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情画意以典故入画的画家査士标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善意提醒】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释义为: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国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即: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本质上,中国绘画富于“形而上”的意味。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徽宗赵佶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宋以来,诗画一律的观点成为主流。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清两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因此,品评中国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品味,而不是看西方绘画那样的“一览无余”;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去品味“中华文化精髓——诗词歌赋”;二、从中国书法艺术上去品味字体的美、线的美、力的美、以及表现个性精的美。三、中国画的本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借物象以寄予作者思维、情感的艺术,是“物我合一”的艺术体现。正如现在的绝大多数书画作品,"千人一面",看似漂亮外貌,实则废纸一张(或者是是缺诗、少书法,没文化、没思想的空壳——沦为“以术求术、”、崇洋媚外,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冠以“水墨、彩墨”西洋画之傀儡、怪胎。“残缺的中国画”)。

【编者按】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书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无论是中国画展览,艺术市场上,还是书画课堂等等,能够见到的中国画,基本是没有题画诗的“白板”。当下不少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顾绍骅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美术界的西化现状,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中国画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格艺术,养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即: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印”等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个事上,我们都应该做铮铮铁骨的好汉,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负责任,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经过数十载的探求,主张应该从《中国画评价标准》。我撰写了《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等等论文来阐述------。

众所周知:至从清朝后期以来政治上的无能、国力匮乏、经济、科技、军事的落后等等因素,导致“八国联军”用洋枪洋炮“轰”开我国的国门,不仅仅是使“天朝龙颜”俱失,就连国民的信仰也随之崩溃;于是,崇洋媚外之心,因为国境突变而突显。以致“革新派”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如康有为:“今宜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画之短。”陈独秀:“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取洋画写实的精神。” 徐悲鸿:“中国画八百年来习惯,尤重生纸,顾生纸最难尽色,此为画术进步之大障碍。” 在“西风东渐”(西方强大东方弱小)背景下,徐悲鸿天真以为,中国人不输欧美人,于是在欧洲学习后“将西方造型艺术融于中国画,放弃'白描’改为素描,追求'光影效果’虽使得中国绘画语言得以丰富、更形象(按照齐白石的观点:媚俗也、匠气也。并且,技法是外显的、相对于文化内涵是单一,容易掌握。);他太天真了!以至于“一叶障目”崇洋媚外:一味地跟在西方人后面,寻求“中国画的发展”就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痴人说梦!中国画并非历史图片、写真照片;倘若离开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就无从说起“中国画”,充其量只能算是漂亮的废纸。在他错误观念下把中国画变化为西方绘画之傀儡——“没思想、缺诗、少书法、没文化的彩墨、水墨”!要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各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等中国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中国画的丰富文化底蕴,不是表面上的“光鲜靓丽”所能够代表(代替)的,也是不容易被掌握。

《红楼梦》中有云:“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我们回首看中国美术百年历史,被徐悲鸿把路子带歪,只有“造型准确的技法,而没有诗情画意的大道。”确实是令有识之士“痛心疾首”。以中国画为例,西方的素描、色彩是 “先进技术”,可以用来辅助理解物象结构、丰富视觉表达,但前提是不能替代 “诗书画一体” 的文化内核。现在大部分创作者盲目用素描取代白描、用色彩覆盖笔墨,丢了题诗、书法,即便造型再精准,也成了 “穿中国画外衣的西方画”,这就是典型的 “本末倒置”;中国美术因为抛弃传统文化,没有文化主体!是典型的“为他人做嫁衣裳”!

清代历朝的画家繁花齐放,有史可稽的画家多达近六千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是人类思想和感情的综合呈现,绘画的发展进程与人类思想更不可分,而主导画家思想的除了画家自己的创意思维,最重要的是生活环境带来的力量,其中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无论是清初、盛清、中清、晚清,绘画的走向背后都有很特殊的主导力量。事实上,清代有能耐的画家,无论宫廷内外,大多能捧上一个好饭碗,过上吃肉的好日子。异族入侵,改朝换代之初,文人和画家通常对新政权持敌对的态度。清代建国之初也不例外,清初的著名画家中除了王原祁和王翚之外,“六大家”、“四僧”和“金陵八家”中的大多数都选择了远离仕途。他们有的生于明代的富豪宗室,家产丰厚;有的以占卜算命、私塾坐馆为生,大家都不愿意吃新朝代的皇家饭。比起在连绵不断的文字狱中遭受无妄之灾的清代文人,皇帝们对画家还算不错,历代皇帝都很重视绘画。到了清代中期的康乾年间,宫廷画家越来越多。

书画合璧《诗情画意山水册(选十)》清 查士标 每开纵28.8厘米,横22.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题玉真观李秘书院》唐·韩翃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宇瑶坛知几重。把酒题诗人散后,华阳洞里有疏钟。

《答李浣》韦应物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

《送张十八归桐庐》刘长卿〔唐代〕归人乘野艇,带月过江村。正落寒潮水,相随夜到门。

《研山诗》 [宋] 米芾

山研云初抱,奁书客不传。 北窗多异气,正对浄名天。

《过郑处士》  白居易

闻道移居村坞间,竹林多处独开关。故来不是求他事,暂借南亭一望山。

《夜中望仙观》唐代   顾况

日暮衔花飞鸟还,月明溪上见青山。遥知玉女窗前树,不是仙人不得攀。

《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重阳日陪元鲁山德秀登北城,瞩对新霁,因以赠别》唐·萧颖士

山县绕古堞,悠悠快登望。雨馀秋天高, 目尽无隐状。绵连滍川回,杳渺鸦路深。彭泽兴不浅,临风动归心。赖兹琴堂暇,傲睨倾菊酒。人和岁已登,从政复何有。远山十里碧,一道衔长云。青霞半落日, 混合疑晴曛。渐闻惊栖羽, 坐叹清夜月。中欢怆有违, 行子念明发。

《赠别》(一作赠寄权三客舍)唐·皇甫冉南桥春日暮,杨柳带青渠。不得同携手,空成意有馀。

云林画法,赏绝千古;以其品格高而韵致胜也,二瞻领略此意的是高手。丁亥雨水后二月 顾复祖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查士标《诗情画意山水册(选十)》(每开纵 28.8 厘米,横 22.1 厘米),是一套 “诗画合璧” 的山水册页精品。册页选取唐韩翃、韦应物、宋米芾等名家十首诗作,以倪云林(云林)画法为核心,兼融宋元笔墨意趣,每开山水皆精准呼应诗句意境 —— 或绘白云深松,或写带月归舟,或描寒梅溪桥,笔墨疏简苍劲,意境荒寂空灵,既实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艺术交融,又彰显查士标 “品格高而韵致胜” 的文人画追求,是其师古出新、以画释诗的典范之作。

这套册页的诞生,植根于查士标的文人学养与艺术追求,诗与画的深度契合,成为文人画 “以笔墨释诗意” 的典型实践。

查士标选取的十首诗作,均以 “山水、闲居、送别、观景” 为核心,贴合文人避世自适的心境 —— 如韦应物《答李浣》的 “溪上对鸥闲”、白居易《过郑处士》的 “暂借南亭一望山”,均传递 “远离尘嚣、寄情自然” 的闲雅,与查士标明亡后避世自适的心态高度契合;

画作并非简单复刻诗句场景,而是提炼核心意象(如 “白云深松”“带月归舟”“寒梅溪桥”),以笔墨意境诠释诗意,让诗的文字张力与画的视觉张力相互赋能,形成 “读诗见画、观画悟诗” 的审美体验。

册页明确标注 “云林画法”,查士标深耕倪云林疏简笔墨,线条瘦劲、墨色清润,同时参以米芾、董其昌等名家意趣,延续新安画派 “重笔墨、轻形似” 的特质;

顾复祖题跋 “云林画法,赏绝千古;以其品格高而韵致胜也,二瞻领略此意的是高手”(二瞻为查士标字),直接肯定查士标对倪云林画法的深刻领悟,成为册页艺术价值的重要背书。

每开仅 “28.8×22.1 厘米” 的小尺幅,却以 “留白、疏笔” 营造出 “咫尺千里” 的意境。小尺幅便于案头赏玩,契合文人 “闲时品诗观画” 的生活场景,而疏简的笔墨与空灵的意境,又让小尺幅突破空间局限,尽显山水的开阔与闲雅。

十开册页以 “诗意” 为脉络,每开均实现 “诗句核心意象” 与 “画面笔墨语言” 的精准对接,择其典型解析如下:

