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基础训练:框架套用练习(对应书中 “将技能分解,进行专项练习”)
总 - 分 - 总:开头亮观点→中间用 “1/2/3 个理由 + 案例” 支撑→结尾总结(例:“我推荐 A 方案→1. 成本低(比 B 少 20%),2. 效率高(能提前 3 天交付)→所以 A 更适合”)
问题 - 原因 - 方案:提出问题→分析 1-2 个核心原因→给具体动作(例:“最近会议效率低→原因是 “无明确议程”→建议下次会前发 “1 个议题 + 3 个讨论点”)
SCQA:情境(现状)→冲突(矛盾)→问题(待解决)→答案(方案)(例:“我们团队每月客户投诉 5 起(情境)→但一直找不到根源(冲突)→如何降低投诉率?(问题)→我的建议是…(答案)”)
锁定 3 个万能框架(覆盖 90% 场景):
执行方法:每天找 1 个 “日常话题”(如 “为什么要坚持运动”“如何高效复盘”),任选 1 个框架,用手机录音讲 2 分钟,要求 “框架无遗漏,每个部分不超过 1 分钟”。
进阶训练:观点提炼练习(对应书中 “预先知道练习关键点”)
找 1 段 1-3 分钟的短内容(新闻、TED 片段、同事的汇报),暂停后用 1 句话概括核心观点(例:看一段 “AI 对职场的影响” 视频,提炼 “AI 会替代重复工作,但需要人掌握'创造力’”)。
再用选定的框架(如 “总 - 分 - 总”)扩展成 3 句话,目标:从 “需要 5 分钟梳理” 到 “1 分钟内完成提炼 + 框架扩展”。
基础训练:录音纠错练习
口头禅次数(用 “标记法” 统计,如 “每听到 1 次'然后’就打√”);
卡顿位置(如 “说到'方案细节’时停了 2 秒”);
无效语句(如 “我觉得吧… 其实也不一定…”,替换成 “我认为”“具体来说”)。
每次说话(如和朋友聊天、汇报工作)前,悄悄开手机录音,结束后回听,重点记录 3 个问题:
改进动作:针对口头禅,下次说话时 “在该停顿的地方停 1 秒”(如原本说 “然后我们再看”,改成 “(停 1 秒)我们再看”);针对卡顿,提前在大脑 “预演下一句”(如汇报前,先在心里过一遍 “方案的 3 个细节”)。
进阶训练:限时表达练习(对应书中 “走出舒适区”)
设定计时器,用 “1 分钟说清 1 件事”(如 “今天的工作内容”“上周看的一部电影”),要求 “无卡顿、无口头禅”。
基础训练:问题库预演练习
会议场景:“你觉得这个方案的风险在哪?”→回应:“风险是'用户接受度低’(观点)→因为调研中 30% 用户反馈'操作复杂’(理由)→建议先做小范围测试(行动)”。
针对自己的高频场景(如面试、会议、社交),列 10-20 个 “高频问题”,并为每个问题设计 “1 个观点 + 1 个理由” 的简短回应(避免长篇大论):
执行:每天抽 2 个问题,口头回答(不看答案),录音后复盘 “是否有逻辑漏洞、是否够简洁”。
进阶训练:即兴挑战练习(对应书中 “模拟真实环境,整合所练技能”)
10 秒内开口(不允许 “让我想想”);
回答至少 2 句话(有观点 + 有支撑);
结束后让 “考官” 反馈:“有没有听懂?”“哪里可以更简洁?”
找 1-2 个信任的人当 “考官”,让他们随机提 “陌生问题”(如 “如果现在让你给 10 人讲个笑话,你会怎么说?”“如果客户说'你们的产品不如竞品’,你怎么回应?”),要求:
基础训练:模仿跟读练习
第 1 遍:纯听,标记 “情绪变化点”(如 “讲到'遗憾’时,语气变慢”“说到'重点’时,停顿 0.5 秒”);
第 2 遍:跟读,刻意模仿语气和停顿(如原素材说 “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重视”,你也在 “必须” 加重语气,“重视” 前停 0.5 秒);
第 3 遍:脱稿复述,用自己的话讲同样内容,但保留原素材的 “情感节奏”(如 “这个问题,咱们得放在心上”,同样在 “得” 字加重)。
选 “情感丰富的素材”(如 TED 演讲片段、纪录片旁白、脱口秀片段,避免书面化文本),步骤:
反馈:录音后对比原素材,看 “情感传递是否到位”(如原素材是幽默的,你是否也读出了 “轻松感”)。
进阶训练:主题共情练习
具体场景描述:不说 “我很感动”,而说 “他把伞全倾向我,自己半边肩膀湿了,还说'没事,我不冷’”;
刻意停顿:在 “关键细节后停 1 秒”(如说完 “肩膀湿了” 后停顿,让听众记住这个画面)。
执行:讲给朋友听,结束后问他:“你有没有感受到我想表达的情绪?”“哪个细节让你印象最深?”,根据反馈调整。
误区 1:“只关注缺点,忽略优点”→ 书中强调 “练习最擅长的,放大优势效应”,每次反馈后,先重复 1 次 “做得好的部分”(如 “你今天的逻辑框架很清晰,下次保持,再优化'口头禅’”),避免打击信心;
误区 2:“反馈后不立即改进”→ 书中要求 “行动,行动,永远要行动在先”,收到反馈后,必须 “立即重复训练 1 次”(如反馈 “你停顿太少”,就马上重新讲 1 段话,刻意加 2 次停顿),避免 “反馈变成'耳旁风’”。
建立 “练习圈子”:找 2-3 个同样想提升口才的人,每周 1 次 “互相反馈训练”(如每人讲 3 分钟,其他人提 “1 个优点 + 1 个改进点”),避免 “独自练习缺乏动力”;
定期 “升级难度”:当一个训练目标变得 “轻松”(如 “1 分钟说清事,口头禅≤3 次”),立即升级(如 “1 分钟说清 2 件事,口头禅≤2 次”),避免 “停留在舒适区”(对应书中 “不断挑战练习的新高度”)。
避免 “盲目练习”:不追求 “每天说 1 小时话”,而追求 “每天针对性练 1 个小技能,且有反馈”;
重视 “心理表征”:通过反复训练,让 “逻辑框架”“流畅表达” 成为本能,最终实现 “说话时无需刻意想方法,大脑自动生成有效表达”;
坚持 “长期主义”:口才提升不是 “1 周见效”,但按此方法练习 1-3 个月,会明显感受到 “说话有重点、不紧张、能打动听众”—— 这就是刻意练习的复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