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创业难,守业更难。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陕西第一个团组织创建者王尚德
1925年9月,团中央和中共豫陕区委派吴化之到赤职对团赤水特支进行整顿,1925年12月,将王尚德、张浩如、刘建侯、张宗适等六七名团员转为党员,王尚德任书记,中共赤水特支是渭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1928年5月,王尚德在渭华起义中负责农运和宣传工作。
千古功臣杨虎城
视死如归的王泰吉
王泰吉(1906~1934),陕西临潼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在麟游发动西北民军教导营起义,5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参谋长。后任杨虎城部骑兵团团长,1933年7月带领骑兵团在耀县起义。先后任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红四十二师师长等职,与刘志丹、习仲勋等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1934年1月被捕。临刑前,王泰吉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绝命诗》:“崤函振鼓山河动,萧关频翻宇宙红。”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吉国桢
“中国的夏伯阳”包森
震山撼岳的铁血硬汉吉鸿昌
吉鸿昌(1895~1934),祖籍陕西韩城,抗日名将,民族英雄。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吉鸿昌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前敌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击败日、伪军,收复多伦城。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任主任委员。11月9日,在天津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被捕。11月24日被害于北平监狱,时年39岁。临邢前,他讲道:“为我们党的主义和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是我毕生最大的光荣。”在就义诗中写道:“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忠诚担当的许权中
威震敌胆的抗日勇士张智法
在敌人官兵中经常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宁打正规军一个团,不打黑老张一个连。”1945年5月,在抗日战争进入最后决胜阶段时,他提出了“多夺机枪,多捉俘虏”的口号。8月,他率一营兵力在成安县北鱼口村与百余名日寇展开白刃战,身受三处重伤后又腿部中弹,战士要抬他下火线,他硬是不肯,并说:“战士正在拼命,我坐下还能指挥战斗,不能下去!”后因失血太多牺牲,时年38岁。
陕西第一个农民协会创建者张宗适(dí)
张宗适(1906~1928),陕西渭南(今临渭区)人。1925年4月任共青团赤水特支书记,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和雷光显(共青团员)组织成立了渭南东张村乡农民协会。1928年病逝。
陕东农运领头人李维屏
李维屏(1900~1945),陕西渭南(今临渭区)人。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渭南县农民协会委员长、陕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中共蒲城县委书记等职。1927年起,李维屏任渭南宣化小学校长,组织领导了宣化斗争。1930年被捕入狱。阎锡山追问:“你是哪家的党?代表哪家的利益?”李维屏慨然答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党,我要为中国人民谋利益!”1945年在新疆被秘密杀害。
冲锋在前的武止戈
英勇顽强的闯将薛自爽
薛自爽(1898~1928),陕西华县(今华州区)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长安、户县一带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薛自爽回华县高塘领导农民武装斗争。1928年5月参加渭华起义,任陕东赤卫队副大队长。6月19日面对十倍之敌,在魏家塬的战斗中,他勇猛无比,浑身是胆。为防止偷袭,他敲响了三教堂的铁钟,很快集中五六百名赤卫队员和武装群众,多次打退敌人进攻。6月20日,薛自爽在秦岭箭峪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
带头烧地契打土豪的陈述善
陈述善(1904~1940),陕西华县(今华州区)人。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华县县委宣传部部长。1928年5月西北工农革命军进驻高塘,中共华县县委组织万人欢迎大会,陈述善代表华县县委致词。渭华起义中,他首先将自己家里的地契文约当众烧毁,促进了打土豪、分浮财斗争迅速发展。西安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团长,在对日作战中负伤。1940年病逝。
埋不了信仰的李维俊
李维俊(1906~1928),陕西华县(今华州区)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高塘小学校长。1928年,李维俊在渭华起义失败后被敌人杀害。临刑前,他说:“你们只能埋葬我的肉体,却埋不了我所信仰的共产主义!”
