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分为上、下两卷,所对应的便是《106部平水韵》的上平韵与下平韵,总共30个韵部,这们之前用六节课的时间讲完了“上平”的“一东”韵部,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上卷的“二冬”韵,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内容。
二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shè公龙,舞蝶对鸣蛩。街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lián 对衣笥sì,野杵对村舂chōng。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bò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chǎng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pǔ月浓浓。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这一段内容,用了《平水韵》“二冬”韵中24个韵字,其中重复使用的有5个字,有效字达到19个,占全“二冬”韵的36.5%,利用率之高可见一斑。说明作者之才情,希望朋友们能够认真对待,学为己用,不辜负前人们的辛劳与良苦用心。
接下来,我们先看第一段落: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街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虽然这段文字很短小,又是韵文,容易阅读,也便于理解,然而这段精炼的文字当中蕴藏了大量的典故与出处,我们不能简单的一带而过,我们今天依然学习第一段落的上半段,第一小节: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一如既往,还是需要逐句进行讲解,希望大家作好笔记。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春、夏,秋、冬,皆是四时对仗,不必详细解释。
在中国古典诗文中,从来不少四季的篇章,对于我们,由其是生活在地球温带的人来讲,是四季分明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有着咏不完的风花雪月,时光荏苒。四季代表着岁月的更跌变换,也代表着作者们斯时斯境的心情。春华秋实,夏长冬藏,这是四季给予人们的恩惠,同样也是人们对于四季的寄托。春是希望;夏是成长;秋是收获;冬是收藏。人性总是美好的,对于上苍的恩赐,永远是怀着感恩之心的。
春、夏、秋、冬本身就代表日月更替,年代更跌。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春秋”还特别代表一个历史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在周朝幽王烽火戏诸侯亡了国之后,周平王东迁,继续了周王朝的天下,史称“东周”。在此之后,历史进入了一个霸权时代,王权虚设,诸侯争霸,天下陷入纷战时期,礼崩乐坏。因孔子在此间修订了一本《春秋》史典,记录了此一时期的王权不继,君臣失序的社会环境。开篇第一章《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因文中用四季论此一年的大事件,言简意赅,因此,后世便用“春秋”来称谓这一时期,也用来代指年岁的增长,岁月的变迁。
在中国的诗文中,关于四季的诗句实在繁多:
“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循环反复无穷已。”——《乐府杂曲·鼓吹曲·辞芳树》唐·罗隐。
“廊然天壤间,一犁早经营。春夏刈麻麦,秋冬获稻粳。”——《题苗经历耕野》宋·方回。
“岂论春夏及秋冬,事事皆由造化工。”——《三月芙蓉》宋·白玉蟾。
“一年三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一年歌》明·唐寅。
暮鼓对晨钟。
暮鼓,晨钟,我们首先看字面意思,“暮”与“晨”就是时间对仗,是比较工整的,“鼓”与“钟”同为乐器,也对仗工整,这个几乎是无可挑剔的。
钟、鼓在古代都是“礼器”,是比较高尚的乐器,常常用于雅乐的演奏,而在佛教文化里,又代表着使人警觉醒悟的意义。
晨钟暮鼓,是佛教用语,在中国的佛教文化当中,一般建筑佛寺的时候都会对应建有“钟楼”和“鼓楼”。而在佛寺里的修行者,每天都要做各种“功课”,这个“功课”便是每日修行者们的必修课,诵经、打坐、绕佛等等。因此,也要按照规定在清晨的时候敲钟,在黄昏的时候打鼓。晨钟而起,洒扫庭除,准备一天的工作生活;暮鼓而栖,洗漱安卧,结束一日的修行。钟、鼓的作用,狭义的讲就是用于报时,宽泛的讲,也是一种修行者自我的警醒、恺惕与自勉。
暮鼓晨钟,是出家人淡泊世事,名利无争的简单生活的一种比喻,有些时候,也指代时光流逝,岁月匆匆。
表现佛教的警醒与淡泊的诗句有:
“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山中》唐·李咸用。
“山高地僻月空圆,晨钟暮鼓惊龙眠。”——《栖禅寺》宋·崔放之。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重游小兰亭口占》近代·弘一。