《答李浣》(韦应物):“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画面以疏笔绘溪边林地,一隐士坐于石上,手持书卷(暗合 “观易罢”),溪面留白,几只水鸥轻泛(呼应 “对鸥闲”)。山石用倪云林折带皴,线条瘦劲简练;树木以枯笔点叶,疏朗萧散;墨色以淡墨为主,仅隐士衣衫用淡赭轻染,整体意境静谧悠然,完美诠释 “闲居无扰” 的诗意。

《过郑处士》(白居易):“暂借南亭一望山”绘孤亭立于山畔,亭中一客凭栏远眺(呼应 “借亭望山”),远山以淡墨晕染,朦胧悠远;近岸疏林用干笔勾勒,苍劲利落。构图左密右疏,亭与人物为实,远山与天空为虚,虚实相生间,尽显 “借景抒怀” 的闲雅,贴合诗句 “不求他事、唯望山景” 的淡泊。

《送张十八归桐庐》(刘长卿):“归人乘野艇,带月过江村”画面以留白绘江面,一轮淡月悬于夜空(点 “带月”),一叶野艇顺流而行,艇上归人剪影简洁(应 “归人乘野艇”),江岸村舍以简笔勾勒,隐于疏林之后(合 “过江村”)。墨色偏淡,仅月晕用极淡白粉轻染,线条柔和,意境清寂,传递出 “月夜归乡” 的静谧与不舍。

《赠别》(皇甫冉):“南桥春日暮,杨柳带青渠”绘春日傍晚的南桥,桥下青渠蜿蜒,岸边杨柳依依(呼应 “杨柳带青渠”),桥畔无人,仅以淡绿点染柳枝,显春日生机却不喧闹。线条轻快,设色淡雅(青渠淡蓝、杨柳淡绿),贴合 “不得同携手,空成意有馀” 的送别怅惘,以 “景之静” 衬 “情之淡”。

《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绘溪桥旁的孤梅,枝干以枯笔勾勒,苍劲虬曲,梅花以白粉点染(呼应 “白玉条”),疏朗绽放;溪桥用简笔线条,村路隐于淡墨晕染的背景中。墨色以浓淡对比凸显梅枝与梅花,意境荒寒却不失清逸,暗合 “疑是经春雪未销” 的朦胧美感。

《题玉真观李秘书院》(韩翃):“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宇瑶坛知几重”绘深松夹道,白云缭绕(应 “白云斜日影深松”),远处玉宇瑶坛隐约可见(合 “玉宇瑶坛”)。松枝以浓墨枯笔勾勒,松针密集却不杂乱;白云用淡墨轻扫,斜日以淡赭点染天际;山石用米氏云气皴,晕染灵动,营造出 “仙境缥缈” 的意境,贴合诗句的空灵之感。

《重阳日陪元鲁山德秀登北城》(萧颖士):“远山十里碧,一道衔长云”绘登高所见的远景:十里远山以淡绿晕染(呼应 “远山十里碧”),一道长云横亘天际(合 “一道衔长云”),近岸亭台有隐士对饮(应 “临风动归心”“倾菊酒”)。笔墨沉厚,远山轮廓简洁,云气用淡墨晕染,意境开阔,既显 “雨馀秋天高” 的清朗,又藏 “动归心” 的怅惘。

查士标在册页中,将 “师古笔墨”“诗意诠释” 与 “个人心境” 完美融合,形成 “笔墨清疏、意境荒寂、诗画交融” 的独特风格。

线条:以倪云林瘦劲简练的线条为核心,勾勒山石、树木、亭台,如梅枝的虬曲、松针的劲挺、桥栏的平直,均以 “中锋枯笔” 为主,线条刚劲却不僵硬,尽显 “逸笔草草” 的文人意趣;

墨法:善用干笔淡墨,兼施浓墨点染,如远山的淡墨晕染、松枝的浓墨勾勒、梅花的白粉点染,墨色层次分明,既避免 “墨气过重” 的压抑,又凸显 “疏简” 之美;

设色:以 “浅绛淡彩” 为主,仅少量使用淡赭、淡绿、淡蓝,多为点缀(如人物衣衫、杨柳、青渠),大部分画面以墨色为主,既贴合文人画 “重墨轻色” 的传统,又让诗意更显清雅。

画面多 “疏林、孤亭、静水、远山”,少有人烟,即使有人物也仅为剪影式的简笔勾勒,如归人、隐士、送别者,均不刻画五官,却能通过姿态传递心境,强化 “荒寂” 意境;

意境并非 “萧瑟”,而是 “闲雅淡泊”—— 如月夜归舟的清寂、溪畔对鸥的悠然、寒梅绽放的清逸,均是查士标避世自适心境的外化,让山水成为 “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每开构图遵循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核心景物(如孤梅、野艇、孤亭)集中于画面一侧,另一侧大量留白(如江面、天空、远山),既突出主体,又拓展空间感,实现 “小尺幅见大山水”;

构图多 “横向延伸”,如溪桥、江岸、远山,均以横向线条为主,贴合诗句 “过江村”“十里碧” 的开阔感,让观者视线随画面延伸,感受诗意的绵长。

这套《诗情画意山水册》在清代画坛具有重要意义,既延续了文人画 “以诗入画、以画释诗” 的传统,又彰显了新安画派与倪云林画法的传承价值。

查士标并非简单 “画诗”,而是深入挖掘诗句的 “意境内核”,以笔墨语言将 “文字意象” 转化为 “视觉意境”,如以留白释 “带月”,以疏笔释 “闲”,以淡墨释 “清寂”,让诗与画相互成就,成为文人画 “诗画交融” 的典范,影响后世 “以诗入画” 的创作潮流。

册页精准把握倪云林 “笔墨疏简、意境荒寂” 的核心特质,同时融入查士标自身的 “闲雅” 心境,避免了单纯仿古的僵化。顾复祖的题跋直接肯定其对云林画法的领悟,证明查士标是倪云林画法在清代的重要传承者,推动了 “逸格” 文人画的延续。

作为新安画派代表画家,查士标此册完美诠释了画派 “重笔墨、轻形似”“重意境、轻繁复” 的核心主张,线条的疏简、墨色的淡雅、意境的荒寂,均是新安画派风格的集中体现,为研究画派的艺术特质提供了鲜活范本。

查士标《诗情画意山水册(选十)》,以十首名家诗作为魂,以倪云林笔墨为骨,用疏简的线条勾勒山水,用清润的墨色诠释诗意,用荒寂的意境安放闲心。它没有浓艳的设色,却有笔墨的苍劲;没有繁复的景致,却有诗意的绵长;没有热闹的场景,却有文人的淡泊。

如今翻阅这套册页,我们既能感受到诗画合璧的艺术魅力,也能触摸到查士标避世自适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中国文人 “以山水为友、以诗画为伴” 的永恒追求。这,正是作品穿越数百年依然动人的根本所在 —— 它不仅是一套山水册页,更是一段文人的精神独白,承载着中国文人画 “诗书画印” 一体化的艺术理想。

《四季山水图册》(查梅壑山水册)由明末清初画家查士标绘。

全套共十二幅,包含:春耕图、春水船如天上坐、武陵溪径、长江胜览图、秋山行旅图、溪山游乐、学梅花庵主、待月图等等。其中描绘多仿宋元名家笔法。此册大约绘制于清康熙二十三年。查士标家藏诸多鼎彝及宋元书画,尤喜董其昌之书。查士标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由于他的勤奋和天资,查士标二十岁左右便中得秀才,无奈明朝覆灭,他黯然退避新安山中,弄笔遣日,放弃科举,决意仕途,后又寓居南京、扬州等地,以书画自适,以笔耕墨耘的名士身份,寄命于尘世之中。查士标书学颜真卿、米芾、董其昌,书法以行、草见长,笔法俊逸豪放、苍劲潇洒。其绘画初学倪云林,后参以米氏父子、黄公望、吴镇、董其昌画法,笔墨疏简,意境荒寂。

明末清初画家查士标《四季山水图册》(又称《查梅壑山水册》),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前后创作的十二开山水册页精品。全套以 “四季山水、文人雅事” 为核心,涵盖春耕、观水、寻溪、行旅等十二种场景,既仿倪云林、米氏父子等宋元名家笔法,又融入董其昌的笔墨意趣,以疏简苍劲的线条、荒寂空灵的意境,传递出画家明亡后避世自适的名士情怀。作品既是新安画派 “笔墨简练、意境悠远” 风格的典型体现,也是研究查士标艺术传承与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

