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易经二字是各有所指。其中“经”就是规范与准则;而“易”就是不易,不能轻易改变的意思。结合在一起《易经》就是不能改变准则的集合体。但,“经”却是可以发挥,可以发扬的一个变量,原则是不能随意改动。如何来理解呢?
卦序心法一 :持经达变。
就是“有经亦有变”的意思。在掌握了规则之后才能发挥,也就是在“经”的基础上才能变通,这就是上道。
《易经》是我们华夏民族对于宇宙、人生参悟理解的论文,其中罗列了六十四种“规则”。当圣人孔子读了《易经》后,感慨于它的伟大与玄妙,为了后人能更好的理解,就为《易经》写了十部注解《传》。
《传》是用来解释《经》的说明书,而不是用来改变的《经》的创作文。
参悟关键点一:人类目前还没有改变自然定律的权利与资格。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发挥最大效能为我们以及万物生灵营造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模式。
孔子为《易经》批注的十部文章分别为:《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传上》、《系传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其中的《序卦传》把《易经》中的六十四个卦进行了排列。孔子的这种排列方式虽不是唯一,但却是站在了“易之道,易之理”的角度上,到目前依然是最多人接纳与采用的一种。
《序卦传》也涵盖了人生成长与经历的种种,并在六十四卦中一一对应体现。
卦序心法二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序卦传》
开篇就是天地生万物。所有的生命起源于天与地。
天就是第一卦—乾。
地就是第二卦—坤。
天地乾坤是我们文化对于这个宇宙世界生命起源的理解。因此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在一对新人结为夫妻时,都必须先感谢天地,即“一拜天地”。
又或者,当我们达成心愿,或是幸免灾难时,也会在无意间说“谢天谢地”。
参悟关键点二:西方文化的天与地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只有我们中国人会把天地乾坤结合在一起表达。因为天地的配合才能滋生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卦序心法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传》
这里的“盈”就充满,“物”指所有的生物、死物,包含动物、植物、风、云、雷、电、水,火、土地以及人,都属于“物”。
卦序心法四 :故受之屯《序卦传》
这里的“屯”也是万物,万物的初生就是屯。
在西方的科学中到目前止还在争论生命的起始到底是“创造”还是“演化”。
这里的“创造”可以说是神或更高等的智能生物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
而“演化”是建立在无数个无意间的巧合、碰撞中才迸发生命,然后生命有自主意识的向更高等进化,目前进货出了我们人类。
但在我们《易经》的体系中,乾坤阴阳是相济而得,也就是说“创造”与“演化”都在生命之初扮演了不可缺失的角色。
参悟关键点三:屯卦就可以说是生命的创造之始。蒙卦就是生命成长时的演化、进化过程。
生命体初生来到世间,就要为生存而不断的成长,这个成长成长也是在学习的过程。
比如鸟从蛋中孵化出来后,当长到一定时期就要学会飞翔。这个学习过程是伴随着死亡风险的,但依然不能阻止鸟那颗想要翱翔的本心。也可以说成长学习是在激发鸟能够飞行的潜能。
参悟关键点四:启蒙不能算是教学,而是运用方法把学生的潜能启发出来。
卦序心法五 :故受之于需《序卦传》
这里的“需”就需要或需求。初生的小孩什么都需要父母来照顾与引导,满足他们对于生存的需求,对于未知的探索。
所以,如何让孩子往更好的方向成长,父母的责任是重大的。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好坏,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模样。
如果你发觉自己的孩子在暴粗口,有不良的行为,先不要去处罚,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举止。
卦序心法六 :需者饮食之道也《序卦传》
这句话时常会被人误解,误解于养孩子就是提供吃喝。但在其中却还有最重要的“道”。
比如,孩子小时用筷子吃饭,拿筷子不正确,父母看见也懒得教导,等孩子长到20岁、30岁后,别人发觉他不会正确使用筷子更不会提醒,那也许这一生都是在用错误的方法来吃饭。
其他方面呢?如果不是拿筷子这样的小事,而是有着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如果父母不在小时候就及时纠正,那等他长大后,就不要再去数落或是责怪子女了,因为这些过失的原罪就在父母身上。
所以,我们人是有别于动物的,动物只要吃喝即可养好,但人的“养”却还包含了“教”。
卦序心法七 :饮食必有讼《序卦传》
饮食是生存的需要之一,除吃喝外,我们对于财富、权力,奢华都会有着无穷无尽的需要。而我们这个世界固有的资源却是有限的。
所以,当无限的需要与有限的资源碰撞在一起,就会让我们产生争夺,从而就有诉讼与官司。
又当法律不能解决这个茅盾时,就会升级成战争,也就是“兴师动众”。
卦序心法八 :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序卦传》
争斗与战争是不可能有短期化解的。
我们当下的世界,按西方的纪元是2024年,按我们黄帝纪元是4721年。就算是我们的文明尽管经历了几千年,也自豪于取得了各种进步与成就,在高谈人性与人权的同时,依然还在抢夺与屠戮。
