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是个令人讨厌的词。
但当我们这批人进入养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手足无措,只好再一次向别人家的孩子看齐。
不过,折磨的还是自己。
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进入名字洋派充满了「国际化」气息的商场早教中心,你焦虑了。孩子才这么点大,就落后了,怎么办?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怎么办?
你掂量着钱包,心理默念着「揠苗助长」来安慰自己,但思前想后还是拿了几张早教中心的传单,约了几节「试听课」。
先去看看吧,再穷不能穷了孩子。
2016 年 5 月 8 日,上海杨浦区一家新开业大型商场的三楼,几乎全部是各种儿童娱乐及早教店铺,人气十分火爆
你去了,看着一帮家长围在一起折腾孩子,你困惑了;而当早教中心祭出各种丰富的早教课程,孩子在试听课表现不错时候,你犹豫了。
内心认真地开始思考:早教班,尤其是天价早教班,真的有必要报名吗?
儿童本来就是学霸
早教班,更好理解的叫法应该是「婴幼儿教育」班,1~4岁的婴幼儿是大多数早教机构的主要目标人群。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早教的学费并不便宜。不同城市和不同品牌的早教机构,每节课一般在 200 元到 400 元之间。虽然国家在 2017 年已经规定,教育机构不得提前收费超过 3 个月,但家长们通常还是会一次性掏出 1~3 万块钱,购买各种套餐。
2018 年 7 月 7 日,江苏淮安,少儿艺术中心内家长在教室外等待孩子。孩子上课,家长也没闲着,出钱出人出力
孩子……不能就这样玩过去,应该学点东西……学总比不学好,我们花点钱也安心,英语、舞蹈、画画,都去接触一下。
可惜,家长们的担心是多虑的。家长们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一直都在高效地学习,只是他们学习的内容在大人们的意识盲区里。
一个例子是语言学习。我们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为例,18 个月左右开始,儿童就以惊人的速度在进行语言学习。1 岁的小孩只能听懂大概 50 个词,而 3 岁左右就飙升到 1000 个词,5 岁时会爆炸性地超过 1 万个词。
儿童说话的能力也同步高升,不仅词汇量大大增加,语法能力也趋于成熟。到 5 岁左右,孩子使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就和成年人基本没有差别了(不考虑知识水平和词汇量的话)。
这些进步,大都来自于孩子们主动地学习,他们偷听成年人说话,四处命名,自言自语,编造虚构故事,追着家长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8]。
另一个被家长们忽视且低估的,是对「常识」的学习。这里所谓的常识,是人们共享的关于世界的最基本「知识」:
把可乐放冰箱里,明天早上起来它不会消失;玻璃瓶子易碎;水是冷的;狗和猫都是动物,它们会死;树叶是绿的;盘子是这个形状;爸爸肚子饿了就要吃东西;踩到别人脚别人会叫。
这些极为琐碎的内容,单从某一条来说,既不重要也不准确,但是它们交织在一起为儿童构成了认知世界的基础。
2012 年 1 月 22 日,海南琼海,一名女孩与一只大乌龟较劲。孩子对世界最初的认知多来自一点一滴的生活体验,如果把孩子的大脑当做计算机,最初的常识就是电脑操作系统,任何「高级」的软件 Word、Office、AE、Chrome,都必须依赖操作系统搭建的「环境」才能使用。
尤其容易被被忽视的是关于人类心智和行为的常识。
假想这个场景。你坐在客厅里玩游戏,室友 A 回家,把便当放进微波炉里加热,进了房间;室友 B 出来,看见微波炉里的便当,放进了冰箱;当 A 出来时,他会去冰箱,还是微波炉里找便当呢?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是简单的常识。但是,很多 4 岁的孩子却不具有这样的「常识」,他们会认为,A 会去冰箱里找便当。直到 5 岁左右的孩子才能比较无误地答对这个「常识」(具体完成年龄有个体有差异)。
大人们有非常多的盲点,根本不知道哪些是需要学习的常识。然而大多数这些知识就算没有人教,孩子们还是学会了。
孩子们,天生就是学霸。
早教班,可能有害无益
国内一些早教机构在宣传时,会提到北卡罗莱纳州的「初学者计划」来证明早教的作用。
