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山:儒家传统教育的宗旨和方法——《礼记·学记》述评孟子孔子

摘要:《礼记·学记》是先秦儒家的作品,是孔门“七十子后学”专讲教育的文献,而其所讲的教育是涵括了普遍的人生修养和社会治理的“大教育”。《学记》把“化民成俗”即普遍提升社会成员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作为教育的宗旨,同时也就强调了教育在个人修身和治国理政中的“为先”“为本”的重要地位。《学记》还特别强调教育方法的重要及师道的尊严,它所讲的教育方法在古今教育中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而在当前讨论“如何读经”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记》;化民成俗;教学为先;教育方法;师道尊严

儒家传统重视个人“修身”和社会“教化”,此“修身”和“教化”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教育”;因重视教育而尊师,“师道尊严”或“尊师重教”是儒家思想中的必有之义。在儒家的经典文献中,“尊师重教”莫过于《学记》。

《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汉书·艺文志》说《礼记》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具体到《学记》的作者,古文献记载不详,现代学者的见解也不一,如有的学者认为是荀子后学所作,还有的学者认为是孟子后学所作。现重审《学记》的本文,我觉得这两说都无可靠的依据。盖重视教化或教育是儒家一贯的、统一的思想,无论孟学还是荀学乃至其他儒家学派都莫不如此。在《学记》的本文中,我们看不到其持“性善”或“性恶”的特殊立场。还有的学者认为《学记》是汉儒所作,这也没有可靠的依据;相反,《学记》强调“师道尊严”,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提出“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这不像是在“三纲”之说束缚下的汉儒所能讲出的。因此可以大致肯定的是,《学记》是先秦儒家的作品,亦可说它是孔门“七十子后学者”所作。

《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讲学设有四科,即“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我认为《学记》对这四科都具有普遍意义,但也可以说这一篇属于孔门专讲教育的“师范”科。现在的“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译成英语就是“normal college”或“normal university”,这里的“normal”也有通常、一般、普遍的意思。孔门的“师范”科就是讲通常、一般、普遍的教育,它是讲的“大教育”,即涵括了普遍的人生修养和社会治理的“大教育”。已有不少学者指出,《学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或专业论文。其实,《学记》的思想并不局限在“教育学”的“专业”,它是讲广义的关系到人生修养和社会治理的“普遍教育”。唯其如此,《学记》才真正讲明了教育在人生和社会中的“为先”“为本”的重要地位。

对《学记》的文本进行分析,可以说它主要是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的宗旨,同时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二是教育的方法,同时强调了师道的尊严。以下从这两个方面作一简要的述评。

一、教育的宗旨及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的开篇第一段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1]这一段是说,致其思虑以求合乎规范法则,招求善良贤能之士,这可以小有名声,但是不足以感动或感化民众。亲近贤德之士,体恤偏远的臣民,这可以使许多人感动,但还是不足以“化民”,即教化或教育民众。其结论是:“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也就是说,如果要使民众得到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其必由之路就是重视教育、重视学习。这里的“化民成俗”就是普遍提升社会成员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此为《学记》所讲的教育的宗旨,而“化民成俗”的必由之路就是“学”,即人生和社会的“普遍教育”。

《学记》的第二段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1]这一段继续强调教育、学习的重要。如果说前一段侧重从社会方面讲教育的重要,那么这一段就是侧重从个人方面讲学习的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后来被编入了家喻户晓、童蒙皆诵的《三字经》,只不过为了押韵而把“不知道”改成了“不知义”。“道”和“义”都是指个人与社会的根本道理和行为规范。个人的修身明道,必须经过学习。所以,“建国君民”,也就是治国理政,必须“教学为先”。教育、学习处在个人修养、社会治理“为先”的基础地位。《学记》引《尚书·说命》的“念终始典于学”,这是殷商时期的贤臣傅说教导殷王武丁的话,意思是说你要始终重视学习。可见,“人不学,不知道”,不仅适用于所有的臣民,而且包括君王在内也是如此。

以上两段都是讲教学对于个人修养和“化民成俗”的重要性,这可以说是《学记》的核心思想。下面的许多段落都是反复伸张、强调这一思想,特别是最后的几段讲得更为深刻,如说: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1]