查士标此册的诞生,与明末清初的时代变局、个人际遇深度绑定,笔墨间既藏宋元文脉的传承,更含避世自适的心境。

查士标早年中秀才,本有仕途之志,却逢明朝覆灭,乱世之中黯然退避新安山中,后寓居南京、扬州,放弃科举,以书画自适。这套册页正是他以 “笔耕墨耘” 寄命尘世的写照,每一幅山水都成为其逃避现实、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家藏丰富的鼎彝与宋元书画,让他从小耳濡目染,书法兼学颜真卿、米芾、董其昌,绘画深耕倪云林、黄公望等名家,深厚的学养为册页的 “师古而不泥古” 奠定基础。

册页核心意境 “荒寂空灵”,恰是查士标避世心境的外化 —— 画面少有人烟,多为孤山、静水、疏林,如《待月图》的孤亭望月、《溪山游乐》的隐士独行,均传递 “远离尘嚣、淡泊自守” 的态度;

十二开场景虽各有侧重(春耕显生机、秋山见清寂、待月藏闲情),却统一于 “文人雅事” 的基调,既展现对自然四季的感知,更凸显 “以山水为伴、以笔墨为友” 的名士生活理想,与乱世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

查士标直接取法宋元大家:仿倪云林的 “疏简笔墨”,线条瘦劲简练;参米氏父子的 “米点皴”,山石晕染灵动;融黄公望、吴镇的 “苍劲质感”,笔墨沉厚有力;

同时受董其昌 “南北宗论” 影响,注重笔墨的 “写意性” 而非 “写实性”,弱化景物的细节刻画,强化意境的营造,契合新安画派 “重笔墨、轻形似” 的艺术主张。

全套十二开以 “四季流转、雅事串联” 为脉络,每开既独立成景,又气韵贯通,在有限尺幅中展现丰富的山水意趣与笔墨变化。

春景:生机暗藏的疏朗:《春耕图》以淡墨勾勒田垄、农舍,疏林抽芽用淡绿轻染,笔触轻快却不失简练,既显春日农耕的生机,又不刻意渲染热闹,仍保 “荒寂” 底色;《武陵溪径》绘桃花夹岸的溪流,笔墨疏简,似 “桃花源” 般的避世秘境,暗合画家对理想家园的向往。

夏景:清润空灵的静谧:《春水船如天上坐》以留白绘江面,船只轻泛,远山用淡墨晕染,线条柔和,似 “水天一色” 的清润感,笔墨借鉴米氏 “云气皴”,显江水的灵动与空阔,传递夏日纳凉的闲适。

秋景:清寂萧疏的沉厚:《秋山行旅图》绘远山如黛,近岸疏林黄叶,旅人策杖独行,山石用干笔皴擦,笔墨苍劲,秋意萧疏却不萧瑟,暗合 “行旅避世” 的心境;《长江胜览图》以阔笔绘江景,远山连绵,笔墨沉厚,既有米氏山水的雄浑,又含新安画派的简练。

冬景:荒寒空灵的纯粹:《学梅花庵主》(梅花庵主即吴镇)仿吴镇笔墨,绘孤梅、寒石,线条瘦劲,墨色浓淡相间,梅枝苍劲,寒石古朴,荒寒之中见坚韧,暗喻画家乱世中的坚守。

除四季山水,册页还融入《待月图》《溪山游乐》等文人场景:

《待月图》绘孤亭立于山巅,月下无人,仅以疏林、远山为衬,笔墨极简,意境空灵,似 “举杯邀明月” 的孤独与洒脱,是查士标 “自适” 心境的直接表达;

《溪山游乐》绘隐士携童漫步溪畔,山路蜿蜒,林泉清幽,线条轻快,人物虽小却神态悠然,传递 “以山水为乐、不问世事” 的名士生活。

每开均以 “疏简” 为核心笔墨特征:线条瘦劲潇洒,少繁复皴擦;墨色以淡墨为主,浓墨点睛;构图多 “留白”,如江面、天空的大片空白,既拓展空间感,又强化 “荒寂” 意境,完美契合倪云林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的主张。

查士标在册页中,将 “师古传承” 与 “个人风格” 融为一体,形成 “笔墨疏简、意境荒寂、气韵苍劲” 的独特面貌,尽显新安画派的艺术特质。

线条:以瘦劲、简练的线条勾勒山石、树木、亭台,如倪云林般 “折带皴” 刻画山石,线条刚劲却不僵硬;树干用 “中锋枯笔”,线条苍劲,显古木的坚韧,避免繁复修饰,尽显 “疏简” 之美;

墨法:善用干笔淡墨,兼施浓墨点染,如《秋山行旅图》的山石干笔皴擦,《待月图》的亭台浓墨点睛,墨色层次分明,既显笔墨的节奏感,又烘托出 “荒寂” 的氛围;

传承与创新:仿宋元名家却不照搬,如仿米氏 “米点皴” 时,弱化密集的墨点,改为疏朗的晕染;学倪云林的 “疏林枯石” 时,增添一丝董其昌的温润,实现 “师古而化”。

画面多 “少人、简景、空境”:疏林、孤亭、静水、远山构成核心元素,极少描绘市井烟火,如《武陵溪径》的无人溪谷、《学梅花庵主》的孤梅寒石,均营造出 “远离尘嚣、空灵孤寂” 的意境;

意境并非 “萧瑟凄凉”,而是 “淡泊宁静”:如《溪山游乐》的隐士独行,虽画面简淡,却透出 “自得其乐” 的闲适;《春耕图》的农作场景,虽有生机却不喧闹,显 “顺应自然” 的平和,这正是查士标 “避世而不悲观” 的心境写照。

每开构图遵循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的原则:主体景物(如孤亭、山石、旅人)集中于画面一侧,另一侧大量留白,如《春水船如天上坐》的江面留白、《待月图》的夜空留白,既拓展空间纵深感,又让笔墨集中处更显突出;

构图虽简却层次分明:近景的疏林、中景的山石、远景的远山,以 “淡墨浓淡” 区分,如《长江胜览图》近岸浓墨绘林,远山淡墨晕染,虚实相生,尽显 “咫尺千里” 的意境。

《四季山水图册》在明末清初画坛具有重要意义,既彰显新安画派的艺术特质,又延续了文人画 “以笔墨寄情” 的精神内核。

作为新安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查士标此册完美诠释了画派 “笔墨疏简、意境荒寂、师法宋元” 的核心特征,线条的简练、墨色的淡雅、意境的空灵,均成为后世新安画派画家借鉴的范本,推动了画派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册页将 “师古” 与 “寄情” 结合,延续了文人画 “以山水明志” 的传统 —— 宋元文人画的 “逸格” 在查士标的笔下,转化为乱世中的 “避世情怀”,让文人画从 “表达闲情逸致” 拓展到 “安放乱世心灵”,深化了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册页的 “荒寂意境” 并非单纯的艺术追求,更是明末清初亡国士子心态的集体写照。查士标以笔墨避世,用山水寄情,让这套册页成为研究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视觉文献,具有超越艺术本身的历史价值。

查士标《四季山水图册》,以宋元笔墨为骨,以避世心境为魂,用疏简的线条勾勒丘壑,用荒寂的意境安放尘心。它没有浓艳的设色,却有笔墨的苍劲;没有繁复的景致,却有意境的深远;没有热闹的场景,却有文人的坚守。

如今翻阅这套册页,我们既能感受到宋元文脉的绵延不绝,也能触摸到查士标乱世中的淡泊与坚韧。这,正是作品穿越数百年依然动人的根本所在 —— 它不仅是一套山水佳作,更是一段乱世文人的精神独白,承载着中国文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永恒追求。

《空山结屋图》清 查士标、纵98.7cm,横53.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空山结屋图》轴是查士标的作品,创作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这幅画以纸本淡设色绘制,纵98.7cm,横53.3cm。画中自题七言诗:“幽人結屋空山裏,終日開窗面流水。何嘗有約過溪來,溪上泉聲落如雨。癸亥四月邗上畫寄玉峰道長先生正。弟查士標。”钤有“士標”、“二瞻”二印。收藏印有“某景書屋”、“吳湖颿潘靜淑珍藏印”、“孫邦瑞珍藏印”、“梅景書屋秘笈”、“銘心絕品”、“丙戌小千”。吴湖帆、葛有憙等人在裱边有题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查士标《空山结屋图》轴(纸本淡设色,纵 98.7cm,横 53.3cm),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画家寓居邗上(今扬州)时所作的文人山水精品。画作以 “空山结屋、临流开窗” 为核心场景,自题七言诗点明 “幽人避世、与泉声为伴” 的主旨,笔墨延续倪云林的疏简苍劲,兼融新安画派的空灵意境,淡设色清雅温润,既展现 “师古而化” 的艺术功力,又传递出明亡后文人 “避世自适、寄情山水” 的精神追求,是查士标中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空山结屋图》的诞生,与查士标的人生际遇、时代心境深度绑定,诗、画、印的结合,完整呈现 “以山水为栖、以笔墨为寄” 的文人情怀。

