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在家早教:人一年营收亿的私域打法!

邓非老师,江湖人称“邓十亿”,小步在家早教VP。

他深度运用社群思维,带领小步在家早教在 3 年内从 0 做到 10 亿,其中 2020 年更是实现了 20 人一年营收 5 亿的销售奇迹。

对社群运营我今天会重点谈两个方面:第一是底层逻辑,第二是实操。

这么多年,我发现很多企业都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大多时候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比如转化率低,就只解决转化率的问题。增长出了问题,就只解决增长问题。

之前有个营收2000万的公司转化率上不去,CEO找到我并期待我能帮他们把转化率提升一倍。我先花了两个小时给他解释什么叫系统。

因为我知道,转化率出问题的时候,问题根本不在转化率本身,背后的问题更重要,一定要找到病根。

传统组织和企业的管理思维,我把它称为还原思维或机器人思维,就是把公司管理和运营当成机器零件拆成一个个模块。

比如市场营销、销售、财务等等部门,他们认为哪个模块出了问题,解决掉这个模块的问题即可。

但实际上,组织都是复杂多变且相互关联的。转化率低往往是产品价值点的问题。这个核心价值点如果无法触达用户,那么转化率一定会出问题。

搞清楚了底层逻辑,想找到转化问题的症结,可能都不需要我出方案,问自己几个问题就够了:

如果不改变底层思维逻辑,单一问题很难从系统层面解决掉。比如传统销售,提升转化率的方式就是天天逼销售训练话术。

这不过是老板在用自己战略上的懒惰逼死别人而已,可现如今很多公司还在做这种在我看来非常愚蠢的事。

社群也好,公司也好,本质都是一个小型社会。如果你对社群还是不太明白推荐你看一本书叫《社会与经济》,作者是斯坦福大学非常牛逼的一位社会经济学教授。

所以如果我们仅就公司看模式,事情就会很难做。因为站在公司视角,管理无非就是把公司分解成各个模块。

而当你上升一个维度,从产业链角度去判断公司核心竞争力时,又会不一样。

如果再上升一个维度,从社会学角度看时,你就会找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杠杆。这个杠杆就是企业和用户的共同价值观。

2015年我翻译了一本书叫《趋势型创新》。作者提出两个很重要的理论,第一个叫个体崛起,第二个叫社群化生存,这两点至今对我影响巨大。

现代社会正走向精神部落时代,就是人们更倾向和精神认知一致的人在一起,它跨越了传统社群或地域、血缘、宗族。尤其在近5到10年中,这个趋势愈发明显。

这点对公司经营来说就是企业用户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过去企业和用户就是甲乙方关系,用户买服务和产品,企业做得好天经地义,如果做得不好用户就骂街、投诉,让你上315。

现如今二者关系完全变了,二者要认同一个价值观,这是建立用户即员工模式的根基。尤其在重销售、重运营的行业里尤为明显。让用户承担销售和运营的角色为企业节省成本。

实际应用时,其实远远不止这两个角色。

例如我们去年营收五个亿,我们的销售团队则只有20人。这20人管理2万个核心用户,最终是靠谁实现的营收?答案是用户。

管培训团队只有2个人,谁来具体执行?答案是用户。

我们为增长而设计了很多活动,根本忙不过来,谁来实现的活动落地?答案依然是用户。

很多人都害怕无论什么客单价产品,总有用户高频抱怨东西贵。当时针对这个困扰,我们把问题包装成项目,让用户来解决。

来自湖南郴州的一个宝妈给出了最佳解决方案。她在买菜的时候,灵机一动对一捆葱拍照发给了抱怨贵的用户,还附上了一句话“你给孩子的投资,就相当于每天多买一捆葱而已,你觉得贵吗?”

我们一直在不断构建这种场域,方便用户在各个环节为我们的体系做贡献。

我应该是中国最理解宝妈的男人之一。因为业务特点,我们企业大量的用户是宝妈,而为了解她们的生活状态,挖掘她们的核心需求,每年我要与几百个宝妈见面,平均每人聊40分钟以上。

最终这也成了我们能和10万宝妈隔空喊话的抓手。

用户为什么心甘情愿追随我们,而不是别人?好产品只是前提,但远远不够。否则用户只买我们东西就好,所以这不是跟随我们的理由。

最大的理由是我们的价值观得到了用户强烈认同。我把它归纳为两点:

第一,我们让宝妈获得了真正的高质量陪伴。

0到3岁孩子的妈妈陪伴他们的欲望很强烈,但实际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是让宝妈烦恼的核心问题,而且高频出现。

