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坊《中学生一读就懂的〈经典常谈〉》诗经孔子诗歌子夏朱自清

《中学生一读就懂的〈经典常谈〉》

导读国学大师朱自清的经典导读之作

中学生一读就懂、一学就会

书籍详情

书 名:中学生一读就懂的《经典常谈》

著 者:朱自清 著 蒋远桥 编注

丛 书 名:予路人文阅读系列丛书

书 号:978-7-101-16629-3

定 价:49.00元

开 本:32开

装 帧:平装

字 数:150千字

页 码:277

CIP分类:Z835-49

主 题 词:社会科学-古籍-介绍-中国-青少年读物

上架建议

传统文化/国学/素质教育/大众读物

编辑推荐

1.导读国学大师写给大众的传统文化经典读本。篇首作题解,对该篇内容进行概括;篇中作注释,全面扫除疑难字词、专名术语、文化知识障碍;引用文字古今转译,或将文言译为白话,或还原已译为白话的文言;梳理行文脉络,分段落层次概括语意;选配贴合内容的插图,建立感性印象;增加拓展阅读,节选相关原典加以注译,以观其大貌。

2.以民国版为底本审校,有助于我们回到历史现场看《经典常谈》的创作。《经典常谈》成书于1940年代,其时国难方殷,学术的传承、文化的延续,是有识之士思考的时代问题。朱自清以白话散文写就的“大家小书”回应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这依然是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今人面临的问题。

3.编注者蒋远桥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和考试命题工作,编注内容丰富而实用。蒋老师熟悉中学生的痛点和知识的重难点,在原作基础上增加近一倍篇幅的编注内容,准确全面,详略得当,以学到真知识为目的。

4.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阅读服务。版本的可靠与附加内容的准确,为中学师生排除教与学障碍,亦为大众读者提供阅读引导。

内容简介

《经典常谈》是国学大师朱自清撰写的导读中国经典的“大家小书”,提纲挈领地梳理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诸子、辞赋、诗、文等经典内容,兼顾学术性与通俗性,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优秀入门书。

《经典常谈》看似常识性随谈,但对今天的中学生和大众读者来说有一定门槛。编注者长期从事语文教育和考试命题工作,熟悉中学生的痛点和知识的重难点,故在原作基础上增加近一倍篇幅的编注内容,包括阅读引导、题解、注释、段落梳理、配图、拓展阅读等,让阅读变得有抓手,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阅读的可靠辅助读物。

作者简介

蒋远桥,副研究员,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主要致力于古代汉语、文学批评、教育测评研究。从事语文教育教学考试工作20年,曾长期参与上海语文高考命题工作。出版有《新译六朝文絜》(三民书局)、《清朝书人辑略》(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高考研究报告(2017—2019)》(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目 录

阅读引导 回到历史现场看《经典常谈》的创作

序 朱自清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代跋 读《经典常谈》 叶圣陶

精彩章节

《诗经》第四

题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雅》是正声雅乐,《风》是各地歌谣;分《小雅》和《大雅》;《颂》是王庭和贵族宗庙的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和《商颂》。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经》可以看成中国诗歌的源头,它为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提供了楷模和范式。

本篇从诗的源头说起,点出《诗经》是歌谣的唱词汇编这一本质,对“赋诗言志”“断章取义”这些“用诗”的方法加以阐释,再对毛公、郑玄等人的“解诗”加以说明,最后对“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做了解释。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1,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2 ,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3 ;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4,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5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6 ,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开头两段主要介绍了诗的源头是歌谣,这给诗歌带来了一些特点,“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对早期诗歌而言,重叠、节奏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记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我们知道春秋时的乐工就和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一样,老板叫作太师。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那时的社会有贵族与平民两级。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7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8;“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野有蔓草,零露漙(tuán)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更不管了。可是这样办正是“诗言志”;在那回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

以上一段讲赋诗言志:取诗篇一章中一两句,就当前的环境,作政治的暗示。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 9 ,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0 ,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 11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12 ,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13 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 14 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 15 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 16 ,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以上一段讲孔子用《诗》来讨论做人做事的道理,讲到《诗》的价值。

1.《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原注:《吕氏春秋·古乐》篇。按:《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名,一说部落名。

3.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出自明代李贽《焚书·杂说》:“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用在这里指借助他人现成的歌谣,来排遣自己的积郁、抒发自己的情感。

4.合式,指符合规格和程式。

5.原注:英美吉特生《英国民歌论说》。译文据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歌谣》章。按:句意是歌谣汇集了众人的智慧,用一个人的才华道出来。

6.原注:“土鼓”“土槌儿”(蒉桴)见《礼运》和《明堂位》,“芦管儿”(苇籥)见《明堂位》。按:蒉桴,用草和土抟成的鼓槌。苇籥,用芦苇做成的吹管乐器。

7.原注:今《诗经》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

8.《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大意为:诗是表达人的思想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9.不行,不施行,不通行。

10.原注:《卫风·淇奥》的句子。

11.原注:《论语·学而》。按:《论语·学而》记载,“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意思是: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12.原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 ·硕人》的句子;“素以为绚兮”一句今已佚。按:《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齿如瓠(hù)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可能是散佚的诗句。

