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发区早班车&烟台开发区微生活小编真朋编辑整理的消息:
四书
五经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尚书》(更新中)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礼记》(待更新)
其他
《尚书》(又称《今文尚书》)是一本由由先秦诸子所著的哲学论著 ,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尚书》主要记载了从尧舜禹时代到东周历时约1500年的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
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
第二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
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烧毁。
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然而,在西晋永嘉年间,及一篇孔安国传和一篇《尚书序》,当时《秦誓》一篇已佚,所以这部《尚书》共有59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大多是根据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编修。
尚书(00)尚书序
《尚书序》据考为西汉孔安国所作。《尚书序》全文及译注详见本帖最后。
伏羲的传说
伏羲,字太昊,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天皇,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也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创立八卦、教民作网渔猎、变革婚姻习俗、始造文字、发明乐器等。伏羲在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他的神话传说。
简言之,太昊作为华夏文明约定的最早的王,几乎所有无从考证的发明发现都归功于其名下。
八卦的传说
伏羲在蔡河里捕鱼,捉到一只白龟,于是挖了一个大水池把白龟养了起来。
一天,伏羲正在往白龟池里放食物,有人跑来说蔡河里出了怪物。他来到蔡河边一看,只见那怪物说龙不像龙,说马不像马,在水面上走来走去,如履平地。伏羲走近水边,那怪物竟然来到伏羲面前,老老实实地站那儿一动不动。
伏羲仔细审视,见那怪物背上长有花纹: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薅一节蓍草梗,在一片大树叶上照着龙马背上的花纹画下来。
他刚画完,龙马大叫一声腾空而起,转眼不见了。
大家围住伏羲问∶“这是个啥怪物呀?”
伏羲说:“它像龙又像马,就叫它龙马吧。”
伏羲拿着那片树叶,琢磨上面的花纹,怎么也解不开其中的奥妙。
这天他坐在白龟池边思考,忽听池水哗哗作响,定睛一看,白龟从水底游到他面前,两眼亮晶晶地看着他,接着向他点了三下头,脑袋往肚里一缩,卧在水边不动了。
他面对白龟聚精会神地观察起来。渐渐地,他发现白龟盖上的花纹中间五块,周围八块,外圈儿十二块,最外圈儿二十四块,顿时心里亮堂了,悟出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惟一阴一阳而已。
伏羲画出了八种不同图案即八卦图。
尚书序(人话简版)
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留下来的书,演说八卦是八索,记录九州是九丘,这些上古帝王留下来的典籍早已失传,只留下说法。
孔子修定《礼》、《乐》,削减《诗》为三百篇,整理《春秋》,完善《易》,废弃了“八索”和“九丘”。整理三坟五典,断代从尧舜到周代,制定法式施行教育的典、谟、训、诰、誓、命各类文章共一百篇,用来发扬最深刻的道理,让国君看到楷模。帝主的制度,坦然明白,可以实行,三千学生都接受了其中正确的道义。
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家藏书于墙璧。汉朝兴学,济南伏生过九十,口授二十多篇。由于是上古时侯的书,就称为《尚书》,而百篇的大意,世上没有谁能够听说。
到鲁共王时,在孔宅旧屋墙壁中发现了用古文写的虞夏商周的书及传、《》、《》,都是蝌蚪文。
鲁共王登上孔庙,听到金石丝竹之乐,不再继续毁坏孔宅,并将书全部归还于孔家。
蝌蚪文字早已废除,伏生口授写成隶书,再用竹简写下,比伏生的今文《尚书》增多二十五篇。伏生又把《舜典》合并在《尧典》中,《益稷》合并在《皋陶谟》中,《盘庚》三篇合为一篇,《康王之诰》合并在《顾命》中,再分出这些篇,连同序一共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