这个计划确实是存在的。1970 年,北卡罗莱纳大学发起了一项儿童早期教育跟踪调查计划,这个计划招募了 111 个婴幼儿,随机分组后,一半的儿童参与早教机构学习,而另一半在近乎原来的状态下成长。
招募的孩子从 6 周到 12 周左右开始进入早教中心,直到 5 岁。多年的跟踪结果显示,那一半进入了早教中心学习的孩子,在 18 月之后就展现出了智商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在 15 岁时仍然存在。
初看起来,「早教」似乎真的让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2018 年 7 月 11 日,浙江金华。一位孩子有点不愿意参与活动,鑫鑫和其他家长小朋友一起努力邀请其参与。早教,可能孩子还没准备好。
细看这个计划就能发现,计划挑选的都是贫穷人家的孩子,母亲的智商也都低于平均水平,「早教」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只是补足了家庭教育贫乏的劣势。而且所谓的优势,也只是相较于同样是贫穷、单身、智商较低母亲家庭出来的孩子而言。
退一步讲,即使这种干预能帮助正常人提高智商,目前市面上的早教机构也没什么用。因为在这项计划中,实验组的孩子们每周都会在早教中心待上 50 个小时,而一般商业中心一周 2 小时的「早教」,对本来就正常的孩子很难想象有什么大的作用。
早教中心没有太大作用,早教中心的教学方式却很可能有负面影响。
在早教课堂上,孩子很有可能锁死在「教会」,失去探索能力。
我们可以到「浪潮工作室」,详细去看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
在那里我们还可以清楚了解:
早教,真的会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吗?
早教能扭转孩子性格吗?
早教班有必要报名吗?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浪潮工作室
他们还写了什么?
剖析消费
1949 年到现在,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就有 26 人。可以说,日本制造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不过,在发达科技的另一面,日本的伪科学也同样发达。到底有多少日本的理论、产品,混在「日本制造」的队伍中,来到中国开启骗钱之旅?
提到戴森,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一个词:中产阶级。还有人把戴森称为「中产收割机」。
可是,在不超过 200 块钱可以搞定一款吸尘器、不超过 50 块钱可以搞定一个吹风机的情况下,中产们,何须花 20、40 倍的价钱买戴森?买戴森的,又难道只有中产吗?
生活百科
他们关心你的生活和健康,在浪潮工作室,你能看到很多生活百科,他们的观点甚至会颠覆你以往关于健康的生活观念。
睡得好,其实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怎样才是睡得好?很多人都笃信一条:每天要睡满 8 个小时。
但是,你有没有认真地想过:人睡满 8 个小时真的是必须的吗?人究竟一天需要睡多久?
一项调查发现部分中国城市家庭的洗衣情况,超过 90% 的家庭选择单独手洗袜子和内衣。
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分开洗?听说外国人总是一起洗,难道他们体质特殊?
理性种草
除了生活常识和日常里的智商税,就连家用电器,都能被他们写出很多一般人都不知道的用法给大家理性种草。
洗碗,是中国当代家庭中最引战的家务事之一。
那么,洗碗机到底值不值得买?
梅雨季节来临,气候变得无比潮湿,阳光变得更加珍贵。
每天都要换的内裤,两三天就要换的内衣和袜子,成打地堆在衣架上却怎么都干不了。晾了一周的衣服,一摸还是又湿又潮,只能动用意念说服自己,「已经干了」。
这时候,你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烘干机。
你或许不关心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总会在某些时刻,来「关心」你。
看更多精彩内容
做更有态度的年轻人
新知世界,
相信你会喜欢。
策划制作
排版:月饼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