为什么战争依然没有停息过?归咎根本还是对“有限的利益资源”的抢夺而已。
争来抢去渐渐就形成了多个利润集团。这些集团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就开始“比较”各自团队的资源配比,待遇优厚。
这就是六十四卦中的“比”卦。而在《易经》中,“比”应该是对天地大道感悟与德行的讨论。
但,无论如何比,人们都会开始进行一些储蓄,用来应对各种不时之需。而“储蓄”就是应对上了六十四卦中的“小畜卦”。
卦序心法九 :物畜然后有礼《序卦传》
当人开始有了自我的储蓄物质财富之后,就有了公与私的区分。私有的财产如果还是像讼师两卦一样步入到争抢之中,那任何人的储蓄都没有了意义。因此,还要用制度礼数来管教,让私人财产与公有物质都能有所归、有所类。
卦序心法十 :故受之以履《序卦传》
这里的“履”就是履行合约。在对私有产财有了约定规则之后,也就是有了《合约》的概念。因此,履行约定就是一项需要大家相互支持相互督促的事业。
卦序心法十一 :履而泰,然后安。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序卦传》
当所有的人都遵守并履行合约,自然整个社会也能够安泰,安全。
只有在世道平安,才能有条件拥有幸福。自己所储蓄的财富也才能得到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易就能达到通畅的地步。此时,人们彼此才能认可对方所要阐述的道理,只有这样,合作才能更有效率。
而最后的“物不可以终通”又是在表达什么呢?
就是顺畅不能够长久不变,不然当某一件不顺的事出现时。习惯于顺畅境况下的人就会极度的不适应。
比如人长期生活在幸福快乐中,只会觉得这是一种常态。而只有经历过苦难与阻碍后才会去珍惜顺畅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所以“故受之以否”就是上天安排给我们的苦难与阻碍恰恰是为了让我们懂得珍惜。
而更难得的是我们先祖早在几千年前就明白了否与泰的平衡动态关系。也就是我们的人生不能人为的去控制顺畅或险阻。而应该是幸运与苦难交替而至,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也才是完美的。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许多人争论的问题:就是否与泰,是谁先谁后。
按孔子的《序卦传》我们能看出,泰在否之前,而否之后必然也会有泰。
每当我们高兴得意之尽就要小心愁怨的来到。
比如,今天因开心就多喝了些酒,而导致第二天起不来,上班上学迟到,被领导、被班主任批判。或是比较重要的事务被耽误,损失难于估量。
而在逆境中不放弃,一次又一次努力尝试的人,他能得到“泰”的机率就会比不愿努力尝试的人要多出许多。
因此,当我们真正感悟了泰与否的道理之后,我们就来到了“同人”之“大有”。
之前的章节中把同人与大有合并成了一个词,即“地球村”。
这也是我们当代人为之努力的一个目标:“一个和平、友好状态下的地球人类文明共和大家庭”
而所谓的“同人”并不是要求百分百的相同,而应该是我们《易经》中所推崇的“求同存异”。
卦序心法十二 :与人同者,物必归焉《序卦传》
西方文化中对于不认同的建议往往直接反驳。
而在我们中国文化中会先肯定对方的想法,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在认可对方建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大家一起找到共通处,再取其精华,移其糟粕,保留合理的差异,这才是上上之策。
运用得当这种互补之法,就能收获多多,因此就来到了《易经》中的大有卦。
卦序心法十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序卦传》
这里有“大”也有“盈”,并不是两全,双丰收的意思。而是建议只占其一。
当拥有了大的收获之后,应该考虑的是退让或回馈。而不是贪得无厌的让自己的碗满得盈溢出来,洒落于地,白白浪费。这时的亏损就会跟着这股浪费的风气滋生漫延,一发不可收拾。
也就是印证了《易经》中强调的“满招损,谦收益”。
当一个人张扬跋扈,不可一世时,他身边是不可能出现中肯的朋友。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听得进去,这时真正对自己有进益的人或朋友都不会接近。
而只有当一个人表现出足够的谦虚,他才能得到足够多的善意与建议,也才能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更好的去获得财富与成就。
通过自身的谦恭与努力获得的收益就能带来一种成就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就是“豫卦”的精髓之一。
卦序心法十四 :豫必有随《序卦传》
当其他人看到你能从谦虚中获得成功并且快乐时,自然就会想从你这里学习到成功的方法,从而开始会有人主动跟随而来,也就是来到了《易经》的“随卦”。
而追随往往会出现盲目性,就如同当今对于影、视、歌明星的崇拜一样。追随的是他们光鲜之外表,追随的是他们悦耳之歌唱等等,而对于这个人的本质是不愿意了解,也不会去理解。当光鲜的皮囊衰老变丑时,就会被无情的抛弃,甚至还会被恶搞咒骂。当不小心伤害到声带,歌声不再悦耳后,结束也会是如此而已。这种追随其实属于“蛊惑”。
卦序心法十五 :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序卦传》
而现在值得我们亲临的,大多是到商场购物。当我们进入到一家商铺时,几乎都会听到“欢迎光临”这四个字。
而“临”与“大”的关系就是在商铺来看,能进来购物的人都为“大”人,所以是值得尊敬,值得用“临”来表达。
但是,当我们进入的不是商铺,而是那种高高在上的“部门”时,那听到的绝不是“欢迎光临”,而是一种质问“你来干么?你找谁?你有什么事?请出去....”等等等等。究其原因,不就是因为在这种“部门”的眼中,我们不够“大”,不值得他们尊重吗?
