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白话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不断自新。'《康诰》中说:'鼓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庄重;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不断自新。'《康诰》中说:'鼓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庄重;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原文】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

《诗经》说:'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以大德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懂得了根本的道理。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的人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闭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这样才叫心安理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见;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意。因此,世上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别人,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

【译文】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矩之道'。

【原文】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

【译文】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矩之道'。

【原文】

《诗》云:'乐之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文】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重着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借鉴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译文】

《康诰》说:'天道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道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译文】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忌、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仁德的人爱憎分明

【原文】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

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君子要有正确的原则:一定要通过忠诚信义去获得一切,而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原文】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译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生产财富的人勤奋,消费财富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以财富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好忠义的;没有喜好忠义而做事却做不成的;没有不把国库里的财物不当做自己的财富来爱惜的。

【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

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留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THE END
0.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jvzquC41o0jpwkfp0eun1wtvg1=:3:9686<0
1.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jvzquC41o0}bpp65364dqv4fqe5xgkfrr1zprrh13:=4:9740jznn
2.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jvzquC41yy}/7:yguv4og}4ujq}0;>7:256/j}rn
3.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20240621082151.pdf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国学经典《论语》全文及译文 篇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 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61674:4926626?6462673;80ujzn
4.81章老子1章到本文精选《道德经》第六十一章至第六十九章的内容,深入解析每章的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从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到道的珍贵,再到用兵之道,展示了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 《道德经》原文+注释+译文+评析 [正版书籍]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若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88798;8ftvkimg8igvcomu8633::87B6
5.国学经典《了凡四训》原文(含解释)《了凡四训》是我国国学经典之一,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了凡四训》原文(含解释),供大家参考jvzquC41yy}/qq6220ipo8ugkz{o1pzqzwk{jrmwk1759;=80jznn
6.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这部传承中国文化的古书,经久不衰,言传至今。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jvzquC41okv/t~nygp4dqv4ygp~vg8xcp|okkwl155712@3jvor
7.《论语》全文在线阅读国学经典《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jvzq<84iwq~vg7qkujodj~sskw4dqv4lkpmcw8qwp{{
8.国学经典诗句集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句了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诗句集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诗句集合1 1、 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jvzquC41o0vynsok0ipo8xjkeo0orsilw54;9;3524ivvq
9.《荀子》及其五种优秀整理版本推荐书报刊珍品3.《荀子译注》(国学经典译注丛书),张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荀子》一书思想深刻,文辞也非常有特色。张觉先生长期从事《荀子》研究,是最早译注《荀子》的专家之一。该书以清王先谦撰、思贤讲舍初刊于清光绪年间的《荀子集解》为底本,并校以其他善本旧刻及古注、类书引文与古籍异文。凡所订正,均于注释中加以jvzquC41yy}/ukpue0€dzw3eqo5ivvq1zueukp|r1723?d394:/j}rn
10.国学典籍网国学典籍网为国学爱好者提供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永乐大典、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全唐诗、全宋词等国学经典古籍善本足本txt免费在线阅读及下载。jvzq<84cd0tfymz0eqs0
11.大亚湾霞涌:亲子读经典学国学传习孝道文化南方+春暖花开日,读书好时节。4月8日上午,大亚湾区霞涌街道非遗传习所传出阵阵《百孝经》《论语》的琅琅读书声,霞涌街道2023年“世界读书日”系列国学活动在这里举行。30多对亲子在经典诵读和奉茶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理解“孝”的真谛,感悟和传承孝道文化。 jvzquC41uvgukl3phcvq0|twvjio0lto1euovnsv14635991335d9>:4778/j}rn
12.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带翻译」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带翻译」 安全保卫队伍是人民的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安全工作的好坏事影响工作的开展和安全。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安全保卫工作管理计划,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安全保卫工作管理计划 1 xx年保卫科工作要以***“十六字”综治方针为指导思想,在院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发挥职能作用,提高服务质量,保证jvzquC41yy}/qq6220ipo8ugkz{o1pzqzwk{jrmwk1757?930jznn
13.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拼音版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拼音版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拼音版#】《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拼音版。欢迎阅读参考!国学经典《三字jvzquC41yy}/7:yguv4og}4ujq}0;A62;::/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