其余错乱散失,不能理解,全部上送官府,藏在书库中,等候能够读懂它们的人。
这就是后世流传至今《尚书》的由来。
尚书序全文及译注
【原文】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①,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②,由是文籍生焉③。
伏牺、神农、黄帝之书④,谓之“三坟”③,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⑥,谓之“五典”⑦,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⑧,雅诰奥义⑨,其归一揆⑩,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⑾,求其义也。九州之志⑿,谓之“九丘”⒀。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注释】
①〔伏牺氏〕又写作庖牺、包牺、宓羲、伏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即太昊。相传他始画八卦,教民捕鱼畜牧。〔王(wang望)〕统治。
②〔八卦〕由阴(两短横)阳(一长横)两种线形组成的八种符号,用来各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物。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用来象征自然观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八卦最初是上古记事的符号,后来被用作卜筮的符号,逐渐神秘化。〔书契〕文字。《释文》:“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结绳〕文字产生以前的一种记事方法。用绳打结,用不同的形状和数量标记不同的事件。
④〔神农〕传说中的古代三皇之一,又称炎帝、烈山氏。相传教民稼墙,尝百草为医药治疾病。〔黄帝〕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因居姬水,又改姓姬,号轩辕氏,又称有熊氏。曾打败炎帝,斩杀蚩尤,而取代神农氏。传说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制都从黄帝时开始。黄帝、神农、伏牺合称三皇。
⑤〔三坟〕《孔疏》。“坟,大也。以所论三皇之事其道至大,故曰:言大道也。”
⑥〔少昊〕黄帝的儿子,与颛顼、高辛、唐、虞合称五帝。〔颛顼(zhuan xu专须)〕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称高阳氏。〔高辛〕黄帝的曾孙,少昊的孙子,又叫帝喾(ku酷)。〔唐〕尧帝,属陶唐氏,又叫唐尧,简称唐。〔虞〕舜帝,属有虞氏,又叫虞舜,简称虞。
⑦〔五典〕《孔疏》:“典者,常也。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故曰:言常道也少”
⑧〔设教〕设施教化。伦。〔伦〕类。《礼记·曲礼下》:“拟人必于其伦,犹类也。”郑玄注:“拟,犹比也。伦,犹类也。”
⑩〔归〕指归,皆趣。〔揆〕道理。
⑾〔八索〕《孔疏》:“引言为论八卦事义之说者,其书谓之八索。”又说:“此索谓求索,亦为搜索。”
⑿〔志〕记述。
⒀〔九丘〕《孔疏》:“其论九州之事所有志记者,其书谓之九丘。”
【译文】
伏栖、神农、黄帝三皇时代的书,叫做“三坟”,是讲大道理的;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五帝时代的书,叫做“五典”,是讲普通道理的。至于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书,即使设施教化不与三坟五典同类,但雅正辞诰的深奥意义,它们的旨趣是同一个道理,因此,各个时代都把它们看得很宝贵,认为是最重要的教导。演说八卦的,叫做“八索”,求索八卦的意义。记述九州的,叫做“九丘”。丘,是聚集的意思。意思是说九州所有的,土地所生长的,风气所适宜的,都聚集在这种书中。《春秋左氏传》说:“楚左史倚相能够阅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就是说的上古帝王遗留下来的书。
(以上是第一段,指出《尚书》与上古三皇五帝时的书旨趣相同,是对后世最重要的教导。以下是第二段。)
