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90年前的夏天,北京清华院内,
1927年的6月1日中午,
清华国学研究院所
第二届学生毕业典礼和师生叙别会在此举行。
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和陈寅恪四大导师齐集,
梁启超发表演说:
“吾院苟继续努力,必成国学重镇无疑。”
王国维为学生题写了一个扇面:
“生灭原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
没有人知道,他这是在告别。
6月2日,王国维沉湖自尽。
消融了“文化所化之人”目睹文化衰落时之苦痛。
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生李鸿樾的毕业证书
因毕业证书的导师栏里赫然写着
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
赵元任、陈寅恪 、李济等历史名人,
而被网友惊呼为“史上最牛的毕业证”。
如果司秋沄的毕业证保存,也是这样
重新发现司秋沄
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毕业典礼后,
这一届有两位来自甘肃的年轻学生,
临洮司秋沄和天水冯国瑞,
那一年,他们风华正茂,
同样顺利毕业,回到故乡甘肃,
结束了清华园求学生活,
后来,天水冯国瑞
在历史、 文学、石窟考古等方面均有建树,
著《绛花楼诗集》《麦积山石窟志》
《天水秦器汇考》《炳灵寺石窟调査记》
等著述多种,成为陇上著名学者大家。
天水冯国瑞
而临洮司秋沄一直长期被历史遗忘,
鲜有提及,间或有之,只言片语而已。
2017年的夏天,由于一句闲聊,
司秋沄
出现在我的视线里,
或许,冥冥之中早有注定,
拍摄采访搜集他的资料时,
正是他从清华园毕业整整90年,
同样,今年也是他离世80周年,
历史长河,终究遇见,
籍 贯 甘肃临洮
民 族 汉族
故 居 临洮北槐巷
毕业论文 《伊凉诸曲》
司秋沄(1892—1937),
原名呈祥,字瑞如,号庸帆。
甘肃临洮人。
自幼家境清贫,但他刻苦好学,
辛亥革命后,考入甘肃肃省立第一师范。
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得到牛载坤先生资助。
1928 年回到兰州,任兰州中山大学图书馆主任。
1929年3月任甘肃省通志馆采访,并负责《甘肃新通志》建置、选举、拾遗、仓库、廨署、庙坛等篇目的编写。
“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爱国救亡宣传工作,抨击国民政府不抵抗主义,为当局所忌, 身心憔悴压力失常,
1937年腊月27日投兰州黄河殉身。
▲梁启超题写的《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
《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中临洮司秋沄的自述
《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中司秋沄的通信处
甘肃狄道县东街北辉巷
也就是今天(甘肃临洮县东大街北槐巷)
司秋沄在康乐树风学校时保留的有张骞先生题的古籍
甘肃牛载坤带领12名学子,
慕名前往清末状元、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骞先生
的家乡江苏南通学习取经,并与张骞先生结为好友。
张骞先生还欣然为康乐创办的第一所官办学校树风学校
写了校名和“艰苦自立,忠实不欺”的校训。
由于,司秋沄跟冯国瑞在清华国学研究院
为唯一的俩甘肃老乡,
两人交往密切,
至今,仍然保存不少两人来往相赠墨宝。
▼ 珍贵的两人扇面书画
上面的题跋:
仲翔即天水冯国瑞,秋沄即临洮司秋沄 ▲
回到甘肃的司秋沄,保持了一名知识分子的风骨,
针砭时弊、敢怒敢言,
学的儒家哲学,但绝不是儒生。
打网球,排话剧,自当导演.
