,1679年由蒲松龄孙蒲立德校正、三位曾孙校订。

该书如果为真,说明蒲松龄在写这部书时,最初的题名是“杂字”,而非“俗字”;另外,这也说明后人已将此书归为杂字类。所以,将《日用俗字》作为“山东第一杂字书”,并不为过。

蒲松龄为什么要编写《日用俗字》?他说:“每需一物,苦不能书其名。旧有《庄农杂字》,村童多诵之。无论其脱漏甚多,而即其所有者,考其点画,率皆杜撰。”

从中可见原因有二,一是自己的需要,书写事物名称时,可供查照;二是村童的需要,他们使用的《庄农杂字》收录词语既不全,也不准。对旧版《庄农杂字》的批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提到过:“村塾中有训蒙要书,名《庄农杂字》。其开章云:‘佛留一百二十行,惟有庄农打头强。’最为鄙俚。”可见,蒲松龄立志写《日用俗字》,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庄农杂字》格调不高,不能很好地引导青少年。由此,蒲松龄决定“详查《字汇》”,编写一部详实准确的新教材。

我们在使用方言时常有这样的体会——许多词语在口语里经常出现,却不知道如何书写,所谓会说不会写。比如,耕种时常用的农具,如耢、耜、耩、耧,农夫们整天挂在嘴边,但如何将这些字落实到纸面?蒲松龄的方法是根据字音、偏旁、字形等,在《字汇》中检索。《字汇》是明代人梅膺祚所作,共收字33179个,有了这部权威工具书的帮助,蒲松龄为淄川方言中的常见字一一定了形。

蒲松龄的《日用俗字》包罗万象,共分31章,每章一个主题,包括身体、庄农、养蚕、饮食、菜蔬、器皿、杂货、果实、兵器、木匠、泥瓦、铁匠、石匠、裁缝、花鸟、走兽等。老百姓日常生活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几乎所有物件,在这里都有收录。

除了内容全面,蒲松龄还将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融入其中。如庄农一章,开头两句“朝廷自古重耕田,生意百行他占先”先讲农业的重要,之后才讲具体的生产过程;养蚕一章,有“古来皇上也亲蚕,朝廷如此况民间”的内容;器皿一章有“骰子棋牌双陆马,家中缺少亦无妨”,都是劝人勤勉劳动、种田养蚕,而不要游手好闲、赌博等。这是蒲松龄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寓俗于雅、立意高远。

马益著《庄农日用杂字》被称为“五字经”

时间来到乾隆初年,地点由淄川转换到临朐。一位叫马益著的民间学者专门为他的乡亲,编撰了一部影响广泛的《庄农日用杂字》。这部书在山东流传很广,潍坊、沂源、莱芜等地都曾把这本书当作教材。

马益著为何许人?他出生于光绪年间的临朐。《临朐县志》有他的小传:“马益著,字锡朋,一字梅谿,邑南湖梅涧人。乾隆年间岁贡,性聪颖,十岁能属文,长老异之;及长,博学多闻,兼习杂家艺事,无不精妙;年逾八旬,日勤著作不辍。”

马益著和蒲松龄有诸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家乡在清代同属青州府,相距不过数十公里;两人都是年少即闻名于乡间,但在随后的科举考试中碌碌无为,只能以岁贡生的身份终老;两人都以处士(未做过官的士人)的身份,在乡里著书立说,马益著著有《四书声韵编》《无牙诗解》《诗韵撮要》等,蒲松龄更是著作等身。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人都为乡亲写了一部“庄户书”。

与蒲松龄的《日用俗字》相比,《庄农日用杂字》有三处不同,一是形式上,由七言变为五言,更易于理解、背诵。我们看它的起始句:“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账,先把杂字观。你若待知道,听我诌一篇。开冻先出粪,制下镢和锨。”朗朗上口,又透着几分亲切,仿佛冬日农村里,一位正在晒太阳的老者絮絮叨叨讲着故事;二是内容上,聚焦于农民的耕种生产、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等,篇幅更为简短,共474句、2370字,相比蒲松龄《日用俗字》的1588句、11116字,字数减少五分之四;三是目的上,不追求多而全的收录方言字词,只关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所以生僻字较少。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薄弱、闲暇时间不多,需要一本简单又实用的教材。《庄农日用杂字》正好契合了这个需求,在很长的时间里,它成为鲁中、胶东以及冀南豫北部分地区的启蒙、扫盲教材。

