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与风景,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也是我们对世界观的诗意表达。2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的“江山壮丽——中国美术馆藏山水与风景题材作品展”通过馆藏的中国山水与风景题材名家力作130余件,向观众展现了一代代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绘就的一幅幅祖国壮丽河山的画卷。
展览现场
走进展厅, 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等近现代大师山水题材的经典作品铺面而来,正如这一篇章名称“高山仰止”。第二篇章“时代新象”,则呈现新中国社会变革图景,反映了时代之新、生活之新。第三篇章“建设伟业”,展现新中国生机蓬勃的建设景象。第四篇章“诗意所栖”,描绘历史人文景观的诗意之美。第五篇章“自然之象”,展示中华大地美轮美奂的自然万象。
展览现场
“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江山,不仅呈现了河山之体,更体现着人民之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介绍:“江山之于中国文化,其意涵绝不仅仅指山水风物。江山,既是自然伟大的构造,也是人民对自然的再造,更是人民本身。”此次展览作品“以物传情,以美言志,引领观众感受艺术家将个人心象、时代气象与自然景象化合出动人作品的心路轨迹,领悟蕴于其间的伟大中国精神。”
展览现场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三层13至17号展厅,将持续至3月23日(周一闭馆)。
江山胜迹,时代图画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阔的伟大画卷,令人振奋。
泱泱中华,处处生机蓬勃,充满魅力。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从西北边陲到万里海疆,从草原牧场到江南水乡,红色浓烈、绿色盎然、黄色耀眼、白色纯净、黑色膏腴。960万平方公里,无山不美,无水不秀!
自古以来,一代代丹青高手游历自然、积淀心灵,以生花妙笔描绘祖国的大好江山。这些作品不仅将大自然之形神刻画入微,还融入人文理想,以多样的审美范式诠释“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谱写了一部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交织的大美史章!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怀着对新生活的无限热情和美好憧憬,在古今参照与对比中寻找时代语言,彰显时代精神。他们深入生活,活化传统,以前所未有的理念和形式“为祖国河山立传”,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全新图景。自然山川,可居可游;工矿、井架、电站、大坝,万象尽在。这一时期作品中的江山形象,真气涌动、劲健高华,凝聚着民族审美的聪明智识和旷达心怀,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创新的理解,也体现了面对新的表现内容,艺术家以新理念、新手法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蕴含着他们的审美理想和个性创造。
改革开放时期,艺术家对现实的理解更加多元,不断充实扩展艺术表现方法,不断拓宽创作思路视域,题材、结构、技法、形式、意境,皆超越了以往的审美定势,作品中的江山形象多以东方文化意蕴为根基,吸收西方艺术之优长,追求自由表达与自然流露,实现了中西精神的对话。其意象形式变换多方,情感表达炽烈饱满,成为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映射和精神面貌的写照。
进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融入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从文人的怡然与逍遥转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担当。他们对创作的艺术个性追求,亦升华为对民族精神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这一时期的创作主题多聚焦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伟大成就,反映新时代的巨变,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透显出爱国主义情怀的炽热温度。无论是中国画山水,还是油画风景,均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历史与人文历史的观照,不仅在表现方式上融通中西,在表现理念上也熔铸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可见,在历史的变迁中,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江山形象随着不同时期审美风格的嬗变与创新而呈现出不同面貌。其脱胎于赤子深情的心象,植根于中国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展示了一个在历史文化滋养和新生活启迪双重变奏中不断扬弃与发展的过程。
当然,江山之于中国文化,其意涵绝不仅仅指山水风物。江为水,山为土。水,哺育万物;土,奉养万民。江山,既是自然伟大的构造,也是人民对自然的再造,更是人民本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今天的中国,九州同心,志存高远。而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江山,则不仅呈现了河山之体,更体现着人民之魂!人民性,是近百年中国美术最具特色的审美表征。而以人民为中心,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艺创作的一贯宗旨。艺术家强调艺术与民众的血肉关系,立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将目光从古代的心象山水上收回,而频频注视、赞赏具体实在的现实风景,并由此升华,仰观、俯察“地球村”,使作品加强了审美普遍性,成为民族意识、国家认同和自强精神的视觉再现。
本次展览从馆藏中精选130余件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美术类型,分为高山仰止、时代新象、建设伟业、诗意所栖、自然之象五个篇章。这些作品以物传情,以美言志,引领观众感受艺术家将个人心象、时代气象与自然景象化合出动人作品的心路轨迹,领悟蕴于其间的伟大中国精神。
天地作纸,岁月为墨,挥洒出中华的江山壮丽多娇!
天地作炉,岁月为火,淬炼出人民的江山铁铸永固!
作品欣赏
齐白石 洞庭孤帆 中国画 103.5cm×33.5cm 1953年 中国美术馆藏
黄宾虹 黄山白岳 中国画 68.8cm×30cm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刘海粟 黄山云海 布面油画 61.3cm×74.2cm 195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潘天寿 梅雨初晴图 中国画 107cm×107.2cm 1955年 中国美术馆藏
吴作人 三门峡工地 油画 118cm×150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傅抱石 雨花台 中国画 58cm×78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黎雄才 武汉防汛图(局部) 中国画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赵望云 北国风光 中国画 147cm×76cm 1959年 中国美术馆藏
林风眠 鱼鹰小舟 中国画 31.7cm×34.8cm 1961年 中国美术馆藏
石鲁 东方欲晓 中国画 83.6cm×68.6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关山月 长征第一山 中国画 50.8cm×72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李可染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中国画 69.5cm×45.5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钱松喦 常熟田  中国画 52.8cm×35.7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秦宣夫 三潭印月 油画 55cm×76cm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吴冠中 桂林山中 油画 90cm×90cm 1972年 中国美术馆藏
苏天赐 春满湖湾 油画 38cm×54cm 1978年 中国美术馆藏
陆俨少 硃砂冲哨口 中国画 108.5cm×67cm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
颜文樑 重泊枫桥 油画 26cm×51.5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庞薰琹 苏州河畔 油画 57.5cm×60cm 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朱屺瞻 大地春意浓 中国画 106cm×78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编辑 | 张婷婷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张婷婷
摄影 | 张婷婷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2年出版38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190元/年
新闻热线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