既干就要干到底的裴延寿
裴延寿(1897~1928),陕西渭南(今临渭区)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积极发展农运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王埝村党支部并任书记。渭华起义爆发后,他带领部分党团员,烧掉国民党驻军草料40多万斤。县政府通缉他,党组织和亲友都劝他躲一躲,他却说:“我不能走,既干就要干到底,绝不害怕。”不久后被捕牺牲。
英勇就义的程养谦
坚持武装斗争的李子甘
立誓革命的石嘉植
石嘉植(1918~1943),陕西富平人。1937年5月赴延安抗大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文化干事。1938年2月,石嘉植带一个班在晋东南进行“剖腹侦察”,消灭日军十余人,被冀南军区授予“威震敌胆”奖状,其照片被军事博物馆收藏。1943年3月,石嘉植被捕遇害,践行了少年时代“抛头洒血诚快事,战场白骨艳如花”的誓言。
保守秘密的“铁嘴”县委书记张鼎安
张鼎安(1903~1936),又名张新法,陕西澄城人。192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任长安中心县委书记,12月被捕入狱,除了“我就是共产党的县委书记”,敌人一无所获。1933年春,中共澄城县委正式成立,张鼎安为第一任县委书记。为响应西安事变,他和其兄张绍安率领澄城县保安大队300多人进行起义,当夜离开县城,北上崖畔寨,准备东渡抗日。后遭敌围攻,12月30日,张鼎安与两位胞兄张绍安、张德安在浴血奋战中一同壮烈牺牲。他生前的一副对联“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不仅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更反映了他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以笔为枪的师集贤
师集贤(1899~1930),陕西合阳县人。1921年,他考入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后为上海大学),习美工。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先后在西安美术学校、西安中山中学任教,以诗画宣传革命思想。他与李卓如、崔斗山等创办《工作半月刊》杂志,以漫画、国画等形式开展革命宣传。师集贤的长诗《谁是我的妈妈》,以一个私生子的血泪控诉,无情地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习仲勋
习仲勋(1913-2002),渭南市富平县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不辱使命的统战大家汪锋
汪锋(1910~1998),陕西蓝田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共渭北特委书记,参与创建了渭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12月,汪锋持毛泽东给杨虎城的信函,与杨虎城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进行协商。后曾任关中地委副书记、陕西省委书记、西北局书记处书记、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血溅总统府的屈武
奋斗到底的张宗逊
张宗逊(1908~1998),陕西渭南(今临渭区)人。少时立志“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奋斗到底”。1924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入黄埔军校学习,转为中共党员。张宗逊参加北伐、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一到五次反“围剿”,历任红军师长、军长。长征中任第四军参谋长、红军大学参谋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旅长、吕梁军区司令员、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等职,创建了晋绥根据地,参加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的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等职,上将军衔。参加革命70多年,他多次变动工作岗位,甚至降级任用,从无怨言。毛泽东评价其“稳重厚道”。
参议国名的教育家张奚若
张奚若(1889~1973),陕西大荔人。1913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法学和社会科学。1925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执教。1949年6月,应邀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讨论国旗、国徽、国歌方案时,有人提出国名定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他提议去掉“民主”二字以免重复,他的意见受到与会代表赞同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等职。
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
杨钟健(1897~1979),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陕西华县(今华州区)人。五四运动中,参加了天安门游行示威大会。1920年,加入李大钊发起组织的学术性团体少年中国学会和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推荐魏野畴、王复生、王懋廷等来咸林中学任教。1956年4月,杨钟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当选第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生发表学术论著494篇,其中专著21部。
陕西省委第一任书记耿炳光
耿炳光(1899~1972),陕西澄城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他和刘天章、魏野畴等在京为共进社起草新的纲领和章程,主张对各种社会问题“只有在政治革命和生产革命以后,以烈火盛焰推陷之”。受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的指派,赴陕西耀县说服杨虎城响应北伐。1927年先后任中共陕甘区委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位书记,提倡“一切工作归支部,党到农民中去”。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宁夏师范学院副院长、宁夏大学教务长。
矢志不移的潘自力
潘自力(1904~1972),陕西华县(今华州区)人。1923年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组织发动渭华起义,11月不幸被捕,严守党的机密。1930年10月逃出监狱后受杨虎城资助,去欧洲留学,加入英共、法共。1933年5月回国。1935年1月历经艰辛找到红四方面军,两次爬雪山、过草地。1936年9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经过中共中央审查,恢复党籍。参加了解放华北、西北的战役。曾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团副政委、中共宁夏省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和驻外大使等职。
信念坚定的钟师统
钟师统(1913~2001),陕西华县(今华州区)人。原名种金耀,参加红军后改为种师统、钟师统,以表明自己终身以马列主义正统为师的坚定信念。钟师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参加渭华起义,任吉家河村苏维埃主席兼赤卫队队长。新中国成立后,钟师统曾长期从事部队教育工作,担任过西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四川省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出任北京体育学院院长。1979年至1986年间担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1994年,当选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1997年,当选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名誉主席。
一心向往革命的胡景铎
