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皮肤饥饿 (skin hunger)吗? 一旦婴幼儿有了皮肤饥饿症,就不是几个简单的拥抱可以逆转的了。肌肤接触是新生儿一种本能的需要,如果这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他一生中就再也没有机会弥补这个缺失。新生儿需要吃饱、睡足,定时更换尿布和衣物,但除了这些生存的基本需求,他最需要的是爱。一个新生儿如何感知爱? 通过肌肤接触,换言之,就是抱。爸妈不要小看抱孩子的力量,如果没有这种经常性的肌肤接触,婴儿的大脑会产生永久性的损失。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针对这一点的。195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洛 (Harry Harlow) 在威斯康辛大学的实验室里用猴子做了一系列实验。他把刚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几只猴子带离他们的母亲,改由代理母亲抚养。小猴子分成两组,因为代理母亲有两个,形状都一样,也都可以自动提供奶水,但一个的身体是铁丝缠绕的机器,另外一个的身体包裹着毛茸茸的外皮。哈洛发现,由毛绒母亲抚养的小猴子,会长时间地趴在这个“妈妈”身上,而另外一组猴子却不会去抱机器。这说明,新生动物本能需要这种肌肤接触。
如果没有会怎样呢? 几个月以后,由毛绒母亲养大的猴子们在受到惊吓的时候会扑到“妈妈”身上,彼此抚慰慢慢平静下来,而由机器养大的猴子则会疯狂尖叫暴走,很像自闭症患者或者精神病院里发疯的病人。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被剥夺了母亲的小猴子只有在 90 天之内回归母亲 (或者其他类似母亲的角色) 身边,才有可能正常发育,否则大脑的损伤就是永久性的。
这个实验用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证明,肌肤接触是新生儿一种本能的需要,如果这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他一生中就再也没有机会弥补这个缺失,即使他以后在正常的环境里成长,他对爱的感知和给予能力都会出现问题。这根本的原因在于大脑发育的方式。
肌肤接触的拥抱是对他的一种刺激,不断重复地刺激他的大脑,会让脑细胞建立起关于爱、安全感的连接。如果没有这样的刺激,婴儿的大脑就没有办法长出来这些连接,那么他对爱和情感交流的早期发育就成为空白了。而空白是无法填补的,因为每种功能都有它特定的发育窗口,如果错过这个窗口,孩子就会永远失去发展这个功能的时机。比如哈洛的猴子实验,出生后 90 天内没有得到过肌肤抚慰的小猴子,就永远无法正常发育了。
如果新手爸妈正在挣扎于抱不抱孩子的选择,抱少了不忍心听宝宝哭,抱多了又怕宠坏他,那么,在可以的情况下,多抱抱宝宝吧,即使对两三岁的孩子要立规矩,也不要忽视肢体接触。因为宝宝对爱的最直观体验也就短短那么两三年,一旦这个窗口关闭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抱抱的三大好处
1.促进触觉感官发育
“感觉统合”近年来得到了相当多的重视,而在人体的感觉统合系统中,触觉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宝宝的成长非常重要。只有在拥有良好的触觉感受之后,宝宝才能更好地与外界建立起联系。例如喝奶时口腔触觉会带给宝宝满足感,妈妈对宝宝温柔的肌肤抚触会让他感到舒适及放松。等宝宝有了爬行等活动能力之后,他也会利用手部的触觉来探索外面的世界,学习新的能力。
拥抱,就是给初生宝宝提供触觉刺激的最佳方式。通过与妈妈的肢体接触,宝宝可以喝到母奶、听见母亲的心跳,还能感受到妈妈说话时的温柔语气,这些都能带来舒适的触觉刺激。只有得到足够触觉刺激的宝宝,其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才更加完整,未来的学习及其他发展也就更为出色。
2.缓和宝宝的负面情绪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宝宝哭泣时,她们通常会先注意宝宝的生理需求,比如是不是肚子饿了、尿布湿了、太冷或太热等原因。在排除掉这些生理因素之后,那么宝宝多半就是觉得无聊、情绪不佳或是受到了惊吓。此时,只要妈妈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拥抱,那么宝宝的哭泣基本都能立刻停止。因为妈妈的拥抱可以有效安抚宝宝的情绪,让他很快恢复愉快的心情。
很多幼儿发展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对于宝宝发出的情感需求讯号,如果大人经常不能做出及时回应的话,那么宝宝逐渐就会萌发出一种失望与不信任的情绪,严重的还可能影响到宝宝的人格发育,让他经常产生挫折感,遇到事情就变得容易退缩。
