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是央视有史以来第一部大规模、全方位拍摄制作的关于文学泰斗、画坛巨匠、艺苑大师的大型人物传记系列纪录片,也是首次用独特的影视镜头语言对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巨匠进行的全方位的影像解读和人物诠释。动人心弦、精彩纷呈的人物故事,再现了一代艺术大师真实生动、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
重要提示:
(口述):剧中被采访者的口头叙述
(自述):剧中主人公的自述
(引文):剧中人物文章引用
(旁白):剧中画外音
1.
这位老人名叫舒同,是20世纪中国书法界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在他百年诞辰纪念日那天,启功先生写下了“千秋翰墨一舒同”七个大字。 这是舒同晚年留给这个世界唯一的生活影像,拍摄于1986年春天。四年前,他与前妻离了婚,此时刚刚组建了新的家庭,这也是舒同在历经了近30年的磨难后,最快活的一段人生时光,这年,舒同81岁。
2.
(舒同女儿舒均均口述)“我父亲的一生是革命加书法的一生,我觉得他是三起三落,就是说他革命和书法这两条线有时候是相向而行,一块起来,有时候是逆向而行。”1990年舒同为《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写的一篇文章《竹笔黄泥伴少年》回忆了他童年与书法结缘的故事,(引文)“我于清朝光绪32年也就是公元1906年,生于江西省东乡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3.
父亲舒兴仁是个忠厚老实的农民,除了下地做农活外,为养家糊口,还学会了理发手艺。母亲只生了我一个孩子,就不再生育了。因此,父母亲对我极其疼爱,总是想让他们的宝贝儿子有出息一些,于是就省吃俭用,积攒些铜板,在我五岁那年让我去读私塾。”从地理版图上看,舒同的老家东乡位于江西省抚州地区,这里是历史上著名的临川文化区。
4.
距东乡县城25公里的上池村,是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的故里。紧邻东乡县西南方的临川,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家乡。公元766年,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被贬谪到这里,出任抚州刺史,在抚州南城山里写下了著名的《麻姑山仙坛记》,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白居易、陆游、谢灵运等文人墨客也曾来到这里,留下了许多诗词和墨迹。
5.
抚州的老百姓自古对读书人非常崇拜,只要有可能,就会尽量送自家的孩子去读书。(引文)“我知道父母亲供我读私塾很不容易,就好好用功念书。我们那一代知名的人士梁翘老先生听说我很喜欢写字,就主动收我为徒,不要我每月都交学费,还让我在他那里吃饭。这位梁老先生极有学问,特别是有一笔漂亮的毛笔字,他不仅认真教我念书,还每天让我写大字,还教我练各种笔体的字。”
6.
(旁白)从启蒙开始,先生就让舒同临习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的碑帖,也正是从舒同懂事起,颜真卿成为对他影响最重要的人物。在舒同9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颜真卿的人品气节一直影响着他的精神世界。(旁白)这是一块保留了90多年的牌匾,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在江西东乡县杨桥店镇一个晚清乡绅的后代家里发现了这块牌匾。
7.
经辨认,上面的榜书是舒同题写的,题写的时间应该在1922年左右。这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舒同最早的书法作品。(引文)“我就这样练呀练呀,字慢慢的有些长进了。每到春节,就有人请我写春联,我把写春联当成难得的练笔机会。”(旁白)100多年前,这里是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2年,舒同在写下“杖国延年”这块牌匾不久,考入这所学校,一进校,舒同很快就被五四新文化思潮感染了,满脑子都是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世界的念头。
8.
9.
这篇文章立刻在抚州城内引起震动。临川县政府认定舒同攻击政府,扰乱人心,有共党嫌疑,当即责令警察局捉拿舒同。舒同闻讯跑到距县城19公里外的凌塘村,在同学家里躲藏起来。当时处在危急关头的舒同,为了安全没有留下落款,幸运的是,这个题刻历经90年的岁月,完好的保留至今,为我们留下舒同早期的第二幅字。
10.
11.
舒同用自己的人生实践体验着对颜真卿的崇拜,他的心中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一定要找到组织。1930年8月,奔波了三年的舒同终于在赣东南找到了红军,他像离家多年的游子一样,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参加红军后,舒同被安排在红四军政治部担任秘书。那年他25岁。这里是距江西东乡县279公里的宁都县小布村。86年前,这里是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驻地。
12.
在一次反围剿之前,红军总部在小布村召开了一次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为会长提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曾晨英口述)“舒同当时是红四军的政治部秘书,他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13.
他第一次看到这幅对联,看到毛泽东书法作品大气磅礴,非常豪放,他感觉到非常的振奋,也非常的钦佩,他觉得书法也能作为一种武器去鼓舞士气,去发动群众,去消灭敌人。”能够写榜书是舒同最开心的事情,他加入到写标语的行列中。尽管经过90年的风雨,我们依稀能够从这些字迹里解读出属于那个时代青年的理想与激情。
14.