不仅在有清一代,直到上世纪前半叶,在潍坊周边地区《庄农日用杂字》仍在使用。根据《坊子文史》第10辑的记述:“在坊子及周围区域广大劳苦民众中,《庄农日用杂字》广为流传,有的村塾则作为农家子弟的启蒙读物,有的成为长者教育下一代的口头话。”

上世纪30年代前后,山东泰安的乡间仍有不少私塾,其中鲍村的私塾,教书先生是晚清的童生,他教授的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而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庄农日用杂字》。

还有人将《庄农日用杂字》称为“五字经”,在农民的眼里,它的地位甚至可与《三字经》等量齐观。

宋信忠《山头杂字》堪称古镇清明上河图

清代的青州府可谓人文荟萃之地。博山人宋信忠(也作宋信中),继淄川人蒲松龄、临朐人马益著之后,编写了一本七言杂字《山头杂字》。“山头”是宋信忠生活的古镇,工商业发达,以出产陶瓷著名,上世纪40年代,生产陶瓷的工厂和作坊有200多家,被称为“陶瓷之乡”。

宋信忠是博山县山头镇西庄(今河南西村)人,生活在晚清同治年间。他耳濡目染山头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决心以杂字的形式为自己的故乡画像,这就是《山头杂字》。

《山头杂字》正文共16章、48519个字,规模远在《日用俗字》和《庄农日用杂字》之上。《山头杂字》内容广博,生活方面,有杂货、食店、粮食、衣布、器物、走兽、疾病、人事等,生产方面,有窑场、山场、木匠、石匠、泥水匠、银匠、屠户等章节,堪称一个古镇的清明上河图。

与那个时期的很多杂字书一样,《山头杂字》的特点也是朴实无华、接近口语,便于蒙童和农夫、匠人们记诵。比如,谈到饮食店时,宋信忠写道:“山头庄小多食店,只因山厂人活便。金鸡未鸣满街起,明灯蜡烛客不断。烧上大锅瓢添水,火棒投火锨加炭。安上床子压禾酪,馍馍一笼蒸三扇。”画面感十足。

《山头杂字》的第三个特点是兼具职业教育教材的作用。它对山头镇陶瓷、煤矿两个主要产业的生产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学徒工使用这本教材,在识读专业用字的同时,还能快速了解本行业生产、销售的概貌。如第一章《窑厂》:“糊泥揉泥攻作做,糊泥铁锨两三张。收晾碗坯撺板条,看火烧水不离旁。”讲述了生产过程;“酒瓶出处在八陡,汲水罐子出窑广。李家窑上做大瓮,杌子庄内出瓷缸。”又对本地的主要出产品进行了说明。

马文源《俚言杂字》:闯关东的随身书

时间由晚清进入民国初年,虽然已开始实行新式教育,但还有不少人因为年龄或经济原因,无法到学校学习。杂字这样的乡土教材,在很多地方仍是人们识读汉字、学习伦理道德、了解生活常识的第一本教材。山东肥城人马文源,顺应这种需要,1915年在泰安、聊城等地出版了《俚言杂字》。

马文源(1854年-约1925年),在肥城汶阳镇城上村一个耕读家庭长大,以“治家勤俭为本,立身孝悌当先,敬老慈幼亲师友,教子读书耕田”的儒家传统道德为家风。

据《俚言杂字》序言,马文源编写此书的缘由,是他目睹农家子弟伦理与文化知识的缺乏:“乡村小子不识一字者,无论三纲之理不知,即五常之道,亦所不明矣。”于是他“日费苦心,有所集《杂字》一书,以教小子”。

马文源以孔子乡人自居,他的一首诗很能概括他匡正时弊、劝人向上的理想:“愚生敝处汶阳里,地临鲁邦近尼山。世衰道微邪说起,闷来闲把杂字编。”在《俚言杂字》内容的编排上,马文源也贯彻了这一精神。

《俚言杂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报恩劝孝》,七言韵文,共394句、2758字,是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友爱弟兄:“为人在世兄爱弟,在世为人弟敬兄。”正是儒家倡导的“孝悌”思想;第二部分是《新诌俚言杂字》,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混合韵文,以识字和普及文化知识为目的,历史知识、生活常识、饮食起居等无所不包。

时人给《俚言杂字》较高的评价:“明白晓畅、浅显爽快,而为小子易知而易学。”当时,肥城附近有不少人为了生计闯关东,随身就带着这本书,它的影响也传到了关外。

山东大地上诞生了这么多优秀的杂字教材,不是偶然的。一是山东自古农业、工商业发达,人们有读书识字的动力和需要;二是山东文化氛围浓厚,士大夫有在乡间研学著书的传统,远有孔子著《春秋》,近则有以蒲松龄、马益著、宋信忠、马文源等为代表的文人,以家乡人的需要为己任,编写杂字课本,可谓把著作写在大地上。

