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快速理解《易经》,找到进入易世界大门的台阶。老师告诉我就需从高维度的视角入手展开解读。有时候在搞不懂某些事或某些人时,可以切换到“底层”,进行逻辑上的认知。但如果从底层依然无法理解,就可以从‘高层’,也就是从高维度来理解,说不定就能豁然开朗。
《易经》的高层视角,我从 ‘老子’ 的《道德经》开始。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道德经》二十八章
在这里提出“道法自然”,由此可以推论,“无极”就是自然,也就是天然。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
而以上这句则是出自 孔夫子 的想法。结合这两位伟人理论,我们已经得到了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上面我们已经将“无极”指定为了“自然、天然”,由此进化出了“太极”,而什么是“太极”?什么是“两仪”?什么是“四象八卦”?我们逐一展开分析。
一、太极、五行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圆来代表“太极”,圆上的三十个红点与三十个蓝点就是“两仪”。
“太极”这个圆,我们可以想象成一个立体的球形,这个球体分别由30组红色物质与蓝色物质组成。
接着我们再来了解五行,先从“五”开始,最早的甲骨文的“五”如下: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五行”就是把这个球体上、下两种物质进行交错相汇融合创造的一种力量。
在这个立体的球形中,中间的里外两组五个蓝点为“阴”,外围的上下两组红点为“天地”为阳。
也可以理解就是“五行”将“天地”转变成了“太极”。我们再想象将这个球体转动,让我们从顶部垂直向下看,就会得到这样一个图案。
而这个图案就是“河图”的中心;
再进一步,这个球体的上半部分的“天”中也蕴含了同样一套体系,下半部分的“地”中也蕴含了同样一套体系,总共就得到60个红蓝点;
因此,在易学里,就把60作为了“周行之数”,也就是围绕这个球体一周的组成要素的数量。
接着我们将上半部天的20点分配成“1、3、7、9”四组;而下半部地的20点分配成“2、4、6、8”四组;
然后我们再想象将这个球体转动,依然从顶部垂直向下看,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完整的“河图”
而在易学里“1、2、3、4”也称为生数,他们位于内圈。“6、7、8、9”也称为成数,他们位于外圈。
生数都需要经过“5”才能变为成数:
1+5=6 【河图下方】
2+5=7 【河图上方】
3+5=8 【河图右方】
4+5=9 【河图左方】
同样,我们用10减去外圈在的成数,就会得到内圈的生数;同时用5减去这个位置上的生数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10-6=4 5-1=4 【河图下方】
10-7=3 5-2=3 【河图上方】
10-8=2 5-3=2 【河图右方】
10-9=1 5-4=1 【河图左方】
此外,0与10两个数所在的位置是属于起点与终点的重合点。好比环形跑道,起点也就是终点。
在这个立体的球形空间上,还无法确定“东南西北”。因为这个球体随时在转运;
在理解以上这些概念点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两仪”。
二、两仪
“两仪”分别为“阴、阳”两种能量,阴用
来表示;
阳用
来表示;
他们相互组合就会得到四种不同的“元素”,即“四象”。
三、四象与八卦
为老阳;
为老阴;
为少阴;
为少阳;
再按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我们将四象放入到河图对应的位置中(到目前止,四象放入河图的位置一直都有争议,在这里取其中一种较权威的来讲解)
在第个四象的基础上再往下分别加入一阴或一阳,就能得到“八卦”
八卦对应的数字如下:
我们把八卦带入到那个球体之中;
这样我们就能通过八卦在这个球体上的天、地对应关系,得到了“先天八卦”。
有了这些认知以后,我们再看八卦时,就不再是平面二维图,而是一个立体且时刻在运转的球体,这个球体可以理解为我们这个世界,即“地球”。
我们再再观察球体上半部分中的“震、离、兑、乾”,他们是由阴向阳转变的四个阶段:
、离
、兑
、乾
四个卦都分别都去掉最下方的一个爻,我们就能得到
老阴
、少阴
、少阳
、老阳
同理,这个球体的下半部分中的“巽、坎、艮、坤”,他们是由阳向阴转变的四个阶段:
、坎
、艮
、坤
四卦都分别都去掉最下方的一个爻,我们就能得到
老阳
、少阳
、少阴
、老阴
对应到八卦图中阴、阳由弱至强变化、随时针转运的“阴阳鱼”图形,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八卦。
【以上知识点,如果高中物理基础比较好的朋友会更容易理解】
能很好的悟透以上这些立体运转的原理,就能懂得我们这个世界运行诸多规律,更有利于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些早在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之前就已经有人参悟出并记录传承了下来。西方的文明到了近代才能理解这些知识;所以如果我们能好好地发扬国学文化,必然能重新回到世界的领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