(曾晨英口述)“毛泽东同志看到了这些标语,就问这些标语是谁写的,当时他就跟朱德交流,他说主席,我们以前有出过一个懂几国外语的红军叫何长工,今天我们又出来个懂几种书体的书法家,他就是我们的红军书法家,舒同。”(旁白)这是舒同1965年为朋友迟和斋写的一幅书作,内容是毛主席诗词《采桑子·重阳》。当年舒同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交往,就与这首《采桑子·重阳》有关。
15.
16.
(舒安口述)“给抗日军政大学题抗日军政大学校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当时人家请主席写,主席很忙嘛,而且他觉得写这种榜书大字舒同适合写,他就说,请舒同写,他大字写得好。”(旁白)这是从杖国延年那块牌匾开始,我们看到舒同早期留下的第四幅墨迹。此时的舒同已经担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
17.
1938年11月20至21日,日本侵略军的飞机14架次轰炸延安,投下110枚炸弹,将延安的农贸市场夷为平地。(舒关关口述)“党中央做出个决定,要表示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不挠,就在被炸掉的这个地方重建一个。叫什么呢?叫延安新市场,不叫农贸市场。那么既然是首都的一个最大的市场,当然要请毛主席题字了,毛主席还是那句话,我们有自己的书法家,请舒同写。”
18.
19.
20.
1945年底,舒同与国民党新编第六路军司令郝鹏举字腾霄进行谈判,郝鹏举向舒同求墨宝,舒同写下了:侧势远从天上落,横波杂向弩中生。静如油漆轻轻抹,动似蛇龙节节衔。郝鹏举得到舒同的书法不久,他带着2万人马起义投诚了我军,改编为中国民主联盟军。从迎接北伐开始,舒同就投身到改变旧世界的革命当中,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
21.
尽管留给今天的书法作品不多,但这些作品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履历,在每一幅字的背后,都记录着舒同一段传奇的故事。许多熟悉舒同的人都认为,上个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舒同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也是舒同人生命运动荡起伏最大的时期。这一切就像历史档案一样记录在了他的书法作品里。上海站三个字是舒同上个世纪50年代初题写的。1949年5月底,舒同来到上海,担任华东局宣传部长和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等六项职务,这年他44岁。
22.
23.
作为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在山东的工作几乎是毫不走样的执行了中央每一个决议,每一次的会议精神。(石澜口述)“颜真卿表现在对君的忠,最后以身殉职,舒同表现为对理想的忠,对毛泽东主席党中央领导的忠。” 这是1958年舒同给国务院参事管易文写的一幅字,内容是毛泽东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看上去这幅字与其他的书法作品没有什么区别,但仔细观察过后就会发现,在这幅字迎首的位置,第一次出现了一枚闲章,内容是:实事求是。
24.
这在舒同的书法作品中非常少见,至今我们也无法求证舒同为什么要在自己的这幅书法作品上盖上实事求是这样一枚闲章。在舒同前妻石澜的回忆录《我与舒同40年》中,记述了舒同大跃进时期与石澜的一段对话,(引文)“你看,1956年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1957年又是反右派斗争,许多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接着就是大跃进技术革命、总路线,1958年出现人民公社化后,问题很多,能否通过贯彻中央决议解决一系列问题,我心里无底。”
25.
26.
(旁白)这张照片是舒同全家1961年春节期间拍摄的,舒同被撤职后,他原来的待遇也随之被取消,全家搬到了济南市南新街的这幢房子里。这是他们搬家后的第一张照片,从这张照片上看,他们选用的背景全都是舒同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堂是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两边的对联是选自杜甫诗作《蜀相》中的两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7.
当年杜甫在成都拜访了武侯祠后,感受到满院的碧草和数声黄鹂带给他的孤寂与荒凉,他把这些感受写在了《蜀相》这首诗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961年6月,舒同来到济南千佛山医院疗养。在千佛山医院疗养的这段日子里,舒同唯一可做的事就是练习书法。
35个年头出生入死,一路奔波,在事业正处于巅峰状态时,又迅速跌落到了谷底。当舒同拿起笔尽情的在纸上挥洒泼墨时,他好像忘掉了一切,舒同此时极度郁闷的心情也在他自己的书法世界中逐渐的得到平复。这一阶段,舒同结识了一个朋友,这个人对他后来的书法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就是济南著名书画家关有生。关有生原名关际颐,字友生,192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国学系。
29.
1959年,关有生曾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两幅山水巨幛。关有生家里大量的历代碑帖让舒同着了迷。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并没有看过这些书法名帖,儿时的渴望在这得到了一种补课式的满足。1963年春是舒同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舒同调任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主抓文教方面的工作。来到陕西后,舒同的书法墨迹开始多了起来。(舒安口述)“其中有一幅《沁园春·雪》写得非常好,六条屏。一般大家都把这个作为他的代表作啊,甚至有人说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三行书。”
30.
