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传统诵读,是对经典、对诵读、对圣贤、对传统怀抱一份敬畏,怀抱一份尊重,怀抱一份感恩。
致敬传统诵读,也是对今天、对当下、对现在、对正在发生着进行着的新时代无比珍惜,无比热爱。
首先,我们看一看孔子当年,他是如何看经典的?他是如何读书的?
《论语》中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孔子看来,《诗经》里面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纯洁无邪的。在《诗经》的背后,有着高尚纯粹的赤子童心。也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吸引同频率的人,才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记·孔子世家》中讲:“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孔子读书,是离不开琴瑟搭配的,是需要这样一边弹奏一边歌唱的。
这在论语的另外一章节里面,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你看看,孔子与人家一起歌唱诵读,人家歌唱诵读得非常好,非常好听,非常动听;孔子就央求人家,“再来一个好不好”。
人家架不住孔子的热情,就再来了一个。孔子也就陪伴着、附和着人家,也就再来歌唱诵读了一遍。
中国历史上,不仅仅孔子,很多的人在读书这件事上,建立起来了高度一致的统一战线。
西汉刘祥认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经典诵读可以治疗愚昧,可以开启智慧的大门。
清朝石韫玉认为:
宋真宗赵恒说的更是大实话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你想要的,读书里面都会给到你。
官至礼部尚书的清代状元姚文田更是用一副对联,道尽了一生的追求:
“世上几百岁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可以说,在漫长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里面,读书的价值至高无上,如何估计都不为过。
在古人眼里,经典诵读还是需要下功夫、拼血本的。
书法家 颜真卿
“颜筋柳骨”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写了一篇《劝学》诗,里面这样写道: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可以说,这首诗把中国知识分子的勤奋好学,展现得如此生动活泼,也赢得了家喻户晓的民族认同。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有一句治学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样是对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激励。
蒙学经典《三字经》
讲了好多这样勤奋刻苦读书的故事
宋朝赵普
至中书令,依然手不释卷阅读《论语》
西汉路温舒
把文字抄在蒲草上
公孙弘
将《春秋》刻在竹片上
东汉孙敬
为避免自己打瞌睡,要“头悬梁”
战国苏秦
克服疲倦,要“锥刺股”
晋人车胤
借萤火虫的光来读书
孙康
借积雪的反光来读书
汉朝朱买臣
砍柴间隙,还要读书
隋朝李密
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古人发愤读书的故事比比皆是,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东晋军事家祖逖tì闻鸡起舞的故事,明朝宋濂家贫读书的故事,宋朝欧阳修画荻写字的故事……
这些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前赴后继,奋发图强。
在古人眼里面,经典诵读不仅仅要下功夫,更要讲究方法。
孔子
注重“乐学”、“游学”,注重“弦歌不辍”的读书学习。
墨子为孔子的读书学习方法,做了详细的说明介绍,指出:“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刘彝
讲究知行合一,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朝朱熹指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说明专注及感知的重要性。
清朝袁枚说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指出读书过程中要有理解。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还特别提出了“读书法”、“读书方法论”等概念。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古人尚且如此注重读书方法,难道不能给新时代的我们一些启迪吗?
果雪儿作为亲子中医育儿及中医少年成长系列课程的研发者、推广者,在我们的服务课程里面,以及中医夏令营、中医冬令营等活动里面,都会特别重视传统中医经典的诵读,并给与身体力行的诵读引领。
原创作者:润然老师(果雪儿少儿中医启蒙教育团队成员)
果雪儿少年儿童中医启蒙,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相关课题组成果,依托中医药大学专家资源,提供:亲子中医少年班(中小学生线上1年)、亲子中医儿童班(8岁前线上3年)、亲子中医游戏班(幼儿线上1年);亲子蒙学诵读班、少儿经典班;亲子中医夏令营(线下走进中医药文化景区)、亲子中医冬令营(线下走进中医药大学);《论语》一对一、传统家训家风家教课堂等。咨询联系果雪儿少儿中医启蒙黄老师。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