3.锻炼挫折忍受力
反过来看,一个从小就得到足够安全感的宝宝,即使以后遇到挫折,他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不管结果如何,他们都能在妈妈那里得到安慰和拥抱。
各种抱姿
1.竖抱
宝宝的头部和颈部需要很小心的支撑,妈妈一只手温柔的托住头部和颈部,另一只手臂托住宝宝的臀部。让宝宝尽可能贴近妈妈的胸部,听着妈妈的心跳声,宝宝能够获得本能上的安慰。需要注意的是,让宝宝的脸始终侧向一边,保证宝宝呼吸顺畅,或者让宝宝的头部靠在妈妈的肩上,避免耷拉下来。
2.摇篮抱
摇篮抱就是我们常说的横抱,是抱宝宝最常用最简单最容易上手的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掌握,还可以很好的跟宝宝进行眼神的交流,而且不用担心宝宝的头部会前后左右摇晃。对于刚出生1-2个月的小宝宝,由于全身软绵绵的,横抱是最佳姿势。尽量让宝宝的脊柱与手肘保持在同一个位置,将宝宝的头放在左臂弯里,让肘部护着宝宝的头,另一只手托着宝宝的屁股和腰部,这样妈妈就可以最大程度支撑宝宝的身体。
3.面对面抱
面对面的抱法与摇篮抱其实区别不大,摇篮抱宝宝的头部在妈妈的臂弯里,面对面的抱法更适合母子互动。把一只手放在宝宝头部和颈部后,另一只手放在他的臀部。把宝宝抱到面前,到胸部下方的位置,对着宝宝微笑或者做鬼脸,或者和宝宝说说话。
4.趴式抱法
这是个适合安抚宝宝哭闹情绪的抱姿,尤其是肠绞痛或者肠痉挛的宝宝。让宝宝趴在妈妈的前臂上,脸朝外,放在肘窝处,使宝宝的头部能够从妈妈的手臂处获得支撑。用另一只手轻拍或安抚宝宝的背部。妈妈要确保宝宝的头部和颈部始终能够获得支撑。
不同月龄抱抱的方法
抱小婴儿( 0-3月龄)
新生儿和小宝宝看似柔弱,实际上却比你想象中要"强壮”得多,你从容自信地抱他,会令他感到非常舒服。但是宝宝会因为突然发生的事情而感到不安,因此,在抱起/放下宝宝之前,先通过柔和的声音和温柔的目光,让他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抱小婴儿的常用抱姿
第一种:
将小宝宝横抱在手臂上,一只手臂微微倾斜,托住宝宝的背部,用手肘处托住宝宝的头颈部,另一只手臂托住宝宝的臀部和腿部。这样,宝宝可以看清楚你的脸庞,你们可以一边温柔地对视,一边愉快地交流。
第二种:
将小宝宝枕靠在肩膀上:让宝宝靠在胸前,并让他的头部枕在你的肩膀处。用一只手掌托住宝宝的臀部,并且用前臂围住宝宝的背部,另一只手掌托住宝宝的头颈部。这样,宝宝的视野更加开阔,能更好刺激视力的发育。
抱婴儿( 3-12月龄)
宝宝渐渐地能稳定支撑住头部了,抱起宝宝时,可以不必像之前那样必须托住他的头颈部了,可以双手放在宝宝的腋下,然后轻轻抱起。
将小宝宝面向前竖抱着:让宝宝背对着你,脸朝向前面,背部紧靠在你的胸前。用一手臂揽住宝宝的胸腰部,另一手掌稳稳地托住他的臀部。即使很小的婴儿也喜欢脸朝向前面抱着,那样他会有更宽阔的视野。
需要戒除的不恰当抱抱
1.动作过于粗鲁的抱。宝宝需要的是有安全感的抱,抱的动作应该要轻柔、声音要和缓。如果大人的动作非常粗鲁、过度的摇晃(还可能造成婴儿摇晃症),或是抱宝宝时大声叫喊,那就会让宝宝感觉相当不舒服,很容易破坏拥抱在宝宝心目中的美好感觉。
3.过多的抱。宝宝并不需要整天都抱在手上,当他睡着之后,就不需要继续抱着。特别是到了学爬、学走的阶段,如果家长还是整天抱着宝宝,那么反而会阻碍宝宝学习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抱抱》,快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听故事吧!
绘本互动:
1. 小猩猩看见了谁在抱抱?
2. 大象、变色龙、小蛇、狮子、长颈鹿、河马他们分别是怎么拥抱的?
3. 小猩猩为什么要抱抱大象妈妈?
后续思考:
心理学家证明,动物与人都存在着“皮肤饥饿”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婴儿身上尤为突出,宝宝天生渴望大人的拥抱,即使长大了也习惯靠着大人。
如果宝宝的皮肤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极少得到父母拥抱,就容易引发性情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长大后容易形成一种潜在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
消除皮肤饥饿的最好办法,就是爸爸妈妈的亲吻、抚摸、拥抱等。父母的拥抱能迅速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得到安全感。对小年龄的宝宝来说,爸爸妈妈温馨的抱抱可以满足孩子被爱、被拥抱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