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博:所谓“繁体字是清朝钦定的抑制汉文化的工具”辨证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韩永博】

汉字的“繁简之争”,渐起于近代中国国势衰微与西方文化涌入的清末民初,在当时应该算是“中国向何处去”命题的一部分。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终于迈出了官方推动汉字简化进程的决定性一步之后,“繁简之争”异变成为争夺文化正统性乃至政治合法性的阵地,一些人和势力不遗余力不择手段无知盲从地推崇繁体否定简体。对于这种崇繁否简的极端观念,现在几乎任何一位稍有汉字发展史知识的人都能够进行有效的驳斥。

但是,在这些驳斥的声浪之中,近几年来却冒出了另一种极端的偏激观点,这种观点以所谓“繁体字是大清钦定正体字”为出发点,结合极端狭隘民族主义观念,形成了所谓“繁体字是鞑清钦定的抑制汉文化的工具”的说法。

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的“理据”是:繁体字都是源自《康熙字典》。

但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繁体字”?

“繁体字:已有简化字代替的汉字,例如‘禮’是‘礼’的繁体字。”(在线《新华字典》)

而追根溯源,“繁体字”这个概念始自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其中的说明文字写到: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

那“正体字”又是什么?

“正体:5.正楷字。”(在线《新华字典》)

“正楷:也称“正书”、“真书”、“楷书”。字体名。由隶书过渡而来,始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趋于成熟,唐代达到巅峰,迄今通行全国。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为楷模,故称。”(在线《新华字典》)

这里我们就得到一组正确的基本概念:

1、正体字就是正楷字,是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成型(约1500年前)、整体替代了隶书、并持续全国通行至今的标准汉字。

2、繁体字是被简化字替代掉的那部分正体字。

3、简体字加上未做简体替代的正楷字,是当今的汉字正体字。

然后,我们再看看《康熙字典》是什么。

“康熙字典:清代张玉书等奉康熙帝命编纂。始于1710年,1716年成书。初名《字典》,后改现名。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分二百十四个部首。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在线《新华字典》)

《康熙字典》成书于1716年,“繁体字”这个由于近现代中国官方推行正体字简化而伴生的概念则产生于1900年代。而正体字的成型则远早于清代,清康熙朝官修的《字典》是从前代字书继承增订而成的。由此可见,“繁体字源自《康熙字典》”这种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就算把主语改为“正体字”也是一样。

《康熙字典》是构建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的,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有些人认定对这个继承过程是可以“下蛆”的,于是产生了一个“变种”说法:“《正字通》保存了大量俗字和异体字,而《康熙字典》出于加大汉字普及难度的目的而删除了简单字体,只保留最繁复的一种字体”,即所谓“《康熙字典》删简就繁”。

这种说法,利用了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去亲自校对《正字通》与《康熙字典》的这一“可乘之机”。

的确,我也不可能去那样校对,但我可以去查询专业学术著作在这方面的介绍啊。

以下内容摘自《中国字典词典史话》(国家图书馆张明华著,1998年出版)第五章第二节,总体介绍了《康熙字典》与《字汇》《正字通》的关系,未见所谓“删简就繁”说法的依据:

康熙曾批评:“《字汇》失之简略,《正字通》涉于泛滥”,要他的文臣删繁补漏、辨伪订讹,编辑《康熙字典》以“增《字汇》之阙疑,删《正字通》之繁冗”(均见《康熙字典·上谕》)。《康熙字典》的形式与内容,都是以《字汇》、《正字通》为蓝本增改而成。

首先,主要沿用《字汇》、《正字通》的部首,又调整某些字的分部,归并两书中异部兼收、同部互见的字,或把原属某部的字调入更为相宜的部首。

其次,简化《正字通》重复繁冗的音训,对音义相同的字,不再注释音义,只标明“注见某字”;又广辑《唐韵》等各种韵书、字书中的反切,分异合同,充实音注资料。

第三,充实增补《字汇》简略缺遗的内容。对字义的说解,非常详备,除引用《说文》、《玉篇》、《广韵》等书的解释外,还搜罗其他字书的解释,以至“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康熙字典·御制序》)。同时还注意收列新产生的词义及外来词词义。列举的书证基本上全录书名、篇名,依时代先后为序,证释中所引用的《注》、《疏》也是原书的注、疏。在解说中还附释一些词语,使释义的内容更加丰富。

第四,《康熙字典》正文收字47035个,较《字汇》增收13856字,连同《补遗》、《备考》等,共收单字49003个①,是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凡古代字书、韵书、经史子集中的僻字、奇字、其他字书不收的字,大都可以从中查到。