胡景铎(1914~1977),陕西富平人。1921年在立诚中学上学,接受进步思想,参加爱国活动。1935年在洛阳军官学校受训,毕业后率部参加华北抗战。抗战胜利后,担任陕北保安部副指挥,194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在习仲勋等人的策划下,率部在横山起义,胡景铎任西北民主联军骑兵第六师师长。毛泽东称赞道:“景铎同志,你能在敌强我弱情况下,下邓宝珊的船,上习仲勋的船,选择的这个道路是正确的。你们的行动给西北的旧军队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破除形式主义文风的高克林
高克林(1907~2001),陕西华县(今华州区)人。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渭华起义。曾任中共北平市委军委书记、中共陕西临时省委书记、中共绥远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等职。1940年8月,毛泽东让陕甘宁边区地委尽快写一份运盐的调查报告,高克林于8月13日晚向富县城关区副书记鲁忠才等人进行调查,详细了解运盐的过程和细节,并连夜写出运盐报告。毛泽东将这份报告定名为《鲁忠才长征记》,并在作序时特别指出:“高克林同志的这篇报告是在一个晚上开了三个人的调查会之后写的,他的调查会开得很好,他的报告也写得很好,我们需要的是这类东西,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夸夸其谈’,而不是那些党八股。”这被誉为调查研究的典范。
不留遗恨到黄泉的李馥清
忠诚的俄语翻译家师哲
师哲(1905~1998),陕西韩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前往苏联安全部门工作。1940年回到延安。曾任毛泽东俄文翻译、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首任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局长,担任《毛泽东选集》中文译俄文工作。
清涧起义领导人之一李象九
在隐蔽战线坚持斗争的杨荫东
杨荫东(1922-2005),陕西合阳人。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夏,成功打入国民党联勤总部第七补给区司令部,任司令办公室机要参谋,获取胡宗南部大量战略和战役情报,为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作出重要贡献,受到周恩来副主席、彭德怀司令员和中共陕西工委的多次嘉奖。
无名英雄王超北
王超北(1903~1985),陕西澄城人。1925年7月创建了共青团延安特别支部,不久转为共产党员。1930年后,长期从事秘密交通工作。全面抗战后,先后在八路军驻南京、武汉、重庆、西安等地办事处工作。1939年组建中央社会部西安情报处,任处长。其间,先后为中央和西北野战军提供情报2000多份。毛泽东评价他“庞智(化名)是无名英雄。”
隐蔽战线优秀工作者李茂堂
李茂堂(1906~1953),陕西渭南(今临渭区)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9月后,打入国民党特务机关,历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统计室主任等职。其间,他向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战军提供了大量情报。西安解放前期,他做了大量的城市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内贸易部副部长。1950年遭到错误处理,1982年平反昭雪。
求实创新的楷模赵守一
赵守一(1917~1988),陕西渭南(今临渭区)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前往陕甘边根据地参加革命,创办了《边区群众报》,曾任解放日报社编辑。1964年出任陕西省委第二书记,主张“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多种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在安徽协助万里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不搞特殊显本色的刘邦显
刘邦显(1917~2007),陕西临潼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两度出任渭南地委书记,一生严于律己。1961年,他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儿子少英因缺乏营养得了浮肿和肝炎,5岁的少林身体也很虚弱。虽然人民大厦和八号院有特供小卖部,可以有限制地买点生活必需品,但他坚决不让家人去那里买东西。一次组织上给常委以上领导补助一袋面粉,他发脾气说:“群众的饥荒还没解决,我有什么理由搞特殊?”公务员只好含着眼泪把面粉退了回去。他衣着朴素,平时总是布衣布履,仅有的皮鞋和毛料衣服也只是在工作需要和工作有要求时才穿。他常说:“穿得像个新女婿,自己把作,也脱离群众。”
永不凋谢的银花张秋香
张秋香(1908~2000),陕西渭南(今临渭区)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张秋香联系了8名妇女,组织了双王乡第一个棉花作务组。她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打破了“谷雨前,不种棉”的传统观念,开创了棉花提早播种、移栽补苗的新办法,使亩产皮棉首次突破了50公斤大关。张秋香1957年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还曾十多次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接见。
为白水苹果奋战18个春秋的高级农艺师刘炳辉
刘炳辉(1957~2003),陕西乾县人,197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白水县园艺站站长、果树研究所所长等职。他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白水,长期从事苹果截头拉直、套袋等技术试验推广工作,引进红富士等新的优质苹果品种,使苹果成为白水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1999年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评为新世纪陕西科技十大杰出新闻人物。
县级国有企业的带头人刘西平
刘西平(1939~2016),陕西蒲城人,197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员。1983年任渭南染化厂厂长。他上任后,加强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接连开发新产品,其中省优产品硫化氢、苯酚大量出口,年出口交货值2000万元左右。该厂给财政的年贡献额在1000万元左右,成为县级渭南市财政的重要支柱。198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群众致富的领头雁马光行
马光行(1956~1996),陕西合阳人。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担任合阳县保宁村党支部书记,在党员中开展“四包两参与”活动,在全村开展“五爱一争两创”活动,带领党员群众艰苦奋斗,破旧俗、搞基建、兴产业,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200多元增加到1995年1250元。1990年,陕西省委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基层党组织向保宁村党支部学习。1996年6月,马光行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46年的信贷员马百党
马百党(1948~2020),陕西澄城人。196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67年至2013年连续46年,任澄城县农村信用联社韦庄信用社魏家斜分社信贷员,几十年如一日从事农村金融工作,创造了一人累计放贷6000多万元,无一笔烂账、无一笔人情款的骄人业绩,为金融助力农村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2002年被评为陕西劳模、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12月荣获建国6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60人“奉献精神奖”。
编后语:
回望党史、新中国史,除了那些留下英雄事迹的先辈,渭南这片红色热土上还有许许多多革命英模在历史的长河中,为革命和建设无私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不断开创渭南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编辑/周佳
校对/任瑞
审签/徐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