画作题跋 “癸亥四月邗上画寄玉峰道长先生正”,明确创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查士标此时寓居扬州,以书画会友、寄赠同道为日常。“玉峰道长” 应为其友人,这幅画是兼具 “艺术交流” 与 “心境共鸣” 的寄赠之作,既显二人情谊,又借山水传递共同的避世追求;

此时查士标已过花甲之年,历经明亡乱世的漂泊,避世心境愈发坚定,画作成为他安放心灵、抒发幽情的重要载体,“空山结屋” 正是其理想生活的视觉投射。

自题诗 “幽人结屋空山里,终日开窗面流水。何尝有约过溪来,溪上泉声落如雨”,直接点题:“幽人” 是画家自喻,“空山结屋” 是避世之举,“面流水”“听泉声” 是闲雅之乐,“无客过溪” 则凸显远离尘嚣的孤寂与淡泊;

画面完全围绕诗意展开:空山、孤屋、流水、疏林,无多余人物景致,精准还原 “幽人独居、与自然为伴” 的场景,诗的文字意境与画的视觉意境相互强化,让 “避世自适” 的主旨更显鲜明。

画作钤有 “士標”“二瞻” 两方作者印,以及 “吴湖颿潘靜淑珍藏印”“梅景書屋秘笈” 等多方收藏印,可见自清代以来便为藏家珍视,吴湖帆等名家的裱边题记,更印证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

收藏印记的流传,既体现作品的艺术魅力,也让这幅 “寄赠之作” 成为跨越时空的文人精神共鸣载体,被后世视为查士标山水创作的经典范本。

画作以 “近景结屋、中景流水、远景空山” 的三层布局,构建出 “虚实相生、空灵静谧” 的山水图景,每一处景致都紧扣 “幽人避世” 的主旨。

近景是画面核心,聚焦 “幽人之居”,尽显文人理想的生活场景:

一间简屋依山而建,临溪开窗,屋顶以简笔勾勒,门窗仅用线条示意,无繁复纹饰,尽显 “茅舍疏简” 的雅致;屋前无路径、无访客,仅点缀几株疏树,树干以枯笔中锋勾勒,枝条瘦劲萧散,叶片用淡墨点染,疏朗却不失生机,暗合 “幽人无扰” 的孤寂;

屋旁溪岸以平缓线条勾勒,石块用折带皴轻擦,墨色淡润,与流水衔接自然,既显 “开窗面流水” 的诗意,又让 “结屋” 场景更具生活质感,避免空泛。

中景的流水是画面的 “灵动纽带”,既连接近景屋舍与远景空山,又呼应 “泉声落如雨” 的诗意:

流水以大量留白表现,仅用极细线条勾勒波纹,似 “清泉石上流” 的灵动,又以淡墨轻染水面阴影,显水的通透感;“留白” 既代表流水,又拓展空间,让画面更显空灵,与 “空山” 的意境相契合;

溪岸两侧的坡石以干笔淡墨皴擦,点缀几丛细草,用淡绿轻染,为冷寂的山水注入一丝生机,与 “泉声” 的动态相呼应,让画面 “静中有动”。

远景的空山是画面的 “精神底色”,营造出 “远离尘嚣” 的苍茫感:

远山以淡墨 + 淡赭晕染,轮廓由近及远逐渐模糊,形成 “近山清晰、远山朦胧” 的层次感,似 “延伸至天际的空阔”;山体采用披麻皴与淡墨渲染结合,笔墨简洁,不刻画繁复山石纹理,仅显轮廓与气韵,凸显 “空山” 的荒寂与雄浑;

山顶云雾以淡墨轻扫,似缭绕的仙气,既让 “空山” 更显空灵,又让 “人工结屋” 与 “自然空山” 的过渡更显自然,实现 “屋在山中,山在画外” 的深远意境。

查士标在《空山结屋图》中,深耕倪云林画法,融入个人心境与新安画派特质,形成 “笔墨疏简、意境荒寂、设色淡雅” 的独特风格,尽显文人画的 “逸格” 之美。

线条:以倪云林瘦劲简练的线条为核心,勾勒屋舍、树木、山石,如树干的中锋枯笔、山石的折带皴线条,刚劲却不僵硬,尽显 “逸笔草草” 的文人意趣;线条少而精,无多余修饰,每一笔都服务于意境营造,契合 “疏简” 的核心追求;

墨法:善用干笔淡墨,兼施浓墨点染,如屋舍的屋顶、树干的暗部以浓墨点睛,远山、流水以淡墨晕染,墨色层次分明,既显笔墨的节奏感,又烘托 “荒寂” 氛围;干笔皴擦的运用,让山石、树干更显苍劲质感,避免墨色过重的压抑感。

画作采用 “淡设色”,以墨色为主,仅在细草、坡石边缘用淡绿、淡赭轻染,色彩淡雅含蓄,不喧宾夺主;

淡绿点染的细草,为冷寂的山水增添一丝生机;淡赭晕染的远山,让山石更显温润,避免纯墨色的单调,整体设色贴合 “幽人避世” 的清雅心境,彰显文人画 “重墨轻色” 的传统。

构图遵循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近景屋舍、疏树为 “密”,中景流水、远景空山为 “疏”;屋舍、山石为 “实”,流水、云雾为 “虚”,虚实对比间,既突出核心场景,又拓展空间纵深感;

纵向布局中,近、中、远三层景致层次清晰,从 “结屋临流” 到 “空山远景”,视线逐步延伸,让 “小尺幅” 生出 “大山水” 的意境,完美诠释 “咫尺千里” 的文人画构图智慧。

《空山结屋图》在清代画坛具有重要意义,既彰显查士标 “师古而化” 的艺术功力,又成为新安画派与文人画精神的重要载体。

作为新安画派的核心代表之一,查士标此作完美诠释了画派 “笔墨疏简、意境荒寂、师法宋元” 的核心特质:线条的瘦劲、墨色的淡雅、意境的空灵,均是新安画派风格的集中体现,为研究画派的艺术主张提供了鲜活范本;

画作弱化景物的写实细节,强化笔墨的写意性与意境的营造,契合新安画派 “重笔墨、轻形似” 的追求,推动了画派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画作深度借鉴倪云林的 “逸笔草草”:折带皴的山石、瘦劲的树干、疏简的构图,均可见倪云林的影响;但查士标并非单纯仿古,而是融入自身的 “幽情”—— 淡设色的温润、流水的灵动,让画面少了倪云林的 “冷寂”,多了一丝 “闲雅”,实现 “师古而不泥古” 的创新;

这种传承与创新,让倪云林的 “逸格” 画法在清代得以延续,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文人画 “师古出新” 的典范。

画作的 “空山结屋”“无客过溪”,并非单纯的山水景致,而是明末清初亡国士子 “避世自守” 心态的集体写照。查士标以笔墨构建的 “精神栖居地”,让乱世中的文人找到心灵寄托,这幅画也因此超越艺术本身,成为研究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视觉文献。

查士标《空山结屋图》,以疏简的笔墨勾勒丘壑,以淡雅的设色点染意境,以直白的题诗抒发幽情。它没有浓艳的色彩,却有笔墨的苍劲;没有繁复的景致,却有心境的深远;没有热闹的场景,却有文人的坚守。

如今凝视这幅画作,我们仿佛能看见那位 “开窗面流水、静听泉声落” 的幽人,感受到他远离尘嚣的淡泊与孤寂。这,正是作品穿越数百年依然动人的根本所在 —— 它不仅是一件山水佳作,更是一段乱世文人的精神独白,承载着中国文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永恒追求,以及对 “天人合一” 理想生活的无限向往。

《鹤林烟雨图》清 查士标 纸本水墨 159.5x53.3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鹤林春雨,用米芾云山法,王翚补远山。恽寿平写此画来由,受画者笪重光题记,诚清初艺林佳话。此幅用米家山水法描绘了鹤林寺(位于今江苏镇江)一带的景象。此作由查氏与王翚合作完成。画僧几谷(字智勤,号几谷,世称几谷和尚,活动于道光、咸丰年间,江苏丹徒 ——今镇江 人,擅长画山水、花卉、工于书法,以行书、草书为擅长)认为这幅画“深得米家衣钵,阴晴变幻,烟雨空蒙”。