“比类丑物”,就是比类众多的事物而统括众类。众类中主要包括“五声”“五色”“五官”“五服”等等。那么,教育属于哪一类呢?《学记》说:“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就是说,“鼓”不属于五声,但是处于五声之和谐的基础地位。“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就是说,“水”不属于五色,但是处于五色之彰明的基础地位。“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就是说,教育、学习不属于五官(身、口、耳、目、心,相应于《尚书·洪范》所说的“貌、言、视、听、思”),但是处于五官能够正常发挥功能(如《洪范》所说“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的基础地位。“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就是说,老师不属于五服之亲(即五等丧服,表示五等亲疏远近不同的亲属关系),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也就不会有五服之亲近和谐的关系。

孔颖达《礼记正义·学记》疏云:“师于弟子,不当五服之一也,而弟子之家,若无师教诲,则五服之情,不相和亲也。”的确,家庭和亲族的关系虽然处于社会伦理的基础地位,但是一个人若不经一定的社会教育,没有一定的学养,那他也是处理不好家庭和亲族关系的。如孟子很重视亲亲之情,但他也更重视亲亲之情的扩充。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2](《梁惠王上》)此所谓“推恩”也就是“扩而充之”,孝悌之心也同“四端”之心一样,“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2](《公孙丑上》)。如果一个人“不足以事父母”,“无以保妻子”,那他肯定是处六亲不和。而人若能够“推恩”或扩充其“四端”之心,则他必经一定的社会教育,有了一定的学养才能做到。因此,孟子在主张性善论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仁政下的社会教育,即所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2](《滕文公上》)。

《学记》之重视教育,有段很有哲理深意的表达: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1]

“大德不官”,就是说具有大德的人不拘守于一官之职;“大道不器”,就是说恒常普遍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一些具体的形器;“大信不约”,就是说至诚之人不用立约而自然守信;“大时不齐”,就是说在一个大的时限之内仍有寒暖阴晴雨旱之不齐,但是春夏秋冬的时序是不可乱的。“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在这四者中,大德是各种职官之本,大道是各种形器之本,大信是各种契约之本,大时是各种气象之本。那么。什么是个人修身、社会治理的本呢?按《学记》所说,这个根本就是教育、学习。

《学记》的最后一段说: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1]

“三王”是指夏、商、周三代之王。“源”是源头,“委”是末尾、归宿。在这里“河”是源头,“海”是归宿。“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这就是“务本”。在《学记》的思想中,教育就是源头、根本,抓好教育就是“化民成俗”的“务本”。只有明确了教育在个人修身和社会治理中本源的基础地位,也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中,对“本”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论语·学而》记载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这可以说是以夫妇家庭伦理为本。这几种对“本”的不同表述各有侧重而思想又是统一的:在儒家的“修齐治平”序列中是“以修身为本”,而修身首先是孝悌;以孝悌为本,而“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3](《关雎》)。《学记》说“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在“五服”之亲中包括了夫妇之正、父子之亲,而五服之亲和又不能没有师教。因此,师教也是“本”,这就是《学记》所强调的“务本”,“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三礼》中说“古礼最重丧服”[4](P39),这是因为“丧服”之礼最为详尽明确地体现了“五服”之亲的尊卑亲疏伦理关系。而按照《学记》所说,若无师教则五服不亲,故而儒家亦应最重师教,这也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中的基础地位。

二、教育的方法及师道的尊严

《学记》还特别强调教育方法的重要,乃至于把教育方法的是否得当提升到教育之兴废的高度。《学记》所讲的教育方法,在古今教育中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而在当前我们讨论“如何读经”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记》说: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

这段话中的关键词就是“教学相长”,也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各有所受益长进。儒家的“至道”是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逐渐彰显而不断被加深认识的,这也就对教与学双方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是对学生的要求;“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是对教师的要求。“自反”是自我反省而上进,“自强”是自我努力而更强,“自反”和“自强”都必须在师生之间良性的教学互动中才能实现。《尚书·说命》中的“学学半”,上“学”字本为“斆”(音“效”),即教的意思。“斆学半”,就是说学习的效果是教与学各占一半。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学相长,并不是如当今一些提倡读经者只说一句“小朋友,跟我读”所能实现的。

《学记》讲了教学的顺序,如说: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州)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1]