学术上,他钻研敦煌学,方志学,
据回忆,早年间,作为甘肃学院的教师,
司秋沄收藏敦煌卷子,
这些珍贵文物后来流落到临夏,
再后来被兰州古旧书店买下,去向不明,
清华国学院研究生临洮司秋沄
定制的有关敦煌学与罗振玉的“流沙坠简”内容的墨盒
(10.2厘米,底铭北京瑞珍)。
“吾乡敦煌石室之发现,实近世学术界上一大可纪之事。
除六朝及唐人卷轴外,并有汉晋简牍尤为可宝。
惜其流传海外,无片段存者。
此二残纸,出蒲昌海,上虞罗氏曾著录于《流沙坠简》中。
文章质茂,字体古逸,至堪鉴赏,因嘱厂估镌此。
一九二八年秋沄识于清华”
先生结识社会名流,军政要员,
在顾颉刚先生所著的《西北考察日记》中
就数次记载司秋沄等人游览临洮一事。
“济南惨案”发生后,兰州大学教师司秋沄发表演讲,
发起声势浩大的爱国游行活动。
有序:“民国十六年丁卯之夏,任公师集清华研究院五十余人于北海快雪堂,即今之蔡松坡祠也。
先生勖同门以经世致用之要,自午至酉,坐听激发,不减陆象山庐山严冬讲义利之盛。是秋,同门多学成分散,国瑞与临洮司秋沄亦先后归里。
阅明年己巳,先生竟病殁,诸君子著述论列,有所树立,而国瑞避世西海上,抗尘走俗,离群索居,六年于兹,感怆师门,胡能自己。
爰将昔时照影,笼似玻璃,成诗二首。”
“可堪俯仰皆陈迹,每忆流风一惘然。”
表达对导师和同学的思念之情。
1933年,冯国瑞在青海时,
再次翻看清华校园旧时照片,感慨万千,
其中一张《快雪堂雅集照影》,
此照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
清华研究院同学五十余人在北海快雪堂,
此照片中就有当年这帮国学大师的青春身影,
后来冯国瑞将照影装换玻璃镜框,
并成诗两首悬于家中北厅以供留念。
可惜此珍贵文物,在后来的“文革”浩劫中,
被红卫兵烧毁于大火之中
留下无数遗憾
……
民国24年(1935年)秋天,
当天水冯国瑞离开清华园九年之后,
再次来到母校,访友拜师,
而“四大导师”中,王国维、梁启超已经亡故,
赵元任应聘去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只剩陈寅恪先生一人;
另外还有研究院的老主任吴宓先生。
物是人非,感慨万分。
他在《绛花楼诗集》中写
《古月堂感赋呈陈(寅恪)吴(雨生)两先生》,
诗中在洋溢喜悦之时,流露更多还是忧伤。
其中《古月堂感赋》忆往昔清华研究院盛况,
说师生情谊,感时过境迁,沉郁旷达,文采飞扬,
其中提到临洮司秋沄唱秦腔一事,特录于此。
清华水木城西冠,弦诵燕京对海甸。旧筑惟余古月堂,池馆照来犹昔艳。深红先上海堂枝,沉碧初凉藕花池。小山丛桂留人夜,香雪玻璃滑冰时。曲苑作厅象工字,锦茵绣幔张座次。文会选胜间晨夕,鸾刀缕切许薄醉。忆昔中元佳节至,学院宏开来多士。新会(梁任公师)海宁(王静安师)与义宁(陈寅恪师),王陆经筵说义利。司业更有泾阳吴(吴雨生师),朴学华辞勤墨朱。门墙跻列问奇字,龙象一时尽大儒。残照欲收讲院阴,月斜堂上夜坐深。感遇微知伏挺志,升堂最苦郑玄心。当时耳热正酒酣,前度生徒共笑谈。杨柳笛中歌《出塞》,《桃花扇》底《哀江南》(一日夜集,任公师唱《桃花扇·哀江南》一曲,同学各有和歌,余独不谙。
临洮司秋沄唱秦腔,皆大笑。逾年丁卯炽赤焰,危巢相守愁暮燕。堂前置酒作离筵,眼底之人皆星散。可怜佳节又端午,重吊泪罗帝子渚(谓静安遇自沉昆明湖事)。旧苑哀词万寿山,寝门同哭孔尼父。贱子西归国事纷,梁木悲折暮云昏(谓任公师)。苦从别后梦关塞,更惜索居断知闻。重来大似辽东鹤,亭谢全非况城郭。西苑旧居幸未改(寅恪师宅,近静安师旧居),堂连荷声馆犹在(雨生师所住藤影荷声馆,十年来未移居也)。翻夸座上多春风,讵识门前有沧海。当头月好送残年,唱酬往往见佳篇。清光莫斫吴刚斧,故物难存陈实毡。太息吾曹成苟活,早晚太学群谐阙。弦歌欲托飘渺闻,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今月两茫茫,痴绝李侯问太苍。今人古月同流水,往事难忘在月堂。
同学老乡冯国瑞在他离开时撰写了《悼司瑞如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一个擦肩,冯跻身大师级学者之列。
司秋沄投入滔滔黄河
1937年冬天,腊月27日,
甘肃兰州,
司秋沄走向滔滔黄河,
跟他的老师王国维一样,用自杀结束了生命。
他的自杀,虽然看起来消极,甚或有些无奈,
如今看来,却蕴含了丰富和深刻历史意义。
因为在他们的命运里,
浓缩了一个过渡时代的困惑与迷茫。
也许,答案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些民国大师之死
标志了一个时代的斯文、操守与蕴涵的最终凋零。
文革开始后,司秋沄家中所保存清华园求学遗物等
其他文物均付之一炬
……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017年,我们重新发现故乡这位被遗忘了90年的清华学子,或许,上天有知,让我们再次领略民国的临洮气质。
民国之际,社会动荡,风雨飘摇,民族可危。黄文中、司秋沄、李镜清、张维……这些曾经风华正茂的临洮学子骨子里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深厚的旧学素养、宽阔的文化视野、开放的人文态度,强烈的家国情怀,对历史、国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如今回望历史,我们希望把这些洮河之畔,被湮没的、布满了厚厚的时间之尘的人和事,再重新挖掘出来,这也是我们90年轻一代向那一代故乡临洮学人表达缅怀和致敬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