这可不单单是一幅画,简直就是个神奇的时光机,咻地一下,把咱拉回 300 多年前的江南水乡。瞧这画里,远处山峦跟个娇羞的小姑娘似的,在烟雨里遮遮掩掩。查老爷子那淡墨一渲染,山峦就像披上了仙气飘飘的薄纱,神秘得很,让人心里直痒痒,就想冲进去看个究竟。山上树木也来凑热闹,跟烟雨玩起了捉迷藏,一会儿露个头,一会儿又藏起来。近处的湖水,安静得像面大镜子,倒映着周围景色,仿佛在开一场 “镜像派对”。湖边树林里,树木姿态各异,有的笔直得像军训标兵,有的歪歪扭扭,像刚从酒吧出来的醉汉,搞笑又可爱。几间茅屋错落分布,像大自然随手摆的积木小房子,每个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创作这幅画的时候,简直就是清初艺坛的 “全明星聚会”。查士标先用米芾的云山法开场,笔墨潇洒得像在纸上跳舞。接着王翚接力,补上远处山峦,让画面层次更丰富。恽寿平也跑来写下画的由来,受画者笪重光也不甘示弱,留下题记。这几位大佬梦幻联动,让这幅画直接成了当时艺坛的 “顶流”。

查士标一直追求 “丘壑笔墨皆非人间蹊径”,他就像艺术界的独行大侠,不走寻常路。在这幅画里,他偏爱淡墨,给画面蒙上梦幻滤镜。偶尔用浓墨点染,树木山峦立马变得有模有样,就像黑夜中突然亮起的霓虹灯,格外醒目。构图上,采用传统三段式布局,远、中、近景分工明确。远处山峦定基调,中间湖水树林当主角,近处茅屋人物来点睛。这布局就像精心策划的舞台表演,每个场景都恰到好处,观众想不被吸引都难。

款识:鹤林名胜自年年,一岭春波画老颠。颠老重来应大笑,何人窃我小乘禅。梅壑道人查士标为江上先生图并系以诗。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查士标《鹤林烟雨图》(纸本水墨,159.5×53.3cm),是清初艺坛 “名家联动” 的经典之作。画作以江苏镇江鹤林寺为题材,查士标主笔并运用米芾云山法,王翚补绘远山,恽寿平题跋画由,受画者笪重光留题,四位名家合力造就艺林佳话。画面以淡墨渲染烟雨空蒙之景,山峦遮遮掩掩,湖水静谧如镜,茅屋错落其间,尽显 “阴晴变幻、仙气飘飘” 的江南春韵,既传承米家山水的笔墨精髓,又彰显清初文人画的雅集风范。

《鹤林烟雨图》的诞生,不仅是查士标个人艺术的展现,更是清初名家交流共鸣的见证,背后藏着深厚的艺坛渊源与情谊。

款识 “一岭春波画老颠” 中的 “老颠”,即指北宋画家米芾(米颠)。查士标此作直接取法米芾云山法,以淡墨晕染、湿笔点皴表现烟雨朦胧之景,契合 “鹤林春雨” 的题材特质。画僧几谷评价其 “深得米家衣钵,阴晴变幻,烟雨空蒙”,印证了查士标对米氏笔墨的深刻领悟与精准传承。

这幅画堪称清初艺坛的 “全明星合作”,每一位参与者都为作品增色:

查士标:主笔绘制核心景致,以米氏云山法奠定烟雨基调,题诗并落款 “梅壑道人查士标为江上先生图并系以诗”;

王翚:补绘远山,以其精湛的山水功底丰富画面层次,让近景的烟雨与远景的山峦衔接自然;

恽寿平:题写画作由来,以书法笔墨为作品增添文气;

笪重光:作为受画者留下题记,让作品成为 “创作 - 受赠 - 题跋” 的完整文人雅事载体,尽显当时艺坛交流的活跃氛围。

款识诗句 “鹤林名胜自年年,一岭春波画老颠”,既点出鹤林寺的悠久与灵秀,又暗合米芾画风的癫狂洒脱。查士标以烟雨为媒,描绘鹤林寺一带的春日景致,并非单纯复刻实景,而是借朦胧意境传递江南山水的雅韵,以及文人对自然名胜的热爱与向往。

画作采用 “远 - 中 - 近” 三段式构图,查士标与王翚的笔墨无缝衔接,以水墨浓淡构建出层次丰富、意境悠远的江南烟雨图。

远景的山峦由王翚执笔,以淡墨层层晕染,轮廓模糊,似被烟雨笼罩,贴合 “阴晴变幻” 的特质。山峦高低错落,无繁复皴擦,仅以淡墨勾勒大致形态,既显雄浑之势,又不失空灵之美,为画面奠定 “烟雨空蒙” 的整体基调,与查士标的近景笔墨自然融合,拓展了空间纵深感。

中景是画面的核心,查士标以米氏云山法精心刻画:

湖水以大量留白表现,静谧如镜,似倒映周围景致,尽显 “一岭春波” 的清润;

湖边树林以湿笔点染,墨色浓淡相间,树木姿态各异,有的挺拔、有的欹斜,似在烟雨中风动,与朦胧山峦呼应,营造出 “烟雨玩捉迷藏” 的灵动意境;

烟雨以淡墨轻扫,弥漫于湖林山峦之间,让景物若隐若现,强化了 “空蒙” 的质感,仿佛整个场景都笼罩在仙气飘飘的薄纱之中。

近景以几间茅屋错落分布,屋顶以简笔勾勒,门窗仅作示意,无繁复纹饰,似 “大自然随手摆的积木小房子”,质朴雅致。茅屋周围点缀几株细树,以浓墨点染枝干,与淡墨的烟雨形成对比,既凸显了近景的层次感,又为空蒙的画面增添了人间烟火气,暗合文人对 “隐于山水” 的向往。

《鹤林烟雨图》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在笔墨传承、构图布局与意境营造上,尽显查士标的艺术追求与清初文人画的特质。

查士标主笔部分,完全遵循米芾云山法:以淡墨为主调,湿笔点皴山峦树木,墨色晕染自然,无生硬线条;偶尔用浓墨点染树木枝干与茅屋轮廓,如 “黑夜中突然亮起的霓虹灯”,形成浓淡对比,让画面更显精神;

线条洒脱流畅,似 “在纸上跳舞”,不刻意追求形似,而重气韵生动,贴合米芾 “颠逸” 的画风,也彰显查士标 “丘壑笔墨皆非人间蹊径” 的艺术主张。

采用传统三段式构图,远景山峦定调,中景湖林为核心,近景茅屋点睛,分工明确,衔接自然;

构图疏密得当,中景湖林为 “密”,远景山峦与湖面留白为 “疏”,虚实相生间既突出核心景致,又拓展了画面的空灵意境,让观者视线从近景茅屋自然延伸至远景烟雨山峦,如临其境。

画面核心意境是 “烟雨空蒙”,淡墨的晕染让山峦、树林、湖水都笼罩在朦胧之中,似真似幻,营造出神秘而雅致的氛围,让人 “心里直痒痒,就想冲进去看个究竟”;

意境并非萧瑟,而是充满春日生机 —— 朦胧的烟雨、灵动的湖波、错落的茅屋,共同构成一幅鲜活的江南春景图,既显自然之美,又含文人雅趣,完美诠释了鹤林寺的名胜韵味。

《鹤林烟雨图》在清代画坛具有重要意义,既是米家山水法的有效传承,也是清初名家合作的经典案例,彰显了文人画的雅集精神。

查士标此作精准把握米芾云山法的核心 —— 淡墨晕染、湿笔点皴、意境空蒙,为后世传承米氏画风提供了优秀范本,证明米氏山水在清初仍具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推动了宋元文脉的延续。

画作由查士标、王翚、恽寿平、笪重光四方联动完成,涵盖创作、补绘、题跋、收藏等多个环节,是清初文人雅集文化的直接体现;这种跨画家、跨环节的合作,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研究清初艺坛的交流生态提供了珍贵实物。

画作以山水为题材,以笔墨为载体,以题跋为补充,完美契合文人画 “诗书画印” 一体化的艺术理想;烟雨朦胧的意境、潇洒灵动的笔墨、名家联动的佳话,共同构成了文人画的雅韵核心,影响了后世文人山水的创作取向。

查士标《鹤林烟雨图》,以米氏笔墨绘就江南春韵,以名家联动成就艺林佳话。它没有浓艳的设色,却有水墨的灵动;没有繁复的景致,却有意境的深远;没有孤高的创作,却有雅集的温情。