第二,让她们有尊严得获得收入。

在北京没那么强烈的感受,但在三四线城市,你就特别能理解有尊严地获得收入对她们的号召力。用痛点都不足以形容,是刚需。

这两点一旦放出,很多宝妈必然追随我们,让一群人凝聚到一起,第一个关键点就是建立共同的价值观。

这个话听起来比较虚,可却是事实。过去谈这个让人感觉像大忽悠,可这个时代的确已经来临了。

这里有几个误区各位需要注意下:

第一,为迎合用户生创造一个你并不认同的价值观。

作为社群或公司发起人,你认为什么是对的,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它绝不能是假的,更不能是包装出来的。

在直播还没有普及前,网友线下见面,有个词叫见光死。现在则是一直播就见光死。所以千万不要忽悠用户,因为当你说的和做的不一致时,用户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仅仅把链接更多人误以为是价值点。

2014年到2017年我走了一个特别大的弯路,当时觉得社群的核心价值就是认识更多人。其实盲目的社交没有任何价值。

做社群的底层逻辑从来就不是卖东西,而是找到那群跟你有共同认知的人。利用企业的初心和价值观,找到你的同类,思考这些人的痛点和期望到底是什么,创造一些故事,然后传播给你的同类看到。

创造故事,具体就是打造故事体系和传播场景。

用户加入后,你需要考虑第一堂课在哪儿讲、讲什么。比如为彻底弄清楚宝妈的生活状态和核心需求,我和宝妈天天聊,聊了几百个。

所以讲她们这个群体的故事,对我来说信手拈来,这就是打造故事体系。

那么如何设计传播场景呢?培训有很多场景,活动也有很多场景,对外PR和公关也有很多场景。但请注意,所有场景都要传递出核心价值观,这件事情非常重要。

第二就是筛选核心团队。筛选时,关于意愿和能力的优先级与传统公司不同。

传统公司更强调能力而非意愿,只要能力足够他们有的是办法解决意愿问题,包括给到对方无法拒绝的报酬。对社群型组织则更强调意愿,能力方面后期可以不断挖掘。

我的一位学生出书后很多读者希望他开个课,结果去年10月他真的辞职做了个训练营。第一期办完后效果特别好,于是有学员提出可以帮他拉人。学生问我要不要给这些人钱,我告诉他一旦涉及钱,他们对你单纯的热爱就变味了。

和传统营销的漏斗模型不同,社群是一个涟漪模型。假如第一圈层人都不纯正,后面的情况可想而知。

销售来者不拒,越多越好,社群则是精挑细选。不给钱还为你好好干活的人,不是真爱是什么?

习惯于流量思维和传统裂变模式的人,很多都迈不过这个坎,选人的过程无比痛苦,因为不论什么模式,一定都有增长压力,谁能咬牙坚持挺过去,谁就能走到最后。

所以按照社群这套逻辑操作,一开始几个月增长曲线都会很慢,到了后面才会上扬。具体该怎么做呢?

对那些想帮忙的人,你心里再着急也不能表现出来。还是说回我学生,他把这些人拉了个群,分享他曾经在阿里云的故事、生完孩子的改变、为什么要出书、出书以后的想法是什么等等,全部都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然后开始招募志愿者,告诉他们自己每天要研发课程忙不过来,因此需要人帮忙。结果真的就有人表示可以承担群内学习委员的角色。

但这还不够,新的训练营如期举办,于是他继续和志愿者讨论策略,还完成了具体分工。

再往下就是庆祝和复盘,这点很重要。他在自己的书上签了名,还附了封信寄给这些帮忙的志愿者。他知道这些人宝宝的年龄,于是顺带选择了适龄的玩具。

有了一次成功的合作,于是后续也顺理成章地制定计划。比如团队未来一年目标是什么、什么时候分钱等等。

请注意这时候就应该谈钱了,起初决定加入是热爱,但商业和情怀都不能少。先不谈钱是为了验证价值观,而后谈钱是为了持续做下去。

到去年6月份,他们团队月营收达到10万。这事就发生在青岛,一个很小的团队,很接地气,案例先说到这。

涟漪效应第一圈有了之后,第二圈要建立可复制的运营体系。

很多企业的社群运营无法复制,也不成标准。因此导致外围虽然增长,但受制于人才匮乏,没有这样的机制,因此必须要思考最小单元的问题。

所谓最小单元,就是拉新转化闭环体系的搭建。做社群最难的也是这个最小单元。我们的社群最开始用了四个月搭建模型,细到每一个节点都画出了流程图,再把每一个节点的颗粒度拉出来,方便观察每个节点的数据。

理论上,想认识任何人,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就可以,很多人都听过这个理论。如果你和这个人有无数个的话,便形成了一个网状组织,这就是个小世界。

怎么让小更有生产力?