第五,订正《字汇》、《正字通》二书的字形讹谬和错算笔画。

第六,书首所列的《字母切韵要法》、《等韵切音指南》,便于读者了解切音;《检字》、《辨似》可以检阅不好辨明部首的异形难字,辨认笔画近似音义有别的字。书后附《补遗》、《备考》,收有音义不见于正集的冷僻字、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的不通用的字。

第七,自《玉篇》改用楷书后,古代字典不再用篆书,也极少附录篆书,后出的《康熙字典》的各种版本,凡是有小篆的字都在书眉加列小篆。

另外,从基本信息我们就可以看出,假如《康熙字典》真的删除了《正字通》中原有的大量俗字异体字简单字体的话,它靠什么成为“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如何能够成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网上有一条“历史信息”传抄颇盛:“乾隆御作《辩正通俗文字》就说‘俗者,承袭鄙俚……断不可从也!’”一字不差地被到处引用。

首先说作品名称。

这世上只有《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简称《辨正通俗文字》,作者是《四库全书》总校官之一陆费墀(浙江桐乡人)。

没有什么《“辩”正通俗文字》,更没有什么“乾隆御作《辩正通俗文字》”。

然后分析其中的文字。

“俗者,承袭鄙俚……断不可从也!”那个省略号省掉的是什么?内容很长?与主旨无关?

事实上,陆费墀《辨正通俗文字》此处完整内容是:“俗者,承袭鄙俚。《后汉儒林传》所谓别字,今转音谓之白字,断不可从者也。”

陆费墀此处所引典故出自《后汉书·列传·儒林列传·尹敏传》:“帝以敏博通经记,令校图谶,使蠲去崔发所为王莽著录次比。敏对曰:‘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

说的是上溯1500多年前东汉大儒尹敏就在反对写“别字”。(其实我们现在汉字正式简化了以后,一样要求书写规范汉字,不写错别字、不使用废止字、不滥用繁体字。)

看来乾隆和《四库全书》也没戏唱了,那些人只能再往下找。

终于被他们找到一本名为《字学举隅》的书,成为了所谓“大清钦定正体字”说法得以成立的最后一点辩资。

其说法是这样的:“1875年清朝钦定正体,龙启瑞奉谕作《字学举隅》,规定了每个字的字形。”

短短这么一句话,简直无一处不扯淡。

首先,“正体”的真正定义不用说了,绑在清朝这里就是瞎掰。

然后,根据《清史稿》记载,龙启瑞其人卒于咸丰八年即1858年,如何能在十几年后“奉谕作《字学举隅》”?

而《字学举隅》这本书,是仿照《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的样板所写的讲解文字避讳、正讹辨似、对一些字的音义进行说解的小册子而已(鲁迅先生在《从“别字”说开去》文中讽刺晚清迂腐读书人所持的偏狭“正字”观念时,形容《字学举隅》是“薄薄的三本”)。

即使是后来的“增广”版本,其列举之字也不过数千而已,如何能够对数万汉字“规定了每个字的字形”?

《字学举隅》列举之字不及万数,又触发了一些人的“灵感”,“创造”了另一种说法:“满清1874年的钦定正体字,将大部分汉字的不同写法全部删除只保留一种笔画多的,钦定正体字之前汉字字形有3万多个,钦定正体字之后只剩1万。”

也不知道这些人会如何解释,同治皇帝或者慈禧太后是吃错了什么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废止圣祖康熙帝的《字典》的。

清中晚期成书的《字学举隅》,是效仿乾隆时期的《辨正通俗文字》,而整个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字书的旗帜,则非《康熙字典》莫属。

因此,虽然我此文是按时间正序进行的辨证,但“大清钦定正体字”系列谣讹的产生和演变,则很有可能是“上溯”式的进程。

我自己也反对当今境内外某些势力搞崇繁否简的政治把戏,我以严谨客观、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准则与它们做斗争,而不是与这些势力一样采取以讹传讹、断章取义、夹带私货的方式。

一方站在西方普世神教反共立场上别有用心地崇繁否简,另一方站在极端狭隘民族主义立场之上另怀鬼胎地崇简否繁,能得出客观理性正确的汉字发展观才怪。

本文最后,我打算转载一份《简化字始见时代一览表》,通过这个表,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包括清代)简化字的发展。这个表出自1997年出版的学术著作《简化字溯源》,该书上编介绍了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总趋势,并以酝酿、实践、振兴和高潮四个阶段讲述了自清末以来的汉字简化运动史,下编一共收录解说了482个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的来源,并附图184幅,清晰显示出简化字在历史文献中的使用痕迹。