(舒均均口述)“他人生的第三个低谷就是到文革。这第三个跌落那可能比第一个更惨,像地狱一样的,失去自由了,完全没有自由。但那个时候的书法呢,我觉得他是像地火运行,还在顽强的燃烧着。很多人把他写的大字报揭去,当珍品收藏起来了。”(赵学敏口述)“我的同乡和舒同首长很熟悉,他领我到舒同首长劳动锻炼的五七干校去。认识以后啊,他就说:我在这里没有纸,也没有笔,也没有墨,你想办法给我找一些报纸,再给我找一些墨汁,找几只笔。他从棉被里面抽出来棉花团,他把报纸铺在桌子上,然后用这个棉花团粘着墨写字。”
31.
这幅字是舒同在文革晚期为平绒厂工人魏恒盛写的中堂。有趣的是,这幅字还有贾平凹先生1998年的题款。1976年,正值文革时期,身居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的舒同下放于西安平绒厂劳动,为魏恒盛书写中堂不敢落其名,后藏于箱被鼠啃之不全,或是人倒霉鼠欺负也,或是虽不署名鼠亦识得名作也,贾平凹记书。现在,这幅字被舒同书法爱好者刘茂林收藏。不过,一开始,刘茂林并不喜欢舒体字。
32.
(刘茂林口述)“每次坐公交车经过西安宾馆,看到这四个字怎么还有写得这么圆这么软的?就经常来看去的,一次跟一次看的味道都不一样了,最后越看越觉得那种雍容大度,那种饱满,气血流动都能感受出来了,就感觉这书法太美了,太棒了。”(旁白)渐渐的刘茂林开始迷上了舒体字,他不仅学着写,还到处收藏舒同的墨宝。2015年,为了纪念舒同,刘茂林自己出资印刷了《舒同墨迹》。
33.
舒同1978年8月调到北京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在蛰伏了十多年后,舒同终于恢复了工作,这时他已经73岁。工作之余,他经常到西山楼上一个书房里看字帖,写书法。 (白煦口述)“70年代中期,当时改革开放还没有完全开始,日本的书法界就纷纷的自发组织访华团,他为什么访华呢?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故乡,老祖宗的书圣都在中国,但是他们苦恼的是他到中国没有人可以交流。”
34.
(旁白)1980年11月,应全日本书道联盟的邀请,舒同带领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了日本。(太平山涛口述)“看他的书法,跟他聊天,可以看出他非常稳重、安静,可是他之前是个军人,内心具有军人的气魄和勇气,这与他的外表反差很大。他的个子比较矮,谈话时又笑容满面,是个性情温和的老人。”
35.
(种谷扇舟口述)“舒先生没有主动去追求哪个老师,也不去遵循哪个门派,他学了很多人的书法,不管这些人是不是书法家,他汇集了这些人的精髓以后,可以随时的发挥出来,他的眼光和思维甚至超越常人,所以在他的书法中能感到他在演绎着一种哲学的东西,所以他才会那样愉快、有趣,我想,他心中总是充满希望,才会那样乐观有活力。”
36.
37.
更多百年巨匠系列:
文学篇
鲁迅:483221 老舍:389615
巴金:951251 茅盾:164289
郭沫若:507511
话剧篇
曹禺:899313 田汉:235105
金山:344785 焦菊隐:981345
欧阳予倩:490329
京剧篇
尚小云(上):146553 尚小云(下):834497
程砚秋(上):798437 程砚秋(下):772093
荀慧生(上):842909 荀慧生(下):718101
梅兰芳(上):651785 梅兰芳(下):465573
音乐篇
冼星海(上):386291 冼星海(下):854321
聂 耳(上):667859 聂 耳(下):886273
贺绿汀(上):126047 贺绿汀(下):594827
刘天华(上):964427 刘天华(下):933225
萧友梅(上):230153 萧友梅(下):729385
黄 自:346907
书法篇
沙孟海(上):756479 沙孟海(下):818883
沈尹默:174857 林散之:642887
美术篇
黄宾虹(上):734439 黄宾虹(下):672035
张大千(上):700075 张大千(下):690359
徐悲鸿(上):192627 徐悲鸿(下):223829
李可染(上):231491 李可染(下):200289
关山月(上):731473 关山月(下):606665
潘天寿(上):700271 潘天寿(下):669069
林风眠(上):637867 林风眠(下):762675
傅抱石(上):793877 傅抱石(下):575463
刘海粟(上):513809 刘海粟(下):389001
吴冠中(上):576213 吴冠中(下):232991
齐白石(上):545011 齐白石(下):581071
石 鲁(上):799485 石 鲁(下):398717
蒋兆和(上):273909 蒋兆和(下):461121
黄 胄(上):662907 黄 胄(下):72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