“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短歌行》宋·陆游。
“凄凉,怀故国,朝钟暮鼓,十载红尘。”——《满庭芳·山崦笼春》宋·周邦彦。
“飞楼涌殿压山谷,朝钟暮鼓惊龙眠。”——《游径山》宋·苏轼。
晨钟暮鼓,一朝一夕,给人的感觉永远是宁静安和的,好像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乞愿。古人觉得,钟与鼓都是声威远播的乐器。因此,在祭祀与典礼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礼器乐器,觉得有这些美好的声乐,人们的祝祷与乞求,天上的神仙佛主就可以见到、听到,就可以降福人间,所表达的是人类对神佛与未知世界的庄严与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春夏秋冬,晨钟暮鼓,放在一起来对仗,是作者特意为之的,因为两组词汇都有其本身的实指,又都分别指代时间,所以连在一起非常的熨贴。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观山、玩水,于字面意思来讲,“观”与“玩”皆是动词,后面的“山”与“水”是绝对,用于补充前面的动词,组成动宾短语,可以说是很工整的对仗。
《论语·雍也》中有:“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lè,仁者寿。”这段文字从表面意思上看是说: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水性流动;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山性沉静。其实太过浅薄,更深层的含义应该是:有智慧的人,他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活泼流动。而仁爱的人,他的快乐就像山一样,崇高伟岸,宁静庄严。这是一种自然的道理,所以智者之乐为动,像水;仁者之乐为静,像山。所以,智慧的人豁达、大度、懂得变通,兴趣多元化,一定是乐观的人,这便是智者乐的道理;仁慈的人涵弘、宽厚、心境平和,所以一定健康长寿,这便是仁者寿的旨在。
由此可见,山水之中是充满着正能量的,不是过份追求名利的世人大多是即乐山又乐水的,山水各有千秋,仁智也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所不及,也是心向往之。当然,因每个人的性情不同,所以在每个人心目中山与水还是有差别的,依然存在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区别。
“玩水登山无足时,诸仙频下听吟诗。”——《临化绝句》唐·王氏女。
“逃空劫外已苍然,玩山观水得几年。”——《珪禅者号石翁》宋·释智愚。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题胡逸老致虚庵》宋·黄庭坚。
在元代的贯石屏写的元曲《仙吕·村里迓鼓》中有:“闲时节观山玩水,闷来和渔樵闲话。我将这绿柳栽,黄菊种,山林如画。”抒发的是作者向往山泽鱼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心中有诗意的人,总是对山水有着别样的情愫。心性高洁的人,更加喜欢寄情于山水,门前栽柳,南山种菊,总是高士隐逸之风骨,雅士风流之情怀。
绿竹对苍松。
绿竹、苍松,于字面意思来讲,“绿”是碧绿的颜色,“苍”也绿色,但指的往往是深青色,深绿色,在颜色上是同意词相对,“竹”与“松”同为绿色植物,亦是工整的对仗。
而于字面之下的深层含义,这个就比较耐人寻味。
“绿竹”出现最早应该算是《诗经·卫风》中的《淇qí奥yù》中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首诗呢,用翠竹的挺拨与劲节来赞美君子的文采风流,其实是对当时的一些圣君、良臣、名将的赞歌,形容这样的君子像绿竹一样挺拨苍翠,劲节有风骨。后面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都是雕琢美玉的工序,是指真正的君子自我修养,就如去制作一件完美的玉器一样,精心琢磨。而君子的品格,就一定要如美玉一般莹润贵重。其主要就是吟颂了品德高尚的士人形象,因此后世常称绿竹为“君子”。
“苍松”,出现最早应该是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这记录的是一个历史事件,当年,秦始皇封禅泰山,立石以诵其功业。事毕,于下山途中遇到暴风雨,于是,众人避雨于一棵大松树之下,因此而封那棵松树为“五大夫”松,后世也常称松树为“大夫”。
大夫松与君子竹,都是千年长青,万年长荣的植物,亦有千秋万岁的美好喻意。两都又都是耐寒长青,所以与梅花三者并称为“岁寒三友”,在文人诗、文人画中是一个极容易极普遍的表现题裁。
“苍松翠竹东南道,乱石峰前踏月行。”——《疏山》宋·曾巩。
“翠竹并奇石,苍松留古柯。”——《枯木竹石图》明·唐寅。
“故园,无恙否,一溪翠竹,两径苍松。”——《满庭芳·春水溶溶》宋·吴潜。
表面的绿竹苍松,深层的万民寄于厚望的文人士大夫,与受恩遇于始皇的臣子,表里正反,两者都可算是工整的对仗,因此,看对仗是否工整,其实更应该从字面与内涵双重角度出发,我们写东西的时候,也应该如此考虑,如此着手。
冯妇虎,叶shè公龙,舞蝶对鸣蛩。