第一是链接点。类似大脑的构造,连接点越多就意味着越密,整个团队也越智慧。所以做社群的人是主角,让其他人产生链接。注意这个底层是有逻辑支撑的。

第二是链接频次。三个月见一次还是一周见两次,传递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第三是链接规则。规则复杂到要聊两个小时,不可能链接很多人。

有人算过1人最多只能跟150人产生链接,但个人微信可以加1万个好友,这就要求我们做分层。例如轻链接就是发朋友圈、点赞,重一些的就是聊几句。实在不行面基,以此类推,形成一个网状组织。

核心逻辑是形成用户之间的链接机制,让这个组织可持续进化,我称之为项目化管理体系。

这件事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都习惯用控制思维思考。传统的玩法是签完合同,到期必须交付。但社群的逻辑,要求你必须容忍某种程度的混沌、低效。所以需要做预案。

不论如何,群里一定要有事干,如果没事干,找人聊聊天,哪怕让大家谈谈想法都行。

如何培养人才和传统企业是正相反的。

首先,这些用户要比员工具有更强的信念。很多社群化组织做不起来的原因也是踩了这个坑。他们觉得反正大家都是傻子,无所谓。但从经验来讲,我对员工型用户的要求比员工更苛刻。

负责我们售前的用户,每天要完成3个小时的学习+2个小时的作业,周期是14天。一个月后我们还会进行考核,最终的通过率只有35%。

建立这样一套训练体系,是保证每件事落地的核心。很多企业扩张时遇到瓶颈,根源往往就是没有足够的控制力去训练用户。

用增长给团队注入信心,比任何鸡汤都管用。我们从0做到10个亿的营收,没有开一场线下会,连培训都没有,全部通过线上。

如今整个社会都在快速迭代,迫使我们团队必须保持update状态,必须保持最前沿增长模式的敏感度,这是要求也是习惯。

思考最小业务单元是什么,最小业务单元如何快速复制,以及支撑这套体系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我从2015年就坚信这件事,未来一定属于那些有影响力的超级个体。如果我们在这个时代和他们联手,用雷军的话说就是: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

本文由 @私域张公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THE END
0.第01集爸爸的爸爸叫什么儿童早教儿歌高音质在线试听外部播放此歌曲> 儿童早教儿歌 - 第01集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专辑:0~3岁宝宝启蒙益智儿歌 歌手:儿童早教儿歌 酷狗音乐 就是歌多jvzquC41yy}/m~lqw0ipo8rkzuuoi8<3wss8;?3jvor
1.小鸡叫叫系列游戏铁皮人小鸡叫叫下载小鸡叫叫游戏大全叫叫接金蛋(儿童早教游戏) 21.04 MB / 2016-04-25 11:32:32 / v2.0.6 安卓版 21.04 MB 下载 叫叫接金蛋app是一款专为宝宝打造有助于培养宝宝手脑协调能力的小游戏,该游戏操作简单,可以开发宝宝大脑,让宝宝更聪明,有需要的宝爸宝妈们快来IT猫扑下载使用吧!应用介绍宝宝玩什么好?听故事还是听儿歌或者玩游jvzquC41yy}/k}rqr0ipo8pg{1iiktjplqpp1
2.南湖金地附近有什么好的亲子园吗?宝9月份上幼儿园想找个好点的我宝9月份上幼儿园,已经找好了,是华师幼儿园,三岁正式开始上。现在天气变暖和了~想找个亲子园,好一点的,先让宝宝先适应一下,就是那种全日托管,但是老师比较多,宝宝比较少的那种托管班?还是叫早教班?还是叫亲子园,我也不晓得该怎么叫,为她真正的9月份上幼儿园做准备,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不知道万能的得意jvzquC41o0jf{r3eqo5uj{jcf/993;6:3/7.37mvon
3.叫叫阅读课app下载最新版叫叫阅读课免费版是一款专门为3-8岁的孩子设计的早教教育APP,旨在帮助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能力。叫叫阅读课APP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绘本、故事和儿歌资源。这些资源精选了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有声朗读、动画视频等形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孩子。孩子可以通过APP随时随地阅读、倾听故事,培养阅读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jvzq<84yyy4xkw|kp94dqv4c|cvq1@>9954ivvq
4.叫叫绘本app下载叫叫绘本(幼儿早教软件)v4.9.0安卓手机版下载叫叫绘本是一款很流行并实用的早教应用,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幼儿情绪管理软件,致力于做最好的绘本产品,是十年童书制作团队倾力打造的绘本应用,能够让所有宝妈更懂得孩子心声,在该软件中,拥有很多引导向的绘本书籍,通过这些绘本故事,小孩子可以潜移默化的学习到日常生活知识、与人交朋友的方式、控制自己情绪的行为等等。 jvzquC41yy}/lk:30pku1|thvu59:;;92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