卦序心法十六 :物大然后可观《序卦传》
进入商铺,受到重视,就是商铺把进入的人当作是“大人”对待,所以有了“临”的表达。所以“大”也是“临”的前提。
又例如,小小的一件事物,或是一个小钱,掉在地上,可能都没有人看。但是几百上千万的现金摆在一个人的面前,这个人怎么都会有不一样的表情,最起码瞳孔会放“大”。
因此,事物或钱财的巨大化,必然会吸引大家的眼球。
所以,有了“大”而“可观”就是连贯性的存在。
我们再回到起始来看看上面讲述的这些卦。
首先就是乾坤,天地阴阳男女这是一个相伴相生的组合,单独一个是无法开创新的纪元。
接着就屯、蒙两卦,从卦象上看
这是两个相互综错的卦,也是屯卦上下颠倒后就是蒙卦,蒙卦上下颠倒后又是屯卦。
屯卦就是初生,蒙卦就是启蒙引导。我们从初生降临来到世间的那一刻起,就会得到父母的各种启蒙、教导与指引。
接着的就是需、讼两卦,从卦象上来看
它们还是颠倒的。
我们华夏民族的习惯就是在吃饭的时候,都会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还有谁不在,是不是要给不在的人留一份食物。这样做也是在避免讼的产生。
分配不均不合理,有人没有分配到食物,自然会引来不满与争讼。
接着就是师卦与比卦,它们依然是综卦
兴师动众目的之一也是在比较或对比、攀比。
接着的小畜卦与履卦还是综卦关系
小有储蓄就是建立在履行约定的基础。履行也是天道的体现之一。这种良好的品性是能够让人略有小蓄的,而要再往更高往更大发展就要到另一种境界。
泰卦与否卦同样是综卦关系
泰就是好事连连,但否也会随之悄然而导。如果不能明白其中道理,可能就会在起伏潮落的跌宕中失去人生信念。
接着的同人卦与大有卦,还是综卦关系
同时这两个卦还有相交关系,可以说是同人之中有大有,大有之中是同人。
下面就到了谦卦与豫卦,他们也还是综卦关系
当我们能够从谦虚中获得认可,必然也会得到赞扬。开心的接受称赞也就是豫卦,而当明白“得意会忘形”这句警示后,就会让自己再一次谦虚下来。
接着的随卦和蛊卦是相综又相错的关系
随卦的六个爻由阴变为阳,接着阳再变为阴就成了蛊卦,而蛊卦也是同样情况。
当跟随开始,就需要预防要出现的蛊惑人心。随是一种大好局面,但越是局面向好,越要提防其中的弊端与隐患。千百年来,事情往往都是由好入坏是又快又顺,但想把不好的事调回好的局面却异常困难。
接着就是临卦与观卦,他们依然是相综关系
临就是亲临现场观望,但当自己在看他人时,他人不也是在看自己吗?所以,临与观是相互依存的。
从目前来说,六十四卦是两两相互对应来理解来参悟的。但这也只是孔子为我们提供的一种方法或思路,因为我们再深入观察卦象时,会发现每个卦除了颠倒之外还有其他的变化。
比如卦中还有卦:每一卦有六个爻,当我们观察的起点不同,得到的提示也有不同。可谓是牵动一爻而动六十四卦。
所以我们华夏民族才会有“随机应变”的思维习惯,也具备“万变不离其本宗”的原则底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