《简化字始见时代一览表》

——摘自《简化字溯源》

先秦

冲﹝衝﹞  虫﹝蟲﹞  从﹝從﹞  达﹝達﹞  尔﹝爾﹞  范﹝範﹞  丰﹝豐﹞

个﹝個﹞  巩﹝鞏﹞  谷﹝穀﹞  后﹝後﹞   回﹝迴﹞  获﹝獲穫﹞

荐﹝薦﹞   借﹝藉﹞  卷﹝捲﹞  克﹝剋﹞  夸﹝誇﹞  累﹝纍﹞  里﹝裏﹞

历﹝歷 曆﹞  粮﹝糧﹞  麦﹝麥﹞  蒙﹝濛矇懞﹞  辟﹝闢﹞  凭﹝憑﹞

朴﹝樸﹞  启﹝啟﹞  气﹝氣﹞  洒﹝灑﹞  舍﹝捨﹞  涂﹝塗﹞  万﹝萬﹞

网﹝網﹞  无﹝無﹞  向﹝嚮﹞  须﹝鬚﹞  痒﹝癢﹞  踊﹝踴﹞  余﹝馀﹞

郁﹝鬱﹞  御﹝禦﹞  云﹝雲﹞  征﹝徵﹞  制﹝製﹞  钟﹝鍾鐘﹞  筑﹝築﹞ (一类)

电﹝電﹞  丽﹝麗﹞(二类)

秦汉

贝﹝貝﹞  才﹝纔﹞  长﹝長﹞  单﹝單﹞  当﹝當 噹﹞  东﹝東﹞  堕﹝墮﹞

粪﹝糞﹞  复﹝復複﹞  盖﹝蓋﹞  干﹝亁幹﹞  汉﹝漢﹞  号﹝號﹞

胡﹝鬍﹞  须﹝鬚﹞  继﹝繼﹞  夹﹝夾﹞  将﹝將﹞  据﹝據﹞  来﹝來﹞

乐﹝樂﹞  垒﹝壘﹞  离﹝離﹞  礼﹝禮﹞  门﹝門﹞  扑﹝撲﹞  千﹝韆﹞

秋﹝鞦﹞沈﹝瀋﹞  时﹝時﹞  属﹝屬﹞  孙﹝孫﹞  台﹝薹﹞  洼﹝窪﹞

为﹝為﹞  系﹝係繫﹞  衅﹝釁﹞  隐﹝隱﹞  鱼﹝魚﹞  与﹝與﹞  质﹝質﹞

致﹝緻﹞  准﹝凖﹞  讠﹝訁﹞  纟﹝糹﹞  学﹝學字头﹞  (一类)

仓﹝倉﹞  车﹝車﹞  迟﹝遲﹞  带﹝帶﹞  发﹝發﹞  关﹝關﹞  浆﹝漿﹞

奖﹝獎﹞  酱﹝醬﹞  虏﹝虜﹞  佥﹝僉﹞  书﹝書﹞  韦﹝韋﹞  写﹝寫﹞

饣﹝飠﹞  杨﹝楊右边﹞  钅﹝釒﹞  (二类)

魏晋南北朝

笔﹝筆﹞  递﹝遞﹞  淀﹝澱﹞  断﹝斷﹞  肤﹝膚﹞  国﹝國﹞  合﹝閤﹞

了﹝瞭﹞  乱﹝亂﹞  确﹝確﹞  丧﹝喪﹞  随﹝隨﹞  袜﹝襪﹞  赃﹝贓﹞

折﹝摺﹞  只﹝祗﹞  壮﹝壯﹞  经﹝經右边﹞  (一类)

牵﹝牽﹞  庆﹝慶﹞  肃﹝肅﹞  寻﹝尋﹞  盐﹝鹽﹞  尧﹝堯﹞  (二类)

隋唐

碍﹝礙﹞  宝﹝寶﹞  蚕﹝蠶﹞  尘﹝塵﹞  籴﹝糴﹞  冬﹝鼕﹞  顾﹝顧﹞

刮﹝颳﹞  还﹝還﹞  尽﹝盡 儘﹞  竞﹝競﹞  怜﹝憐﹞  黾﹝黽﹞  杀﹝殺﹞

师﹝師﹞  寿﹝壽﹞  双﹝雙﹞  台﹝薹檯﹞  粜﹝糶﹞  兴﹝興﹞  证﹝證﹞

朱﹝硃﹞  庄﹝莊﹞  荣﹝榮字头﹞  (一类)