冯妇虎,出自《孟子·尽心下》说的是晋国有一位勇士,名叫冯妇,这个勇士的名字取得有点后现代。据说他力大无比,可以徒手伏虎,就是可以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多次为民出害。因此,受到百姓的推崇,而被提拔做了士人。在古代,“士人”就是士、农、工、商这“四民”之首了,我们讲过,算是成为最低级的贵族,最高级的百姓了。
士人是要有一定的礼仪和体统的,就是要求,言谈举止都要附合士人的身份,要有自己的自恃自重。可是有一次,冯妇与其他士人一起驾着马车经过一个山头,突然遇到许多百姓在拿着劳动工具追打一只老虎。有百姓认出冯妇,就请他帮忙,冯妇没有犹豫,捋起衣袖跳下车便向老虎冲过去,百姓们欢呼,可是车上的士人们却开始讥笑他身为士人却去干这样“不成体统”的事情。
后世常用“冯妇虎”来比喻勇猛而不用心机之人。也常用“再作冯妇”来比喻从操旧业。后来,又因冯妇此人衍生了一则“冯妇搏虎”的寓言故事,出自明朝刘基所著的《郁离子》中。说有个东瓯国,这里的人把“火”读成“虎”的音,在这个国家呢,没有砖瓦,都是茅草房,所以经常发生火灾,国人以之为苦。有一个东瓯国的商人到了晋国,听说晋国有个冯妇善于伏虎,他所到的地方就没有虎,于是商人误以为冯妇有神力可以“伏火”,所以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国君。
东瓯国君以上宾之礼邀请冯妇来自己的国家,并且用最高的礼遇迎接厚待冯妇。第二天,市中起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捋袖振臂而往,找了半天不见老虎。这时火势越来越大,迫向宫殿而言,国人簇拥着冯妇奔向大火,冯妇却被烧而死。于是,那个商人因说了假话而获罪,冯妇却至死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冯妇一生想做了“善士”,却始终未能如愿。冯妇搏虎的寓言告诉我们,不搞清楚事情的真相,马虎从事,必然会闹出笑话,甚至酿成大祸。
“山墙野壁黄昏后,冯妇遥看亦下车。”——《虎图》宋·王安石。
“刘郎弓石八,猛气厌冯妇。”——《乙未移舟出口》宋·黄庭坚。
“冯妇下车宜众说,将军射石见心真。”——《林治中近有捕虎之役调以拙诗》宋·郑清之。
叶shè公龙
首先说明一下,叶,读shè,在古代是多音字,表示植物的叶子时,读本音yè,表示姓氏或者地名的时候读shè,另外还有一种,是用在表达符合押韵规则时,读xié。
“叶公龙”的故事,几乎大家都知道,出自西汉刘向的《新序·杂事》。简单说一下就是,有春秋时期楚国的一座重要城市“叶”,大概是今天河南叶县南部的旧县治所,又名叶阳。原则上讲,是以先秦叶邑为核心而衍生出来的地名,由地名封姓氏,因此叶姓便产生了。
在叶这个地方,有一位老翁,人们称为“叶公”,自称非常喜欢龙。衣服饰物上镶龙,吃饭的碗上画龙,睡觉的被上绣龙,门窗廊柱上都刻满了龙。后来,他爱龙的事迹被真龙听说,很感动,亲自去拜访他。可是,当叶公见到真龙现身时,却吓得魂飞魄散,抱头鼠窜。后来,人们就用“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只是口头上说,言行不一的行为。
“好龙天为降真龙,及见真龙瘁厥躬。”——《春秋战国门再吟》唐·周昙。
“乘云游雾过江东,绘事当年笑叶公。”——《古龙屏风》宋·曾极。
“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江头日日打头风》宋·辛弃疾。
冯妇打虎这种爱好的真性情,是深入骨髓,难以舍弃的,是身份地位所不能束缚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知道有虎,便会出手。而叶公对于龙的喜爱,却只是浮于表面的观赏,并非是源自真心,只要稍加认证,便真相大白。所以,“冯妇虎”的不忘初心,对“叶公龙”的言行相背,可算得上是十分工整的对仗,韵律合谐,诙谐深刻,真是妙笔天成。
舞蝶对鸣蛩。
“舞蝶”在这里应该是指飞舞的彩蝶,比喻万紫千红正好,盛世穷极,是人生最完美最艳丽的时节。而往往也是向另一个方向凋落的开始,芳华向晚。一切繁华都是一种幻灭,越是极至的美,越容易凋零。
“舞蝶落花相觅著,春风共语亦应难。”——《宫词一百首》唐·王建
“舞蝶歌莺莫相试,老郎心是老僧心。”——《春阴》唐·郑谷
“流莺舞蝶两相欺,不取花芳正结时。”——《樱桃花下》唐·李商隐
李商隐诗中有多首以莺、蝶、蛩入句,可见,“舞蝶”不仅可以与“鸣蛩”相对,也常与“流莺”相提并论。
“鸣蛩qióng”蛩就是指蝉、蟋蟀、蝗虫等小昆虫的意思,多数指蟋蟀,但也可泛指所有鸣叫的草虫。鸣蛩,就是蟋蟀鸣叫的声音,常常用来铺垫和衬托万物滋长的夏天已经渐行渐远,悲秋之情尽染,时光不待的落寞与孤独。
“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晚次宿预馆》唐·钱起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风林落叶秋声动,露草鸣蛩夜气凉。”——《夜坐闻砧》明·吴宽。
二者的对仗,除了是同为昆虫,一舞一唱之外,更重要的是意境的相对。韵华极胜的浓烈对应清幽孤寂的凄凉,这种用自然环境表达内心情思的手法,是诗人们惯用的。中国人的含蓄,永远是不言自明的内敛,所以用“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永远比“天气真好,我心情真美丽,看什么都顺眼”要婉转一百倍;“落叶饶秋恨,鸣蛩减夜眠”永远要比“秋天来了,我十分悲伤,经常失眠”深刻一千倍。所以说,以景寓情是最唯美,也最符合中国人情思的笔法,而直接的表达往往使诗文的格局和意境变得低俗廉价,寡淡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