(本文作者为文史专栏作者)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民国老课本——幼稚园课程(上下)》(徐枫吟编著)简介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民国老课本——幼稚园课程(上下)》,作者:徐枫吟 编著,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最新《民国老课本——幼稚园课程(上下)》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民国老课本——幼稚园课程(上下)》,就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r{tfwez/c|uzArxpf~hvakj>4<74;2:4
1.图像·儿童启蒙·教科书——从《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作为近现代儿童启蒙的一种路径和媒介,教科书的广泛性与重要性不亚于画报,甚至可以说前者在儿童启蒙事业上取得了更多的实绩,在商业性和实用性上也取得了更大成功。在考察图像与儿童启蒙的问题上,小学教科书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三 1901年,上海澄衷学堂发行的蒙学教材《字课图说》,便是典型的早期案例。其特色jvzq<84yyy4dpyzdi0ipo8gqqm532;71347:1>>;494tj}rn
2."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被称中国学校首部教科书文化“澄衷学堂”从兴办到1949年的五十年间,先后培养了数千学子,其中著名人士便有丰子恺、胡适、李达三、李四光、钱君陶、夏衍、袁牧、竺可桢等。茅盾曾回忆,他童年所用的启蒙教材,也是由母亲为他选定的《澄书》。解放后,澄衷学堂渐革变为如今著名的上海澄衷中学。jvzq<84ewnzvtn3rgqvmg7hqo0io1w4423:02;5:1e784<6:/4:3;@59:0nuou
3.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研究教育乃国家大计。通常而言,国民接受的教育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时期,对于学龄儿童的知识学习和性格培养都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中国有千年教材史,在古代语文教育中 [jvzquC41ycv/ewpk0pku1uzpygt.396::::5693pj0nuou
4.民国《绘图儿童新尺牍》儿童常识游戏课本古籍课本民国旧书品种: 民国旧书 属性: 北洋*阀时期(1911年—1928年), ,民国旧书,,课本/教材 ,,平装书, ,其他开本,, , 简介: 品相如图,少见的版本,内容丰富,上面有很多当时儿童游戏的图文介绍,非常有代表性的书籍,缺前后封皮,上下两册全,收藏展览展示佳品 备注: 浏览量: 0 点评: 0 次 进行点评 打假: 打假举报 jvzquC4199>9i‚399:>/exr1rt5jvnra9s={OmXMO4;E0qyon
5.民国老课本走红才是不褪色的穿越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疏离、隔膜乃至扭曲,可能是一个原因;而从技术层面讲,时下语文课本与人的割裂也难辞其咎。 一套《启蒙国文》在编辑大意中说:“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即便是这一点,实现起来也是千难万难,遑论其他?惟愿民国老课本的走红,不只是一种时空穿越,而是一种变革的先声。jvzq<84|sd4d{xq0eqs0j}rn1462366414?0p€3F336129isph`4963348:a=2240nuo
6.《民国幼稚园老课本:学前课本(套装共6册)》(陈鹤琴等著)【简介丛书名:民国幼稚园老课本 所属分类:图书>童书>幼儿启蒙>幼儿园教材及入学准备图书>童书>3-6岁>入学准备 本商品暂无详情。 价格说明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银铃铛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定价:是图书封底定价。 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9::;70qyon
7.启迪科学梦想的《儿童科学杂志》Children’sScienceJournal中国的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在清末时期再兴,民国时期开始普及,创办各种期刊杂志。1934年,计志中创办的《儿童科学杂志》是当时第一个儿童科普期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儿童科学杂志》内容凸显以下特点:趣味性和互动性并重、传播西方的科学文化、重视科学实验、积极推动科学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注重与时俱进,以适应jvzquC41koghg7mcpuvvd7tti1Nuou484/728=:9:a=49B=0jvs
8.《晨诵午读暮省民国老课本系列全30册新教育注音版拼音新教育晨诵儿童晨诵午读暮省民国老课本系列全30册新教育注音版拼音新教育晨诵儿童国学启蒙经典诵读小学生少儿语文课外阅读书籍开明国语课本正版 午读 共10册 小学通用 收藏 ¥ 累计评价 0 降价通知 商品系列 午读 共10册 暮省 共10册 一日一课 国语新读本 全8册(黑白版) - + 加入购物车 jvzquC41kvkn0si0eqs0396;83;68?;357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