谗﹝讒﹞  缠﹝纏﹞  飞﹝飛﹞  桨﹝槳﹞  龙﹝龍﹞  乌﹝烏﹞  亚﹝亞﹞  (二类)

宋(金)

称﹝稱﹞  出﹝齣﹞  辞﹝辭﹞  独﹝獨﹞  几﹝幾﹞  类﹝類﹞  刘﹝劉﹞

娄﹝婁﹞  庐﹝廬﹞  炉﹝爐﹞  驴﹝驢﹞  霉﹝黴﹞  梦﹝夢﹞  齐﹝齊﹞

迁﹝遷﹞  亲﹝親﹞  声﹝聲﹞  势﹝勢﹞  献﹝獻﹞  渊﹝淵﹞  灶﹝灶﹞

斋﹝齋﹞  毡﹝氊﹞  执﹝執﹞  装﹝裝﹞  坚﹝堅字头﹞  亦﹝糹訁糹﹞(一类)

标﹝標﹞  鸟﹝鳥﹞  (二类)

爱﹝愛﹞  办﹝辦﹞  边﹝邊﹞  搀﹝攙﹞  馋﹝饞﹞  尝﹝嘗﹞  刍﹝芻﹞

担﹝擔﹞  胆﹝膽﹞  当﹝當﹞  党﹝黨﹞  灯﹝燈﹞  对﹝對﹞  赶﹝趕﹞

冈﹝岡﹞  广﹝廣﹞  过﹝過﹞  画﹝畫﹞  会﹝會﹞  戋﹝戔﹞  监﹝監﹞

拣﹝揀﹞  节﹝節﹞  旧﹝舊﹞  两﹝兩﹞  芦﹝蘆﹞  仑﹝侖﹞  罗﹝羅﹞

庙﹝廟﹞  窃﹝竊﹞  寝﹝寢﹞  穷﹝窮﹞  权﹝權﹞  劝﹝勸﹞  热﹝熱﹞

伤﹝傷﹞  圣﹝聖﹞  实﹝實﹞  帅﹝帥﹞  虽﹝雖﹞  体﹝體﹞  条﹝條﹞

铁﹝鐵﹞  厅﹝廳﹞  听﹝聽﹞  稳﹝穩﹞  务﹝務﹞  雾﹝霧﹞  阳﹝陽﹞

养﹝養﹞  医﹝醫﹞  义﹝義﹞  阴﹝陰﹞  应﹝應﹞  犹﹝猶﹞  园﹝園﹞

远﹝遠﹞  昼﹝晝﹞  烛﹝燭﹞  妆﹝妝﹞  状﹝狀﹞  浊﹝濁﹞  临﹝臨﹞  (一类)

齿﹝齒﹞  风﹝風﹞  壶﹝壺﹞  亏﹝虧﹞  练﹝練﹞  马﹝馬﹞  岂﹝豈﹞

湿﹝濕﹞  显﹝顯﹞  (二类)

坝﹝壩﹞  别﹝彆﹞  参﹝參﹞  丑﹝醜﹞  处﹝處﹞  点﹝點﹞  夺﹝奪﹞

构﹝構﹞  观﹝觀﹞  怀﹝懷﹞  艰﹝艱﹞  恳﹝懇﹞  灵﹝靈﹞  么﹝麼﹞

蔑﹝衊﹞  难﹝難﹞  聂﹝聶﹞  签﹝簽﹞  晒﹝曬﹞  兽﹝獸﹞  县﹝縣﹞

响﹝響﹞  协﹝協﹞  战﹝戰﹞  总﹝總﹞  (一类)

层﹝層﹞  买﹝買﹞  严﹝嚴﹞   (二类)

罢﹝罷﹞  帮﹝幫﹞  表﹝錶﹞  宾﹝賓﹞  惩﹝懲﹞  触﹝觸﹞  聪﹝聰﹞

坟﹝墳﹞  奋﹝奮﹞  妇﹝婦﹞  凤﹝鳳﹞  柜﹝櫃﹞  轰﹝轟﹞  坏﹝壞﹞

欢﹝歡﹞  环﹝環﹞  汇﹝匯彚﹞  伙﹝夥﹞  鸡﹝雞﹞  家﹝傢﹞  见﹝見﹞

举﹝舉﹞  惧﹝懼﹞  联﹝聯﹞  恼﹝惱﹞  脑﹝腦﹞  仆﹝僕﹞  乔﹝喬﹞

扫﹝掃﹞  啬﹝嗇﹞   松﹝鬆﹞  亵﹝褻﹞  药﹝藥﹞  爷﹝爺﹞  页﹝頁﹞

愿﹝願﹞  枣﹝棗﹞  赵﹝趙﹞  这﹝這﹞  郑﹝鄭﹞  专﹝專﹞  泽﹝澤右边﹞

祸﹝禍右边﹞  (一类)