如今凝视这幅画作,我们仿佛穿越到 300 多年前的江南,置身于鹤林寺的烟雨之中,感受着清初名家的才情与情谊。这,正是作品穿越数百年依然动人的根本所在 —— 它不仅是一件山水佳作,更是一段鲜活的艺坛记忆,承载着中国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笔墨的坚守,以及对雅集交流的永恒向往。

《青山卜居图》清 査士标 纸本水墨 91.5x55.4厘米,天津博物馆

此画仿倪瓒画风,笔墨疏简,气韵孤寂。远处绘山峦重叠,零散树木点缀其中,近处岸边树木高耸,树叶凋零。此图远山近树近似白描绘法,后加些皴染虚擦,呈现出一种寂静萧条之意境。

款识:坦腹江亭枕束书,澄清洲渚见空虚,疏篁古木悠悠思,何处青山好卜居,仿倪云林画法,查士标。

天津博物馆藏清代查士标《青山卜居图》(纸本水墨,91.5×55.4 厘米),是一幅深承倪瓒(倪云林)画风的文人山水精品。画作以 “青山卜居” 为核心主题,仿倪瓒笔墨疏简之韵,绘远山重叠、近树高耸、洲渚澄清的寂静景致,通过白描打底、皴染虚擦的技法,营造出萧条空灵的意境。自题诗 “何处青山好卜居” 直抒避世情怀,既彰显 “师古而化” 的艺术功力,又传递出明亡后文人渴望寻得心灵栖居地的精神追求,是查士标诠释倪瓒画风与个人心境的典型之作。

《青山卜居图》的创作,紧扣查士标 “师法倪瓒” 的艺术追求与 “避世自适” 的人生心境,诗画合一,主旨鲜明。

款识明确标注 “仿倪云林画法”,直指画作的艺术传承核心。查士标毕生推崇倪瓒,深得其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的精髓,此作正是对倪瓒山水范式的直接呼应 —— 疏简的线条、空灵的构图、水墨的纯粹,均贴合倪瓒 “逸格” 文人画的特质,体现查士标对宋元文脉的坚守。

自题诗 “坦腹江亭枕束书,澄清洲渚见空虚,疏篁古木悠悠思,何处青山好卜居”,道尽核心情怀:

“坦腹江亭”“枕束书” 刻画文人闲适自守的姿态,“澄清洲渚”“疏篁古木” 铺垫空灵环境;

末句 “何处青山好卜居” 以设问收尾,直抒乱世中对 “远离尘嚣、寻山而居” 的渴望,“卜居” 既是物理空间的选择,更是精神家园的追寻,与查士标明亡后避世自适的人生选择高度契合。

画作采用纸本水墨材质,无一丝设色,仅以墨色浓淡、线条粗细构建画面,契合倪瓒 “淡墨轻岚” 的风格,也凸显文人画 “重笔墨、轻色彩” 的本色。这种纯粹性让意境更显空灵,避免了色彩对 “萧条寂静” 氛围的干扰,精准服务于 “避世” 的核心主旨。

画作以 “近树 - 中洲 - 远山” 的三层横向布局,层层递进拓展空间,每一处景致都围绕 “寂静” 与 “卜居” 展开,尽显倪瓒画风的空灵韵味。

近景是画面的视觉重心,以几株高耸树木奠定萧索基调:

树木枝干以中锋枯笔勾勒,线条瘦劲挺拔,无繁复枝丫,叶片凋零仅以淡墨点染或留白示意,贴合 “萧条” 意境;树干纹理用干笔轻擦,显苍劲质感,如倪瓒笔下的 “疏林枯石”,简而有味;

树下无多余点缀,仅以矮石铺垫,与高耸树木形成高低对比,既显空间层次,又强化 “孤高” 之感,暗合 “卜居” 所需的清幽环境。

中景以 “澄清洲渚” 为核心,是连接近树与远山的视觉纽带:

洲渚以淡墨轻染,轮廓模糊,与留白的 “江水” 融为一体,凸显 “空虚” 之感,呼应题诗中的 “澄清洲渚见空虚”;

水面完全以留白处理,仅在洲渚边缘用极细线条勾勒水纹,似 “静水流深” 的静谧,既拓展了画面的横向空间,又以 “虚” 的意境反衬近树、远山的 “实”,让画面更显空灵。

远景的山峦为画面奠定雄浑而空寂的底色:

远山以淡墨层层晕染,轮廓由近及远逐渐淡化,无繁复皴擦,仅显大致形态,似 “烟岚笼罩” 的朦胧感,贴合 “何处青山” 的迷茫与向往;

山峦高低错落,虽重叠却不拥挤,留白穿插其间,显 “空旷无垠” 之态,让 “卜居” 的想象空间延伸至远方,强化 “寻山而居” 的主题。

查士标此作既精准复刻倪瓒画风的核心特质,又融入自身心境,形成 “疏简、孤寂、空灵” 的独特艺术面貌。

线条:延续倪瓒瘦劲简练的线条风格,勾勒树木、山石时 “笔简意足”,无多余修饰,如树干的直线、山石的折线,刚劲却不僵硬,尽显 “逸笔” 之趣;

墨法:善用干笔淡墨,兼施浓墨点睛,如树干的暗部、山石的轮廓以浓墨稍作强调,其余景致均以淡墨晕染或留白,墨色层次分明,既显笔墨的节奏感,又烘托 “孤寂” 氛围;

皴染:采用 “白描打底 + 皴染虚擦” 的技法,山石、树干仅作轻淡皴擦,不刻画细节纹理,符合倪瓒 “少皴多染” 的特点,让画面更显简洁空灵。

画面无人物、无屋舍、无烟火,仅存疏树、洲渚、远山,构成 “无人之境”,凸显 “寂静萧条” 的核心意境;

意境并非 “萧瑟悲凉”,而是 “淡泊宁静”:澄清的洲渚、高耸的疏树、朦胧的远山,共同营造出 “远离尘嚣” 的清幽感,恰是查士标心中 “卜居” 的理想图景,传递出 “与世无争” 的避世情怀。

构图遵循倪瓒经典的 “一河两岸” 范式,近树、中洲、远山横向排列,视线平缓延伸,显开阔感;

虚实对比鲜明:近树为 “实”,中洲、远山为 “虚”;墨色浓处为 “实”,留白处为 “虚”,虚实相生间既突出主体,又拓展空间,让 “小尺幅” 生出 “大山水” 的意境,完美诠释 “咫尺千里” 的文人画智慧。

《青山卜居图》在清代画坛具有重要意义,既是查士标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新安画派与文人画精神的重要载体。

画作完整继承倪瓒 “笔墨疏简、意境空灵、构图简洁” 的核心特质,线条、墨法、构图均可见对倪瓒的深度模仿,是清代 “师法倪瓒” 的典范之作;

查士标并非机械仿古,而是将自身避世心境融入其中,让倪瓒的 “冷寂” 转化为 “清幽向往”,赋予古画风新的情感内涵,实现 “师古而不泥古” 的活化传承。

作为新安画派核心代表,查士标此作完美诠释了画派 “重笔墨、轻形似”“重意境、轻繁复” 的主张,疏简的笔墨、空灵的意境,均是新安画派风格的集中体现,为研究画派艺术特质提供了鲜活范本。

画作的 “空寂意境” 与 “卜居之思”,是明末清初亡国士子集体心态的写照。查士标以水墨山水为载体,抒发对乱世的逃离渴望与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让作品成为研究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视觉文献,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创作范畴。

查士标《青山卜居图》,以倪瓒笔墨为骨,以避世之思为魂,用疏简的线条勾勒丘壑,用纯粹的水墨渲染意境,用直白的题诗抒发情怀。它没有浓艳的色彩,却有笔墨的苍劲;没有繁复的景致,却有心境的深远;没有热闹的场景,却有文人的坚守。

如今凝视这幅画作,我们仿佛能触摸到查士标乱世中的迷茫与向往,感受到中国文人 “寄情山水、避世自适” 的永恒追求。这,正是作品穿越数百年依然动人的根本所在 —— 它不仅是一件山水佳作,更是一段文人的精神独白,承载着对 “天人合一” 理想生活的无限憧憬。

《樝梅壑山水十帧》清 查士标 20 cm×14 cm

查士标用笔以方折线条为主,笔墨疏简的风格中有吴镇的温润、苍茫,又有倪瓒的高逸、舒秀,别具自家风貌。

这几开山水,群峰起伏,林木葱蘢,山径盘区,溪水横流;高士行吟于林壑之间,屋宇坐落于幽深之地,画面极赋诗情画意,虽用笔不多,却风神飘散,气韵荒寒,为不可多得的佳品!