古时候以二十五家为闾,每闾有家塾;以五百家为党,每党有庠校;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州,其学校称为“序”。学生由家塾升学为庠校,由庠校升学为序。设在国都的学校称为“国学”,州学的学生升级为国学的学生。这里的“家塾”很重要,家塾就是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现在的“儿童读经”,如果是把少年儿童送到封闭的或偏僻的住宿学校去读经,那就是“出家”了,这不符合儒家的教育传统。使学生能够“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知类通达”等等,这也不是现在某些“儿童读经”只靠“包本背诵”所能达到的。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就是每年都有入学之人,隔一年而进行考试。“一年视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能读经书断句,“辨志”就是能辨别志向是否端正。“三年视敬业乐群”,所谓“敬业”就是能专心勤勉于学业,“乐群”就是与学友关系融洽。“五年视博习亲师”,所谓“博习”就是学习广博,“亲师”就是亲敬师长。“七年视论学取友”,所谓“论学”就是讲论研习学问,“取友”就是选择朋友交往。七年的学习成果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所谓“知类”就是能明了事类而触类旁通,“通达”就是能通达事理,“强立而不返”就是能坚持原则,有独立的见解,有道德的操守,不随意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样就是学至“大成”了。陈澔《礼记集说·学记》引朱熹说:“这几句都是上两字说学,下两字说所得处。如‘离经’便是学,‘辨志’是所得处。他仿此。”依此说,“敬业”便是学,“乐群”是所得处;“博习”是学,“亲师”是所得处;“论学”是学,“取友”是所得处;“知类通达”是学,“强立而不返”是所得处。也就是说,每一阶段的学识进步都是与德行境界的提升同步的,学有所成即是切身有所得,这就是中国古代学行一致、知行合一的传统,而其把“强立而不返”作为“大成”的境界尤其值得重视。

《学记》说:学经“小成”到“大成”的教育,“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1]。“化民易俗”是指教化民众而改变不良的风俗,此与前所说“化民成俗”的意思一致,只不过对“俗”有正反说的不同。能够“化民易俗”或“化民成俗”也就达到了教育的宗旨,从而使近者心悦诚服,远者也感怀归往,这就是“大学之道”。《学记》是从教育的宗旨和教育的程序上讲“大学之道”,这不同于《大学》是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纲领讲“大学之道”,而二者在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上是一致的。

《学记》又对“大学始教”有具体的论述,如云: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1]

所谓“教之大伦”就是教学方法的大节。《学记》列举了七种教学方法,值得关注的是“学不躐等”,即学习要循序渐进,而不要超越应有的次序。其引《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就是说对于有职官的人要先其职事之所急,对于无职官的士要先确立其志向。陈澔《礼记集说》云:“然大学之道,明德、新民而已。先志者,所以明德;先事者,所以新民。”此可见《学记》与《大学》的思想之统一。《礼记集说》又云:“七事上句皆教者之事,下句皆学者之志。”这也是把“教”与“学”,即教学的方法与提升学生的德行境界密切结合起来。

《学记》又说: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1]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学记》讲的是一种全身心的学习,在课内和课余都有适当的安排和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贯彻了“学而时习之”的原则。传统的教学内容并不是枯燥无味,而是丰富多彩,情趣盎然,使学生“乐学”而没有厌学情绪。

《学记》说:“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1]此即使学生“乐学”而产生的效果:学生能够安于其所学而亲敬师长,乐于与学友交往而坚信其所学的是正道,虽然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悖离正道(这就是“强立而不返”)。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学而》)

《学记》批评错误的教育方法: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1]

错误的教育方法是,只能吟诵其所看过的简牍,频繁地提问,其所言又涉及繁多的问题,教学的进度不是循序渐进,不顾学者是否安心于学,使学者的学习不是本着实事求是(“诚”)的态度,教人不是各尽其材。这样的教育方法,就是悖离了正道,与所希望达到的学习效果相违逆。于是学生就不是以其所学为是,故而隐匿其所学,怨恨其老师,畏苦其所学之难,不知道其所学之益,虽然学习结业了,但是很快就把所学的东西弃之不顾。这种现象在古时的“今之教者”中已有所表现,在现代的“今之教者”中也屡见不鲜。

《学记》把正确的教育方法称为“大学之法”,此“大学之法”有四个原则,即: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1]

使教所由兴的四个原则,其一是“豫”(预防),即在错误尚未发生时就加以防范;其二是“时”(适时),即当其可教之时而教;其三是“逊”(逊顺),即顺应教学规律,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程度;四是“摩”(观摩),即学友之间相互观摩,彼此激励促进,取长补短。如果违反了这四个原则,那就是: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1]