图﹝圖﹞  悬﹝懸﹞  (二类)

民国

袄﹝襖﹞  报﹝報﹞  归﹝歸﹞  龟﹝龜﹞  沪﹝滬﹞  际﹝際﹞  价﹝價﹞

茧﹝繭﹞  硷﹝鹼﹞  惊﹝驚﹞  壳﹝殼﹞  块﹝塊﹞  困﹝睏﹞  腊﹝臘﹞

邻﹝鄰﹞  临﹝臨﹞  卖﹝賣﹞  亩﹝畝﹞  拟﹝擬﹞  苹﹝蘋﹞  琼﹝瓊﹞

区﹝區﹞  让﹝讓﹞  苏﹝蘇﹞  岁﹝歲﹞  坛﹝壇﹞  叹﹝歎﹞  头﹝頭﹞

戏﹝戲﹞  虾﹝蝦﹞  吓﹝嚇﹞  选﹝選﹞  压﹝壓﹞  样﹝樣﹞  亿﹝億﹞

忆﹝憶﹞  优﹝優﹞  誉﹝譽﹞  杂﹝雜﹞  凿﹝鑿﹞  只﹝隻﹞  脏﹝髒﹞

THE END
0.汉语汉字基础知识笔记二、 汉字的特点 三、汉字的字形演变 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体。 四、汉字的结构 构字单位:笔画 (一级单位,最小) 5种基本笔画: 横、竖、撇、点、折 25种派生笔画: ㇇、乛、乚等 ~~~~ 构字单位:偏旁(部件) (二级单位,合体字的基本单 jvzquC41yy}/lrfpuj{/exr1r1icg:k8e5j53<
1.7000个汉字通用表现通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在1965年1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共收字7000个。《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随着2013年6月《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发布而停止使用。 现通表 笔画数为1的汉字 共2字 · yī一 · yǐ乙 现通表 笔画数为2的汉字 共21字 · liǎo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12728858179:8<6:a:6:3>>4384tj}rn
2.中文八万多个字,有90%都不认识字库生僻字通用规范汉字表中文八万多个字,有90%都不认识 2020年7月28日,国家标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即GB18030-2022强制性中文信息标准。从2023年8月1日正式实施。 GB18030是我国在汉字编码方面唯一一个强制性标准,新标准在GB18030-2005版的基础上,一方面大幅扩充中文编码字符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C68MGMV275>74MJ0jvsm
3.引导学生品味汉字精髓1.“看、想、找”,打下书写基础 每到写字课,我就和学生玩“谁是写字小侦探”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汉字,准确定位汉字的笔画。游戏分三步:第一步“看”,即仔细看汉字的笔画,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第二步“想”,即认真想汉字的笔顺,想这个字的关键笔画是哪一笔;第三步“找”,即找到字的每一笔在田jvzq<84yyy4vpsx0eqs0y86227860qyon
4.汉语汉字范文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加强学生对汉字的字感。在我国汉字当中,根据字感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合体字通常是在独体字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从独体字开始,逐渐地向着合体字进行学习,这样会使学生对汉字的印象更加深刻,更好的对汉字进行识记。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5344ivvq
5.干货!超全面的字体设计基础指南!字体设计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些朋友来说面对字体设计时总有些浮躁总不能静下心去做字。要知道底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多人在学习字体里面急于求成跳过了汉字基础知识的学习,直接上手做起了字体设计,很多基础性的错误越来越常见。今天一篇文章帮大家补补基础字体常识,从字体设计最初的思考入手,看看字体设计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36188641;;::>;9a3662?<3:2:/uqyon
6.汉字基本字根追源“四”是特殊指事字,甲骨文的字形,表示其为“二”的两倍。横笔竖写,就成了;将与(二,表示4是2的倍数)合写,就成了。在字形(万物交汇)基础上加(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造字本义:名词,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416:4:4371:76=875;e22==9;;<8;7xjvor
7.首页汉字差异性比较 中日韩汉字求同询异 新字形 VS 旧字形 简繁异字形对照 常见简繁转换错误 在线工具 拼音加调 简繁转换 干支纪年转换 草书在线 巧笔在线 名章纂刻 拼字输入 New 年号纪年转换 New 汉语教学 汉字书写规则 汉字基本笔画 汉字主要构件 HSK(汉语水平考试)汉字 现代汉语常用字 汉字研究 CDF 资料 文档jvzquC41jct{k7zpkjgo0lto0et0
8.推荐汉字的结构1、第三节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结构1、结构单位、结构单位2、笔顺、笔顺3、造字法、造字法一、结构单位一、结构单位现行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现行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部件。一是笔画,二是部件。部件也是笔画构成的,所以笔画是构成汉部件也是笔画构成的,所以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字的最jvzquC41o0xfp{jpfqi/exr1rcvft867:;:94;<0jvsm
