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朋友发来一个电子版教材,是今秋小学一年级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看到第一课识字教材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字,很有感触。
以前担任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材,古代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直是民间启蒙教材,当然要研究,而我感兴趣的是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民国时期民间可以自由编写教材,由学校或者任课教师选择使用,因此各种教材琳琅满目。我研究中特别感兴趣的是小学第一课,开蒙伊始,给小朋友们教什么内容呢,很有研究的价值,而民国时期教材中的第一课也是各有特色。
我看到过清末《最新国文教科书》,那可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完善的教科书,清光绪三十至三十四年(1904—1908)商务印书馆出版。记得小学一年级第一课为识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八个字,笔画简单,没有一个字笔画超过6画。天空、大地,太阳、月亮,高山、流水,土地、树木,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生活环境,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天与地、日与月以及山水、土木两两相对,很有语文的特点。
后来,我读到冰心先生的一篇文章,她说,我启蒙的第一本书,就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线装本《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她回忆,我在学认“天地日月,山水土木”这几个伟大而笔画简单的字的同时,还认得了“商务印书馆”这五个很重要的字。我从《最新国文教科书》的第一册,一直读了下去。 先生记忆犹新,尤其忘记不了这开蒙的八个字。
接下来也有一年级语文课本编写了《对韵歌》“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第一句单纯教孩子学会数数,认识数字一二三四五,第二句为“五行”,是生活中实用的,而三四句押韵、对仗上口,同时也诠释了空间、时间的概念,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能够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提到学生在读“人手足刀尺”,实际是民国初期《共和国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一课的内容。集中认识最常用的字、最简单的字,由此慢慢形成了以集中识字为启蒙教材的传统。
叶圣陶先生1932年主编的《开明国语课本》,由开明书店出版,共八册,这套读本图文并茂,具有浓郁的儿童文学色彩。文字部分由叶圣陶先生亲自主笔,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绘制插图。据叶圣陶先生晚年回忆,这套课本一共四百多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是创作,另外一半是改编和再创作,没有一篇照搬别人的作品。
这套教材第一册第一课特别有新意,非常简单,开学时师生相见的图画背景上只有短短的两行字,一行是“先生,早。”孩子们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师的口吻。两句话都很短,七个字中生字只有六个,笔画不多,适合儿童读写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由此开始随课文识字,而且以儿童生活为中心来编写启蒙教材。
抗战期间,知名学者梁实秋先生主持过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务工作,曾经聘请一位模范教师撰写小学国语课本第一册第一课课文。课文很短,只有几个字:“来,来,来上学。”结果招来非议,“来”字当时是繁体字,一横下面两个“人”架在斜斜的撇捺上面,悬悬的,一些人认为“來”字对于启蒙儿童来说结构太复杂,难写。有意思的是后来梁实秋先生大笔一挥修改为“去,去,去上学”,竟然赢得一片喝彩。
把“来”改成“去”,这一字之改,把原来由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召唤,改为家长对孩子的主动催促和学生自己对读书的一种自觉追求,能够唤起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实在是神来之笔。
近现代教育家吴研因先生主编的一套《小学国语新读本》最有意思,教材第一册第一课是“狗、大狗、小狗”。第二课是“大狗叫,小狗跳,大狗小狗叫一叫,跳两跳”。当时曾有人讥讽说这是“从天到人”又“从人到狗”的变化,意谓国语教材的品质越来越低。但如果从“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反观这种变化,则是教材的“儿童化”与“儿童文学化”水平越来越高了。细究一下,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看,什么人都可以“叫”,都可以“跳”,无论年齿,无论地位,天地间的人,“你我他”都可以快乐的,这对于培养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起到积极的意义,我感觉这教材编得太妙了。
我想,民国教材从师生的问候,到上学时的语言,再到这写狗的叫跳,挣脱了“天地人”的套式,越来越贴近儿童生活,文学性也很强,儿童一定喜欢,现在都可以想见儿童课堂诵读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