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1.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2.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某种特征的形成,或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3.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4.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考点·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考点·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特征及注意的规律
1.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特征
(1)无意注意占优势
①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②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①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②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在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③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④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2.学前儿童注意的规律
(1)注意的选择性
(2)注意的范围
(3)注意的稳定性
实验研究证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如果教师组织得法,5~6岁幼儿可以集中注意20分钟。
(4)注意的分配
考点·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1.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3)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2.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从内容上可以将想象分为4种类型:
(1)经验性想象:幼儿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开展想象活动。
(2)情境性想象:幼儿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
(3)愿望性想象:在想象活动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
(4)拟人化想象:把客观物体想象成人,用人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等去描述。
3.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1)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2)幼儿想象夸张性产生的原因
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考点·幼儿想象发展的策略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记忆口诀:感前具形)
考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直觉行动思维不断发展
(1)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2)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概括化;(3)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1)具体性: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2)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还有一系列派生的特点:
①经验性;②拟人性;③表面性;④片面性;⑤固定性。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抽象逻辑思维是成年人思维的典型方式。5岁以后,幼儿开始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考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幼儿情绪和情感的进行过程看
(1)情绪和情感的不稳定;(2)情感比较外露;(3)情绪极易冲动。
2.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
(1)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
(2)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
3.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
考点·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考点·婴儿依恋的类型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实验,研究了婴儿的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把婴儿的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
1.回避型;2.安全型;3.反抗型。
考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2)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1)家庭的影响;(2)同伴相互作用。
3.移情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根本的、内在因素。
考点·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2.榜样;3.强化;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考点·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2.幼儿自身的特征;;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考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生活环境
(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2)亲社会行为受电视媒介的影响。
2.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1)家庭的影响;(2)同伴相互作用。
3.移情
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根本的、内在因素。
考点·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2.榜样;3.强化;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考点·学前教育的特点
1.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
2.学前教育保教结合
3.学前教育的启蒙性
学前教育的启蒙性,是指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要与他们的现实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要启于未发、适时而教、循序渐进,不损伤“幼嫩的芽”,并且要促使其茁壮成长。
4.学前教育的直接经验性
在学前教育阶段,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知识经验欠缺,他们认识事物主要是通过感官和动作,与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直接接触,进行感知和操作,获取直接经验。
考点·著名教育家的贡献
1.福禄贝尔:“幼儿教育之父”,“恩物”,幼儿园,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
2.蒙台梭利:敏感期,感觉教育,“儿童之家”。
3.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4.陈鹤琴:中国的“福禄贝尔”,南京鼓楼幼稚园,“活教育”理论体系,五指活动,“整个教学法”。
5.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三大弊病”,南京燕子矶幼稚园,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6.夸美纽斯:《母育学校》(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看图识字)、班级授课制。
7.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自然主义的儿童观(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
8.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考点·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一般原则的记忆口诀:全体、全面、尊人格,发展适宜用资源)
(特殊原则的记忆口诀:保教、游戏、活动多,发挥整体一日活)
考点·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
1.师幼关系的类型
姜勇等从五个维度将我国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师生关系划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
(1)严厉型;(2)灌输型;(3)开放学习型;(4)民主型。
2.师幼关系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1)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幼儿获得关爱;
(2)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幼儿获得安全感;
(3)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幼儿之间建立同伴关系;
(4)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记忆口诀:老师专业在发展,获得安全获得爱,同伴关系真快乐。)
3.良好师幼关系的基本特征
(1)互动性;(2)民主性;(3)分享性。
4.建构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1)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
(2)科学定位教师的角色;
(3)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
(4)提高教师素养,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
考点·常见传染病
1.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及空气传播,传染性较强,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2.猩红热: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细菌存在于病人和健康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传染,也可经被病菌污染的食物、玩具等间接传播。多发生于2~10岁的儿童。常见于冬春季节。
3.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腮腺肿大期间,唾液中有病毒,经飞沫传染。
4.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5.传染性肝炎: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肝炎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等类型,传播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范围广泛,其中以甲型和乙型肝炎感染较高。
6.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
7.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小。多见于5个月到5岁的小儿,成人也偶有发生。病初可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多为低烧。发烧当日或次日出现皮疹。皮疹很快布满全身,但手心、脚心一般无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考点·常用护理技术及急救术
1.止鼻血:安慰幼儿不要紧张,用口呼吸,头略向下低。捏住鼻翼5~10分钟,同时用湿毛巾冷敷鼻部和前额。
2.虫咬伤:蜂和洋辣子刺伤时,可先用橡皮膏把插入皮肤内的刺粘出来,然后用肥皂水涂于伤处。若为黄蜂蜇伤,因黄蜂的毒液呈碱性,可将食醋涂于伤处。
3.扭伤:可用冷水敷于患处,一天后再改用热敷。
4.骨折:固定。
考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1.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2.适宜性原则;3.幼儿参与的原则;4.开放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6.安全性原则。
考点·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衔接的现状
1.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1)社会要求的提高;
(2)生活制度的变化;
(3)师生关系的不同;
(4)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
(5)教育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方法减少。
2.学前儿童进入小学的不适应表现
(1)身体方面: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
(2)心理方面: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等现象。
(3)社会性方面: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
考点·幼儿园游戏的内涵、特点及分类
1.幼儿园游戏的内涵
(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
①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②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③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
2.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特征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不直接创造财富,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记忆口诀:主动自愿在假想,虽不实用但开心)
3.幼儿园游戏的分类
考点·幼儿园各类游戏活动的特点
考点·幼儿园领域活动设计流程
考点·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3.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考点·《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如何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和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2.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3.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4.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5.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考点·《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1.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2.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3.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4.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考点·《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选择遵循的原则
1.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2.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3.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考点·《纲要》中指出,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
1.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2.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3.在日常活动和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4.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5.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考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教育内容与要求
考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基本理念
1.幼儿为本;2.师德为先;3.能力为重;4.终身学习。
考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探究能力。
3.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勇敢、勤学、好问、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考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的原则和要求
1.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应当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2.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3.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引导的正面教育。
4.综合组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5.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6.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