【原文】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①,睹史籍之烦文②,惧览之者不一③,遂乃定《礼》、《乐》④,明旧章⑤,删《诗》为三百篇⑥,约史记而修《春秋》⑦,赞《易》道以黜“八索”⑧,述职方以除“九丘”⑨。讨论坟典⑩,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⑾。芟夷烦乱⑿,剪截浮辞⒀,举其宏纲⒁,撮其机要⒂,足以垂世立教⒃,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⒄,所以恢弘至道⒅,示人主以轨范也⒆。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⒇。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21)。汉室龙兴(22),开设学校,旁求儒雅(23),以阐大猷(24)。济南伏生(25),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载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26)。至鲁共王好尚书序,治宫室(27),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28)。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29),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30),以所闻伏生之书考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31),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四十六卷,其馀错乱摩灭(32),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注释】
①〔先君〕子孙称自己的祖先
②〔睹(du堵)〕看见。〔烦〕烦琐,不必要的户。
③〔不一〕不相同。
④〔遂乃〕于是就。〔定〕《孔疏》:“修而不改曰定。”
⑤〔明旧章〕《孔疏》.“明旧章者,即《礼》、《乐》、《诗》、《易》、《春秋》是也。
⑥〔删《诗》为三百篇〕《孔疏》:“就而减削曰删。”古代有诗三千馀篇,孔子除去重复的,选取可施于礼义的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有序无诗,完整的共三百零五篇。说三百篇,是取其整数。
⑦〔约〕《孔疏》:“准依其事曰约。”
⑧〔赞〕《孔疏》:“因而佐成曰赞。”《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黜(chu触)〕退而不用
⑨〔职方〕官名。《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⑩〔讨论〕整理。《论语·宪问》:“世叔讨论之。”郑玄注:“讨论,整理。理,亦治也。谓整比其辞而治之也。”
⑾〔讫(qi气)〕完结,终止。
⑿〔芟(shan山)夷〕削除。〔烦乱〕烦琐杂乱的文字
⒀〔剪截〕删减。《孔疏》;“去而少者为剪截也。”〔浮辞〕虚浮的言辞。
⒁〔宏〕大。
⒂〔摄〕摘取。〔机要〕精义和要点。
⒃〔垂世〕流传后世。〔立教〕给人制定规范而施行教育。
⒄〔典〕大册,五帝之才书。如《尧典》、《舜典》。典、谟、训、诰、誓、命,都是《尚书》的文体。〔谟〕谋仪。如《皋陶谟》。〔训〕训导,教导。如《伊训》。〔诰〕古代诸侯朝见君主时,君主告诫诸侯的言辞。如《汤诰》。〔誓〕誓词。如《汤誓》。〔命〕命令。如《说命》。
⒅〔恢弘〕发扬。也写作“恢宏”。〔至道〕最深刻的道理。
⒆〔轨范〕楷模,法式。
⒇〔三千之徒〕指孔子的学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21)〔先人〕《孔子家语》:“子襄以秦法峻急,壁中藏其家书。”据《史记·孔子世家》,子襄是孔子后裔,孔安国的曾祖。〔用〕因此
(22)〔龙兴〕比喻新王朝的兴起。《孔疏》:“言龙兴者,以《易》龙能变化,故比之圣人九五飞龙在天,犹圣人在天子之位,故谓之龙兴也。”
(23)〔旁求〕广泛寻求。
(24)〔大猷〕大道。指三坟五典等先王典籍。
(25)〔伏生〕名胜,字子贱,汉济南人。秦时博士。汉文帝时,伏生已九十多岁,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晃错向伏生学《尚书》,由伏生女儿口授二十馀篇,即今文《尚书》。
(26)〔莫〕没有谁。
(27)〔鲁共王〕又写作鲁恭主。汉景帝的儿子,名馀。好治苑囿狗马,又好音乐。曾毁坏孔子故居,从壁中得到古文经传。
(28)〔科斗文字〕我国的一种古代文字,以头粗尾细像蝌蚪而得名。魏三体石经中古文,就是头粗尾细的蝌蚪文。科斗,同蝌蚪。
(29)〔金石丝竹〕指音乐。金,钟;石,馨;丝,琴;竹,管。
(30)〔时人〕当时的人。
(31)〔隶古定〕用隶书的笔划写古文。
(32)〔摩灭〕消失,湮灭。摩通磨。
【译文】
我的祖先孔子生在周代末年,看到史籍中的一些烦琐不必要的文字,担心阅读它们的人不专一,于是就修定《礼》、《乐》,使旧有的篇章更加显明,削减《诗》为三百篇,按照历史事实的记载去整理《春秋》,帮助完善《易》的道理而废弃了“八索”,阐述了职方的职责而排除了“九丘”。整理三坟五典,断代从尧舜以后,到周代为止。删掉烦琐杂乱的文字,削减虚浮不实的言辞,提出宏大的纲领,摘取精义和要点,足以流传后世,给人制定法式施行教育的典、谟、训、诰、誓、命各类文章共一百篇,用来发扬最深刻的道理,让国君看到楷模。帝主的制度,坦然明白,可以实行,三千学生都接受了其中正确的道义。