1 九龙山人画意。士标拟于邗上。

2 仿高尚书(高克恭)云峦清晓图意。士标。时庚戌七月。

3 有客来林下,相携水石间。本无逃俗意,一寄片时闲。士标。

4 梅道人(吴镇)春林雨霁图。士标拟之。

5 鸿雁来时水拍天。写宋人蔡天启诗意。庚戌中秋,士标。

6 白石翁(沈周)有姑苏十景图,笔趣横逸。偶追仿其一,恨不能窥其涯畔也。标识。

7 倪高士画。士标拟。

8 扁舟晚溪口,欲去重回首。不忍别青山,况此山中友。士标。

9 生平野性爱林泉,别却林泉已十年。

10 郭河阳雪图,从邗上友人借观,漫拟其意。庚戌四月六日,士标。

道光丁亥(1827年)醉司命日,偕梅梁给谏、玉水中书踏雪访野云山人涵秋阁。观此册清逸雄厚,得未曾有。末幅仿郭河阳意,适与景会,雪中看画,画中看雪,是一是二,孰真孰幻,了不可究。识此以俟能辨之者。定庐居士钱仪吉。画于康熙庚戌,至今百五十七年矣。今日宾主四人二百有五岁,齿更过之,又记。

十九日为东坡先生生辰,吴兰雪舍人招集其斋,拜公遗像。是日,适得微雪,因论及公作雪堂未见于诗文,欲为补图,约同人题咏。今日雪深五六寸,势尚未止,适戴云帆孝廉来寓,遂与共访野云山人,山人出查梅壑画册,见末幅雪图尤妙。野云之画与此同妙,能为我作雪堂图否?余至时钱星壶诸君初去,因题其后,时酉正刻。

清代查士标《樝梅壑山水十帧》(20cm×14cm),是一套师法诸家、自抒胸臆的小品山水册页精品。十开作品分别仿九龙山人、高克恭、吴镇、倪瓒等历代名家,兼融吴镇的温润苍茫与倪瓒的高逸舒秀,以方折线条为核心笔墨语言,绘群峰、林木、溪泉、高士、屋宇,虽尺幅小巧却风神飘散,气韵荒寒中藏诗情画意,既彰显 “师古而化” 的艺术功力,又尽显查士标避世自适的文人情怀,是清初小品山水的典范之作。

这套册页的创作,紧扣查士标 “博采众长” 的艺术追求与 “寄情林泉” 的人生心境,十开作品既各有渊源,又气韵贯通。

册页多标注 “康熙庚戌”(1670 年)创作,此时查士标寓居邗上(今扬州),正值艺术创作的成熟期。他或仿历代名家(如高克恭、吴镇、倪瓒、郭熙),或写宋人诗意,或自题诗句,集中展现对宋元及明代诸家山水的深入研习,是 “师法古人” 的系统性实践。

查士标以方折线条为基础,巧妙融合多位名家风格:

取吴镇(梅道人)的 “温润苍茫”,让笔墨多了几分沉厚;

学倪瓒(倪高士)的 “高逸舒秀”,让意境更显空灵;

仿高克恭(高尚书)、郭熙(郭河阳)的山水格局,让小品也藏 “清逸雄厚” 之气;

最终形成 “笔墨疏简却风神饱满” 的独特面貌,避免了单纯仿古的僵化。

册页历经百五十七年流传,道光年间钱仪吉、吴兰雪等藏家题跋,记载 “雪中看画,画中看雪” 的赏鉴雅事,既印证作品 “清逸雄厚” 的艺术价值,又让这套小品册页成为跨越时空的文人交流载体,增添了文化厚度。

十开册页或仿名家、或释诗意、或抒己怀,每开既独立成景,又以 “林泉之志” 贯通,择其重点解析如下:

仿吴镇(梅道人)《春林雨霁图》(第 4 开): 取吴镇温润苍茫之韵,绘雨后春林,林木以湿笔点染,墨色浓淡相间,显苍润生机;山石用披麻皴轻擦,线条方折中带柔和,贴合 “雨霁” 后的湿润质感,既复刻吴镇笔墨的沉厚,又融入自身疏简特质。

仿倪瓒(倪高士)画法(第 7 开): 延续倪瓒 “逸笔草草” 的风格,绘疏林枯石、静水远山,线条瘦劲方折,墨色淡润,大量留白营造 “高逸舒秀” 的意境;无多余点缀,仅以简笔勾勒核心景致,尽显倪瓒式的空灵荒寒,却暗含查士标笔墨的刚劲。

仿郭熙(郭河阳)雪图(第 10 开): 从友人处借观郭熙雪图后漫拟,以淡墨晕染雪景,山石轮廓用方折线条勾勒,留白代雪,树木枝干以枯笔点染,显雪后苍茫;钱仪吉题跋 “雪中看画,画中看雪”,恰如其分点出画面 “虚实相生” 的雪境之妙。

写宋人蔡天启 “鸿雁来时水拍天” 诗意(第 5 开): 绘江天辽阔之景,鸿雁南飞,江水拍岸,远山以淡墨晕染,江面大量留白,显 “水天一线” 的空阔;线条简练,墨色清雅,既贴合诗句的雄浑意境,又传递出 “寄情江湖” 的避世感。

自题诗 “有客来林下,相携水石间”(第 3 开): 绘两位高士在林泉间相伴闲游,山径盘曲,溪水横流,林木葱茏;人物以简笔勾勒,姿态悠然,笔墨疏简却神态毕现,完美诠释 “一寄片时闲” 的闲适,是查士标文人生活理想的视觉投射。

自题 “生平野性爱林泉,别却林泉已十年”(第 9 开): 绘幽深林泉间的屋宇,山径蜿蜒通入,林木环绕,意境静谧;笔墨沉厚,线条方折中带温润,既显 “别却林泉” 的怅惘,又藏 “重归自然” 的向往,直抒胸臆。

第 1 开仿九龙山人,第 2 开仿高克恭《云峦清晓图》,第 6 开追仿沈周《姑苏十景图》,均精准把握各家核心特质 —— 高克恭的云峦空灵、沈周的笔趣横逸,在小尺幅中尽显大家风范;

每开仿作并非机械照搬,而是以 “方折线条” 为统一笔墨语言,融入自身疏简风格,实现 “仿其形、得其神、融己意” 的艺术效果。

这套册页虽单开仅 20cm×14cm,却以 “笔墨精炼、构图精巧、意境深远” 取胜,尽显查士标的艺术巧思。

线条:以方折线条为核心,勾勒山石、树木、屋宇,刚劲利落却不生硬,如仿倪瓒开的枯石线条、仿郭熙雪图的山石轮廓,均见方折质感,形成鲜明个人标识;

墨法:善用干笔淡墨,兼施浓墨点染,如吴镇春林的湿笔点叶、倪瓒疏林的干笔皴擦,墨色层次分明,既显 “疏简” 之美,又藏 “温润苍茫” 之气,贴合不同名家的笔墨韵味;

融合性:将吴镇、倪瓒等诸家笔墨自然融入方折线条中,不违和、不割裂,如同一炉共冶,最终形成 “清逸雄厚” 的独特面貌。

每开构图遵循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核心景致(如高士、屋宇、主山)集中,其余部分大量留白,如 “鸿雁来时水拍天” 的江面留白、郭河阳雪图的雪地留白,既突出主体,又拓展空间感,实现 “小尺幅见大山水”;

构图灵活多变,或绘全景山水(如仿高克恭云峦),或取局部景致(如林下高士),或侧重意境营造(如雪中寒林),十开各具姿态却气韵贯通,避免重复单调。

整体意境以 “荒寒空灵” 为基调,少有人烟,多为自然景致与隐士闲游,如疏林、远山、溪泉、孤亭,传递远离尘嚣的避世感;

意境中藏诗情,或化用古人诗句,或自题闲情,如 “相携水石间” 的闲适、“不忍别青山” 的眷恋,让山水不再是单纯的景致,而是承载文人情怀的精神家园,做到 “画中有诗”。

《樝梅壑山水十帧》在清代画坛具有重要意义,既彰显查士标 “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的艺术路径,又为小品山水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册页系统仿学历代名家,从宋元的高克恭、吴镇、倪瓒、郭熙,到明代的沈周,涵盖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展现查士标深厚的学养;

他并非机械仿古,而是以自身笔墨语言(方折线条、疏简墨法)为核心,对诸家风格进行消化吸收,实现 “师古而不泥古”,为后世 “师法古人” 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以 20cm×14cm 的小尺幅,营造出 “咫尺千里” 的深远意境,突破了小尺幅的空间局限;