“发然后禁”,违反了“豫”的原则,于是相抵触而不胜其失;“时过然后学”,违反了“时”的原则,于是学起来“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违反了“逊”的原则,于是教之效果是“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违反了“摩”的原则,于是“孤陋而寡闻”。除此之外,还有“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即闲居时交友不慎,相与不能责善,违逆师长的教诲,又在游乐时乖张邪僻,荒废学业。《学记》说,以上六者是“教之所由废”。

《学记》把教育方法的是否得当提升到教育之兴废的高度,并且认为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可以为人师”的一个标准。故云:“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1]《学记》进而指出: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1]

所谓“善喻”就是教师善于启喻、引导学生。“道而不牵则和”,即引导而不强制牵引,如此则不扞格而亲和。“强而不抑则易”,即鼓励学生自强而不沮抑其志,如此则不勤苦而易学。“开而弗达则思”,即开导学生入门上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把话说尽,“不竟其所通之地”。按照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则师生和谐,使学生能优游从容地独立思考、自强上进。

《学记》又说: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1]

学生有四种偏失,即有的学生贪多而没有入正道,有的学生所知偏狭、寡浅,有的学生把学问看得很容易,还有的学生不求上进,浅尝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就是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心理素质。教师要“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教育就是要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而纠正其偏失,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他们的优长和偏失所在,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学记》说: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1]

使学者能够“继其声”、“继其志”,就是要学有传承,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教师的语言也有要求:辞简而意明,精微而旨善,所作譬喻不多而能使人醒悟明白。这就是启发式的教学,如《论语·述而》所述孔子的教育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说: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1]

教师首先是品德高尚的“君子”,而由君子到教师又必须“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即知道学习知识、达到深刻学理的难易程度以及学习效果的好坏。然后能“博喻”,即能多方诱导,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如孔子那样“循循然善诱人”[5](《子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5](《述而》)。这样就能够做教师,能做好的教师就能够做官长,能做好的官长就能够做君主。在《学记》的作者看来,能做好的教师也就是学习做好的君主。其引《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这是上古时期“官师合一”的传统,为官与为君之道“皆自务学充之”[6](《学记》)。在秦以后的政治体制中,汉儒就很难再说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这样的话了。

《学记》强调师道尊严: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1]

如欲“化民成俗”,首先就要有师道尊严,有了师道尊严然后才能有“道尊”和“民知敬学”。在这里,教师的尊严是“道尊”和“民知敬学”的先决条件。怎样才能有师道尊严呢?首先是君主要尊师,在两种情况下君主不能把教师当作他的臣属:一是在教师作为主持祭祀的祭主时,不能把教师当作臣;二是在教师给天子讲书授课时,不能把教师当作臣。“大学之礼”是在教师给天子讲书时不是面朝北,即不是行君臣之礼。在被收入《大戴礼记》的《武王践祚》篇中记载:当周武王即位时,“师尚父奉书而入,负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师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折而东面,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曰……”这可能是《学记》所谓“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的根据。

《学记》的作者已认识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其“难”的根源实在于君主制、官本位的政治体制,在秦以后尤其如此。唐代的韩愈在《师说》中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虽然尊师重教莫过于《学记》,但若真正做到尊师重教,其关键还在于改变君主制、官本位的政治体制。

参考文献:

[1]孔颖达,等.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孔颖达,等.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皮锡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陈澔.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本文原载于《齐鲁学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但国学教育还只是起步阶段,在全民蓬勃兴起国学热的大环境下,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国学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不论是大众意识还是相关部门,对国学的重要性都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没有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学习宣传国学“热潮”还没有真正热起来。二是国学教育学习宣传范围较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j}rn
1.小学生写文言文走红引经据典阐述家庭教育重要性一次考试中,余晗睿40分钟内写出一篇作文,以文言文形式引经据典地阐述家庭教育对阅读和习惯的重要性,这篇600余字的作文迅速走红网络。这是篇名为《父母之教》的文章,开头便点明了他的观点:“孩子之美,源父源母。父母之教,最为重。” “伴,人之情也。读书,明理也。习惯,所以修身养性也。此皆父母之教也。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lzn14628853/2<09@5534
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国学经典的实践解析注重亲子关系的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父母应积极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感受。 运用国学经典教育:国学经典中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智慧,父母可以通过学习与应用国学经典的思想,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 通过参加相关的课程,企业管理者能够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有效jvzquC41yy}/lrfpiunjvjn0eqs0v8>77;>/j}rn
3.2021年教育学考研真题分析——选择题(文字版)|教学|教学法|数学|政D.个别教育 【勤思解析】B。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中强调自然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6.伴随封建庄园经济的退场,机器大工业取代了手工业,在机器操作中,工人“使用工具”变成了“服侍机器”,虽然操作机器也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但整体而言,操作技术大大简化了,为避免人被机器奴役,马克思主义者主张要实施( )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HXF[7;Q>273>EDOZ0jvsm
4.【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艺博教育解决家庭当下教育问题2021年初,《家庭教育法》(草案)的出台,更加加速了家庭教育行业的发展。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什么作用,家庭教育又如何展开?这成为无数家庭所面临的困惑。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jvzquC41yy}/eny0eqs/ew4zyuj04A59;49/uqyon
5.新时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探析但是新疆高校有极少数师生对国家认同意识提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新疆个别高校对国家认同教育的教学安排跟不上新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师资配备欠缺等。有些新疆高校教师对学生在国家认同上的困惑解释不到位,有些活动没有把国家认同作为活动主题,导致新疆某些高校国家认同教育效果不理想。jvzquC41gri/u€z0gf{/ew4kphu039;213;547mvo
6.法制日报:法治应成为国学教育重要内容新闻频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全球化进程提速,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国学热的出现也说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传统文化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很多人在内心深处依然向往传统、遵循传统。人们在谈及国学时,通常会联想到传统儒家道德文化,实际上,我国古代道德与法律的分野并没有那么严格。管仲是法家先驱,jvzq<84pgyy/{xzvj0io1ps1427:2=4v427:2=59a37:3A>740nuo
7.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研班(第二期)学员高度赞美九天书法集训,文化王岳川教授精讲“赓续国学乃中国书法之精神正脉”,深感“文化书法”在美学品格、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更让学生了解到文化书法所承载的中华五千年的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组成。 王岳川教授倡导“文化书法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强调文化书法要学习领略字帖的历史背景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教授学生书法jvzq<84ujwlb0ypw0gjv0ls1zy€y1:89:8<30qyo
8.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总结(精选15篇)1、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家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县妇联联合计生局开展“计生知识进家庭”活动,大力普及优生、优育、优教的科学方法;印发宣传家教的材料。据初步统计几年来共印发材料10000多份。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家教工作的实效性。活动是开展工作的载体,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一年来,县妇联共开展家jvzquC41yy}/qq6220ipo8~wgt565;76434ivvq
9.他为何90高龄还坚持创办学堂?郭姮妟带你走进南怀瑾的教育世界近日,太湖大学堂校长郭姮妟来到学习读书会,与读者们分享南怀瑾先生的教育理念以及太湖大学堂所秉持的教育原则和师道精神。 南怀瑾先生是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国学大师。 晚年的南怀瑾先生深感教育的重要性,于90高龄主持创办了太湖大学堂,太湖大学堂也是承载南怀瑾教jvzquC41uvgukl3|jq{ecxxj0eun1M:DD:G37=:3GLDEN95C86C89>8DFH1COKCF:?84O;43FGCE
10.唐文治教育思想及影响纵观先生一生的教育救国之路,其教育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他对交通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馆的倾力实践当中。他的许多经验都是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一直为后人所仰慕。 二、包罗万象、富有创新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的宗旨:为国储才,振兴中华 在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上,唐文治在《与友人书》中论述了对学堂jvzq<84zu|~/zsyw0gjv0ls1kplp1:5271732>3jvo
11.中国教育教学论文模板(10篇)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jvzquC41yy}/jjthcdobq7hqo1nbq€jp15986>3jvor
12.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大全11篇新学年第一个教师会上,宣布了要把国学教育作为我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后几乎每次教师会上都重申《弟子规》学习的重要性。2013年下学期,校长鼓励国学专长老师开办了一个国学兴趣班,学生背诵行礼,不久刘校长又尝试性地让七年级五个班将《弟子规》带进课堂,一学期来完成了平均每班十二课时计划。五个班接受了jvzquC41yy}/hjgkcq4dqv3ep1nbq€jp16:86:3jvor
13.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vzquC41ill{{s~0{i{/gmz0ep5jpot132:31:753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