13.原注:《论语·八佾》。按:《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意思是:子夏问道:“‘有酒窝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画。”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道:“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14.原注:“思无邪”,《鲁颂·駉》的句子;“思”是语词,无义。按:《论语 ·为政》灵活地引用了这句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可以理解为:《诗》三百篇,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心思无邪。

15.原注:《论语·阳货》。按:《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6.《庄子·天下》: “《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 “《诗》言是其志也。 ”

(以上《〈诗经〉第四》为节选,后文略)

诗大序(节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译文

风,就是风,就是教;用风来触动,用教来感化。诗,是思想感情所去的地方。在心里是志,发于语言就是诗。情思波动于心,便表现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便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便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便不自觉地手舞足蹈。情表现为声音,声音有一定的章法曲调,就是音乐。太平之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政治是和谐的;动乱之世的音乐愁怨而愤怒,其政治是乖戾的;亡国之时的音乐哀伤而悲愁,其国民是困顿的。所以矫正得失,触动天地,感动鬼神,没什么比诗更适合的了。古代君王以诗来维系夫妻,养成孝敬,敦厚人伦,淳美教化,改易风俗。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位者用风来教化在下者,下位者用风来讽喻在上者。用隐深的文辞作委婉的讽谏,说的人无罪,听的人可警诫自己,所以称为风。

诗·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注释

◎蔓草,蔓生野草。◎漙漙(tuán),露水盛多的样子。◎清扬,眼睛明亮有神的样子。◎婉,柔和的样子。◎邂逅,不期而遇。◎瀼瀼(ráng),露水盛多的样子。◎如,形容词后缀,相当于“然”。◎臧(zāng),善,好。

版 式 图

版式图1

版式图2

版式图3

版式图4

版式图5

实拍图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国学经典全民阅读读本庄子选读006国学经典全民阅读读本国学经典全民阅读读本-孟子选读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jvzquC41o0wjppykpi4go8{ejctogux16:865;4rtqmscvx148<82>=;
1.经典诵读·国学读本:小学六年级适用/语文读物《经典诵读·国学读本:小学六年级适用/语文读物》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16年4月 第1版,ISBN:19.80。国学读本编委会编写了这套《国学读本》。《国学读本》共分六册,对应小学一至六年级。从认识自己、动循矩法jvzquC41o0qpppk|0eun1rygo1946=6;98
2.经典人生哲理范文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将所讲的知识清晰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迅速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传扬国学经典中的精神,同时还可以辅助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自觉地获得了知识,还得到了人格的熏陶。 (四)精心选择国学经典读本,丰富教学内容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5524ivvq
3.国学立品经典树人——深圳市珊蒂泉外国语学校之国学育人实践与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理解、感悟、践行经典,畅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里。 学校运用《国学读本》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每天利用20分钟的晨读时间诵读经典,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端庄自然、身正足安,态度谦恭、精神抖擞,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为了营造国学诵读的氛围,各班在诵读前播放配套的国学歌曲,学生通过学唱国学jvzq<84yyy4igwfpiz4dp8j|z532;7272=08;9970nuou
4.陶渊明集笺注(精)中华国学文库(试读本)全本书评出版缘起: 1、随着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快速发展,全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国学,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让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得到继承和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行传播和弘扬,普惠全人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当此之时,符合当代国民阅读需要的权威的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现,实为当务之急。于是,《jvzq<84g0fgoimfpi0ipo8utqf{dv|43;273295270nuou
5.高清PDF电子书资源小学初中国学必备读本共18册百度网盘高清PDF电子书资源 小学初中国学必备读本共18册 百度网盘├─初中│  ├─中学经典国学课本8部:春秋左氏传.pdf│ ├─中学经典国学课本8部:大学 中庸.pdf│ ├─中学经典国学课本8部:礼记.pdf│ ├─中学经典国学课本8部:论语.pdf│ ├─中学经典国学课本8部:孟子.pdf│ ├─中学经典国学课本8部:尚书.jvzquC41yy}/nrmwk|o/ew4423;60qyon
6.国学读本简介:本书精选了二十余部国人必读的国学经典段落,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等。正文按章节分原文、注释、译文、评析、案例五个部分进行综合阐述。中图分类号:Z126 责任者:徐宏力 编著 苗莉 编著 朱尊庆 编著 约达尼斯 著 罗三注 译注 评分: 加入暂存架 jvzq<84qrci/e€z0gf{/ew4dqqqJpota23n12=56664ivvq
7.国学经典学生读本《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释:古文观止译注(精编本)》中选编了上启东周下至明代的散文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为古文,个别为骈文中的经典作品,作品题材涉及史传、策论、游记、书信、笔记等,语言简洁易明,篇幅短小精髓,言辞优美。《古文观止》做到了蒙童读来不jvzquC41o0qpppk|0eun1rygo1989@727:
8.小学生古诗文分级诵读读本五年级)/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丛书简介内容简介: 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一关键期,让孩子多积累一些经典诗文,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乐诵经典(小学生古诗文分级诵读读本 五年级)/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丛书》是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按照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jvzquC41yy}/lm3eqo5{zwjyu1;24l53d9:5e?928g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