笔墨精炼却风神饱满,避免了小品画易显 “单薄” 的短板,做到 “以少胜多”,彰显清初小品山水 “清逸、精致、富诗情” 的审美取向,成为后世小品山水的典范之作。

十开作品贯穿 “野性爱林泉” 的核心情怀,是查士标明亡后避世自适心境的集中表达;

钱仪吉等藏家的题跋,将 “雪中看画” 的赏鉴场景与画面意境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文人画 “创作 - 赏鉴 - 交流” 的雅集属性,成为研究清初文人精神世界与艺坛生态的重要载体。

查士标《樝梅壑山水十帧》,以十开小品串联历代名家笔墨,以方折线条勾勒丘壑清逸,以荒寒意境安放文人闲情。它没有宏大的尺幅,却有丰富的艺术内涵;没有浓艳的设色,却有醇厚的笔墨韵味;没有热闹的场景,却有深沉的林泉之志。

如今翻阅这套册页,我们既能窥见宋元明清诸家山水的文脉延续,也能触摸到查士标避世自适的心境,更能体会到中国文人 “以笔墨为友、以山水为家” 的永恒追求。这,正是作品穿越数百年依然动人的根本所在 —— 它不仅是一套山水小品,更是一段文人的艺术修行记录,承载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对自由的向往。

THE END
0.初中美术的教学计划(精选21篇)本学期拟定二十课时的课程,分为七个单元教学:第一单元 是这个古代雕塑和外国雕塑的对比,两个主题内容,属于欣赏课,;第二单是美术与环境;第三单元设计与生活;第四单元红色记忆;第五单元传统的魅力;第六单元主题策划;第七单元现代雕塑的欣赏。重点内容涉及到绘画创作和设计的内容,绘画包括中国画、版画、素描、淡彩画jvzq<84yyy4vpsx0eqs0lrfqzwkkkqzc1463597185;34<90jvsm
1.古代建筑论文范文10篇(全文)《山西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文集》中对研究山西建筑的理论作了概述;《山西南部全国重点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研究》对山西南部古建筑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提出了文物古建的保护规划;《中国古建筑名词图解辞典》主要对古建筑特别是山西古建筑的结构、法式、装饰部件等以图片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山西古建筑通览》以图片jvzq<84yyy4xgwrk0eun1pzfckpjcwjwn{oyns1
2.需求与商业模式分析3设计本文探讨了设计师的角色,如何通过客户洞察、商业模式设计方法、构思流程、视觉化思考和模型构建,来创新商业模式。重点介绍了头脑风暴、移情图、故事讲述和场景构建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组建多元化团队以推动创新。 Book3-设计 1.设计师 作为设计师 必须执着地探究各种可能性,知道创造出崭新的设计,发现从未被人开jvzquC41dnuh0lxfp0tfv8vsa6:32;6821gsvrhng1jfvjnnu1735:<672:
3.插画呈现四格夏日海滩休闲场景的可爱画面插画夏天ai绘画这是一副由ai生产的插画呈现四格夏日海滩休闲场景的可爱画面插画夏天图片,图片描述了插画、夏日、海滩,图片可商用。作品插画呈现四格夏日海滩休闲场景的可爱画面插画夏天格式为png,编号:1405976,尺寸:5312*5312像素,欢迎会员下载。jvzquC41yy}/7:rk|0ipo8xweco03=57;9
4.动画教学范文动画场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装饰性与注重气氛表现两方面。场景的基本造型主要体现在透视的真实合理上,而装饰性与气氛表现则需要适当的主观处理,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仅仅抱着以往的思维习惯于写实再现。在动画场景创作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拍摄图片在电脑绘制合成、调节色调气氛等得到动漫趣味更强的画面,因而我们不妨加以借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58;64ivvq
5.《秋天来了》教案2021年教师资格面试幼儿学段绘画1.物质准备:画笔、画纸若干;擦手毛巾若干;秋天各种场景的图片素材等。 2.经验准备:幼儿会唱歌曲《秋天多么美》;在之前的秋游中幼儿感知过秋天的场景。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手指谣导入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手指谣《秋风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营造热闹的气氛,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 jvzq<84lkcutjr3mqqrfc{s0eqs0497327631:>6444ivvq
6.美术走进春天优秀教学设计歌曲《春来了》、《春天在哪里》,表现春天的绘画作品,六种颜色的大张色纸。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与体验 1、说春天-了解春天 2、演春天-了解春天中生物的.形态 3、赏春天-感受春意 4、唱春天-体验春天 二)、创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 以《春姑娘来了》为主题创作一幅表现春天的作品:可以用绘画、剪纸、折纸等各 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z{fuqjlk1<32:750jznn
7.幼儿教师招聘活动设计题答案解析华图教育网安徽教师招考网1.物质准备:螳螂图片若干、各种小动物头饰若干、画笔画纸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诗歌活动经验。 四、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螳螂的图片,请小朋友想一想,认一认。引出螳螂。 (二)感知诗歌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听音频第一次感知诗歌。第一遍播放完毕后,教师进行提问:小朋友都听到了什么? jvzquC41cj4iwjyw0eun1;5451723@4497?79@3jvor
8.大学生社会创新项目大赛(成长组)复赛项目出炉!为TA们点赞“产品+教育”智能用药管理解决方案项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芯驰领航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护瞳——智能护眼管家西南石油大学:“3+4”林盘经济模式——盘活农村“四闲”,助力乡村振兴英国拉夫堡大学:英气精准体育—世界领先的高效率泛场景科技体育服务体系广西师范大学:小鹰护航行动—陪伴孤儿和事实孤儿像鹰一样勇敢成长香港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49<1445d8@65;8;/j}rn
9.光遇·拾光季场景绘画合集漫画图片光遇拾光季【光遇·拾光季】场景绘画合集 无形中整出了两个色系 太爱了😍jvzquC41yy}/m~fkmctncwmwc0ipo8|gdu5xq{qf13847<<454679;66;273:B
10.《雪花》大班教案(精选20篇)1、观察雪花(动画或图片),知道雪花有六个花瓣。 2、油画棒、铅笔、正方形画纸,每人1份。 2、幼儿交流绘画作品,尝试摆成图谱。 四、师生一起看图谱完整演唱歌曲。 1、师幼问答式合作演唱歌曲。虚拟场景——小朋友,外面下雪了,让我们一起去看雪花(立刻播放《小雪花》课件)。 jvzq<84vgciig{3twk}fp7hqo1pjcx}wg|omkjt1lkgpcw452561:7mvon
11.PS萌新学速涂场景插画绘画插画教程软件入门 平面设计 3D数字 C4D教程 Blender教程 短视频制作 影视动画 摄影艺术 室内设计 绘画插画 海外教程 电商教程 产品精修 办公职场 编程开发 考证·外语 品牌设计 综合教程 UI设计 兴趣生活 详情 图文教程 训练营推荐 绘画插画 PS-萌新学速涂场景插画 990人学过 难度:初级练习 软件:PS(CC2015),数位板 评论jvzquC41o0nvmn=:0eun1ltwtuk08@7980nuouDmg{Cqu.J;':6&;O*G9'GD'B9'G9+:6.GD'G;&:A*D8'K5'KI';E
12.全册(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赣美版美术一年级上册5. 分层指导法· 基础层:临摹课本中单个季节景物(如简笔画雪人);· 提高层:创作包含2-3种景物的季节画面(如“秋天的树+落叶+小松鼠”);· 拓展层:用拼贴(彩纸、落叶)结合绘画表现季节。5、 教学过程(40分钟)环节1:情境导入——四季拍手歌(5分钟)教师活动:1.播放动画视频《四季拍手歌》(歌词:“春天来jvzquC41yy}/|}m0eun1|thv1;59>56624ivvq
13.《太阳》美术教案(精选13篇)1、创造轻松愉快的绘画氛围,让幼儿体验涂涂画画的快乐,萌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玩色,并运用各种色彩表现自己对太阳的印象,初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3、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和相互合作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各色水粉颜料,水粉笔若干,黑色卡纸。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c8=:75730qyon
14.从小阅读,去往远方丨2024小阅读新书预告《古都》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晚年于 1962 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借由一对孪生姐妹的离合情怀与各自的爱恋纠葛,在京都如梦似幻的四季美景中,织出一幅风雅幽静的时代锦图。新旧交替之际的日本变动剧烈,而古都京都,还是一如往常随着时光的变迁,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流转。《古都》基本上表现出日本传统的美学思想,通过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348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