到秦始皇消灭先代的典籍、焚书坑儒的时侯,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的先人因此把家里的书收藏在住宅的墙璧中。汉朝兴起,开设学校,广泛寻求博学的儒士,以便阐释先代的典籍。济南伏生,年龄已超过了九十,失掉了原有的经书,用口传授,只有二十多篇。由于是上古时侯的书,就称为《尚书》,而百篇的大意,世上没有谁能够听说。到鲁共王时,喜欢修筑宫室毁坏孔子的旧屋用来扩大自己的住房,在孔子旧屋的墙壁中发现了先人所收藏的、用古文写的虞夏商周的书及传、《论语》、《孝经》,都是蝌蚪文字。鲁共王又登上孔子的庙堂,听到了金石丝竹奏出的音乐,于是不再继续毁坏孔子的旧居,于是不再继续毁坏孔子的旧居,并将书全部还给孔家。用蝌蚪文字写的书很早以前就已经废除了,当时的人没有能看懂的,用从伏生那里听到的书考察讨论文中的意义,定下其中可以认识的写成隶书,再用竹简写下,比伏生的今文《尚书》增多二十五篇。伏生又把《舜典》合并在《尧典》中,《益稷》合并在《皋陶谟》中,《盘庚》三篇合为一篇,《康王之诰》合并在《顾命》中,再分出这些篇,连同序一共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余错乱散失,不能理解,全部上送官府,藏在书库中,等候能够读懂它们的人。
【原文】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採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於将来。
【注释】
○为,于伪反。覃,徒南反,深也。思,息嗣反。採,本又作采。摭,之石反,一音之若反。敷,芳夫反。畅,丑亮反。
[疏]“承诏”至“将来”。○正义曰:安国时为武帝博士,孔君考正古文之日,帝之所知,亦既定讫,当以闻於帝,帝令注解,故云“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以注者多言曰“传”,“传”者,传通故也。以“传”名出自丘明。宾牟贾对孔子曰“史失其传”。又《丧服》儒者皆云子夏作传,是“传”名久矣。但大率秦汉之际,多名为“传”;於后儒者以其传多,或有改之别云“注解”者;仍有同者,以当时之意耳。说者为例院“前汉称传,於后皆称注”,误矣。何者?马融、王肃亦称注名为“传”,传何有例乎?以圣道弘深,当须详悉,於是研核精审,覃静思虑以求其理,冀免乖违,既顾察经文,又取证於外,故须广博推考群经六籍,又捃拾采摭群书之言,以此文证造立训解,为之作传。明不率尔。虽复广证,亦不烦多,为传直约省文,令得申尽其义。明文要义通,不假烦多也。以此得申,故能遍布通畅《书》之旨意,是辞达而已,不求於烦。既义畅而文要,则观者晓悟,故云庶几有所补益於将来,读之者得悟而有益也。敷,布也。厥,其也。庶,幸也。几,冀也。《尔雅》有训。既云“经籍”,又称“群言”者,“经籍”,五经是也;“群言”,子史是也。以《书》与经籍理相因通,故云“博考”;子史时有所须,故云“采摭”耳。案孔君此传辞旨不多,是“约文”也。要文无不解,是“申义”也。其义既申,故云敷畅其义之旨趣耳。考其此注,不但言少,《书》之为言多须诂训,而孔君为例,一训之后,重训者少,此亦约文也。
【原文】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注释】
○为,于伪反,又如字。见,贤遍反。冠,工乱反。巫蛊,汉武帝末征和中,江充造蛊败戾太子,故经籍道息焉。巫音无。蛊音古。贻,以之反。
[疏]“书序”至“隐也”。○正义曰:孔君既言己立传之意,又当斟酌所宜。而《书序》虽名为序,不是总陈书意泛论,乃篇篇各序作意,但作序者不敢厕於正经,故谦而聚於下。而注述者不可代作者之谦,须从利益而欲分之,从便云序,序所以当篇为作此书之意,则是当篇作意观序而昭然,意义显见。既义见由序,此序宜各与其本篇相从附近,不宜聚於一处。故每篇引而分之,各冠加於篇首,令意昭见。序既分散,损其一篇,故定五十八篇。然此本承诏而作,作毕当以上奏闻知,但会值国家有巫蛊之事,好爱经籍之道灭息,假奏亦不能行用,为此之故,不复以此传奏闻。亦以既传成不得闻上,惟自传於己之子孙,以遗与后世之人使行之。亦不敢望后世必行,故云若后世有好爱古道、广博学问、志怀雅正如此之君子,冀能与我同於慕古之志,以行我道。我道得此人流行,亦所以传不隐蔽。是弘道由人也。言“巫蛊”者,《王制》曰:“执左道以乱政者杀。”郑玄注云:“左道谓巫蛊之属。”以非正道,故谓之左道。以蛊皆巫之所行,故云巫蛊。蛊者总名。《左传》云:“惑蛊其君。”则蛊者怪惑之名。指体则药毒害人者是,若行符厌俗之为魅,令人蛊惑夭年伤性皆是也。依《汉书》,此时武帝末年,上已年老,淫惑鬼神,崇信巫术。由此奸人江充因而行诈,先於太子宫埋桐人,告上云:“太子宫有蛊气。”上信之,使江充治之,於太子宫果得桐人。太子知己不为此,以江充故为陷己,因而杀之。而帝不知太子实心,谓江充言为实,即诏丞相刘屈氂发三辅兵讨之。太子看长安因与斗,不胜而出走,奔湖关自杀。此即巫蛊事也。言“不隐”者,不谓恐隐藏己道,以己道人所不知,惧其幽隐,人能行之使显,为不隐蔽耳。易曰:“谦谦君子。”仁者好谦,而孔君自作揄扬。云君子知己者亦意在教世,欲令人睹此言,知己传是深远,因而有所晓寤,令之有益,故不可以苟谦也。亦犹孔子曰:“何有於我哉”。
END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