9.mplushzk中文像素字体:mplus12像素字体作为基础的像素字体中国大陆的小伙伴只需特别关注GB2312和3500字常用汉字表的数量就可以了。这个统计软件是来自马来西亚的网友“夜煞之乐”编写提供给猫啃网使用,十分感谢他的分享!如果您想下载这款字体统计软件,可以在GitHub或者码云进入该软件的开源项目进行下载。 字体授权 字体来源及授权出处:https://github.com/Luckeee/mplus_hzk_jvzquC41yy}/ojtmgp4dqv4htgkgqwyu1372593jvor
10.小学语文高年级识字教学方法高年级识字教学,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不仅要认识字,更要会分析字、理解字、运用字。当学生发现汉字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承载着文化和故事的生命体时,识字就会从"任务"变成"乐趣"。老师和家长不妨多一点耐心,用对方法,让孩子在汉字的世界里感受语言的魅力,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jvzquC41yy}/srszwg9777hqo1lbppkc16834=<0jvsm
11.《汉字》教案(精选12篇)识字兴趣和能力,增强识字自信心,为进入中年级奠定基础。现着重选《汉字》这课为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汉字是世界上通行的最古老的文字,能从汉字的演变中体会到 汉字的发展同中国的历史并行。 2、认识到17个生字,会写出10个生字,训练学生画出不认识的字。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jcx}wggxokjslk{{xgwokcqgo1@>42;:/j}rn
12.汉语拼音总表通用12篇1规范汉字的三个主要依据是什么? —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88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2《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中的“v”有何作用? jvzquC41yy}/z~jujw4dqv4jcq}fp86266630qyon
13.《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学习笔记(八)与祭祀有关的字图2 金文“土”,在图1的基础上,把土堆中空填实。 图3 土堆用一竖表示,上面加一点(指事)。 图4 在图3的基础上,一点变作一横。 2.“社” 图5 金文《中山王□鼎》:社 图6 小篆《说文解字》:社 图7 小篆《说文解字》:社 ▲“社”。土地神。 jvzquC41yy}/5?5fqe4dp8rkr1722@5897=90qyon
14.创造先审美——从传统书法到艺术字库的规范汉字社会美学刍议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表意性质以及超方言、超古今的特点,使得它在交际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2019年,国家语委重大基础资源建设项目“通用汉字全息数据库建设”标志性成果——汉字全息资源应用系统上线,从“形、音、义、码、用”5个维度建立多场景使用的规范汉字字库,从“常用字集”“现代通用规范字集”“古籍jvzq<84ujwlb0ypw0gjv0ls1fhyy1:8622890qyo
15.通用规范汉字表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制和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常用字集,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也可以作为jvzquC41|v}/pnuw0gjv0ls1{y5jpot133;71;5460nuo
16.汉字教学论文范文[2] 黄宇鸿.《说文解字》与民俗文化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黄荣华.《穿行在汉字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M].中华书局,2007. 篇3 一.书法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用直观形象和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叫做形象思维。书法教学中的形象思维归属为形象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9388/j}rn
17.宜川县图书馆全书共有十一章约二十万字,系统地介绍了文字学在现代汉语课程中的性质、地位和特点。既有汉字的起源、发展,汉字的构制与类型等历时角度的纵论,也有汉字的结构、音读、规范、检索等共时平面的横描;注重吸收传统汉字学教材成熟的理论和优良的编撰方法,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尽可能吸收学科前沿的一些科研成果,jvzq<84{kenvcw3uzrrte7tti0io1pfv1814<5;1v814<5;3:e23;;75:4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