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识字也成为了大多数家长焦虑的话题之一。
“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识字?”
“怎么教孩子识字,孩子记得最快?”
“阅读就是让孩子识字吗?”
其实在孩子5岁左右,细心的父母就会发现,自家孩子开始对所有带有文字或标志的物品感兴趣,会问这个字念什么?那个标志代表什么意思?对于书本、画册等上面认识的字会一本正经地念出来……这些现象都表明孩子的识字敏感期到来了。
但每个孩子的识字敏感期不同,最简单的判断是孩子开始想知道那是什么字,总问你:“这是什么?”这个时候抓住孩子识字敏感期要比以后填鸭式的灌输好很多。
那什么是识字兴趣敏感期呢?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识字敏感期呢?
孩子的“识字敏感期”
一直以来,对于要不要让孩子认字,到底孩子从几岁开始认字好,家长们都比较矛盾,并且随着孩子进入大班,快要进入小学,家长会更加焦虑。因此在聊孩子“识字敏感期”之前,首先要给大家说一下那些关于孩子识字的误区。
误区一:早认字会破坏想象力
很多家长一致认为孩子不宜过早识字,他们觉得过早识字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会影响娃的手部发育,殊不知,孩子的想象力是建立在日益增长的认知上的,识字和想象力并不冲突,反而还会在识字的过程中,加深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拓宽了想象力的边界。
误区二:识字后不认真听课了
有研究表明,在学龄前过早被迫认字的孩子,初入小学时可能比未认字的孩子优秀,随着年龄增长,过早认字的孩子优势不再明显。
事实上,孩子入学后,学习的核心是培养阅读能力。缺乏阅读的孩子,智力结构单一,一旦面对相对复杂的学习,就会力不从心。孩子被迫早认字,只是机械地记住了形状和读音。“强按牛头不喝水”,在学习中失去兴趣,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表示:孩子的成长存在“敏感期”,在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孩子的学习能力将会呈现爆发状态。这种现象,其实是孩子的一种成长特性,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由于自身发育程度不同,而对不同的因素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
当孩子对某个因素存在极强的主动学习欲望时,孩子的学习能力就会升到最高点。也就是说,在恰当的敏感期,对孩子进行对应因素的培养,就相当于给孩子的成长发展添加“维生素”,将会得到最大的培养效果,孩子的成长就会更加成功。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大脑发育最快是在儿童时期,这个时候,是记忆特别强的时期。根据大量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4—7周岁这个区间段,是很多儿童识字兴趣出现的高峰期。
这个时候,如果身边再有大人随时教孩子字的读音和意思,只需几遍,孩子便能牢牢记住一个汉字。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孩子们可不用借助拼音便能会读会辨别一个字。
显然,孩子识字敏感期的出现,需要有外力做推助,没有大人去做辅助,孩子很有可能会错过这个阶段,如果只是依靠老师课上去教识字,速度就会比较慢。
如何抓住孩子识字敏感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利斯基说:孩子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阅读越早,对智力的开发越有益,七岁前学会阅读,就会练就很重要的一种技能,边读边思考边领会。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如果识字速度慢、识字量少,将严重影响孩子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并且很有可能错过儿童亲近母语的关键期。
而在亲子阅读中,如果家长太过强调识字又会破坏阅读体验,只专注阅读又会发现孩子的识字量没提上去。
其实只要把握好了度,让阅读和识字互为助力,不但对提升孩子识字能力很有帮助,对提高孩子阅读兴趣也是大有裨益,毕竟识字多会让阅读变得更加容易。
所以,面对“识字敏感期”,家长可以这样做:
01
初识——指读
当你发现孩子不满足于图画展示的内容,开始把注意力从“读图”转向“读字”上。开始询问“这是什么字?”“这是什么意思?”,这其实就是孩子识字敏感期的到来,这时候就可以顺势引导了。
绘本共读时,也可以在强调文中具体事物或事件时,指出或圈出关键文字,建立孩子对图画和文字的联系,更全面形象地识字。
比如在读绘本《我爸爸》《我妈妈》时,跟孩子玩大家来找茬,找找封面哪个字相同,哪个字不同,字跟封面上的人物有什么关系呢?甚至是把不同的绘本放在一起,根据父母说到的绘本名称,让孩子来找对应的书,这样既能增进孩子对文字的认识,也能加深孩子对绘本的理解。
02
温习——定位联想
孩子的记忆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这时需要家长耐心巩固,反复教育,才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记忆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养成。而定位联想是让孩子在初识高频字后,再次温习字的含义。
比如,绘本《大大的,小小的》中有两个高频字“大”和“小”,可以把“大”或者“小”旁边的字蒙住,然后让孩子结合故事内容猜猜看,形容“大”的是什么词?形容“小”的是什么词?它们在一起构成了什么词?这就叫定位联想。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凭记忆或根据故事内容猜出词语,这时候,家长需要给她做一些组词造句的延伸。这一步的可拓展空间特别大,妈妈们可以尽情发挥,鼓励孩子去想象。不要太在乎对不对,点燃孩子对字的热情更重要。
03
巩固——创造新语境
经过前两个步骤,孩子对高频字有了熟悉度。这时候,他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把字从故事中抽离出来,放到不同环境里还能认识并举一反三地运用吗?
很多妈妈们可能都会有类似的经验,拿着书问孩子:“这字怎么念?”孩子一口就能答出。可一本书,还是同样的字,再问孩子,他就不认识了。
这是因为孩子虽然认识了汉字,也知道了它的意思,但还不能做到活学活用。
我们可以陪孩子一起做“创造新语境”的练习,来改善这个问题,具体怎么做呢?
家长们可以在家里备一些字卡。比如在阅读中学了高频字“说”,接下来,就让我们借助字卡,为“说”创造新的语言环境,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为“帮字找新朋友”。
刚开始,孩子认识的字有限,能组合出简单的词就已经很不错。过程中,爸妈们可以给予帮助和引导。后面,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就可以鼓励孩子创造句子。
反复练习创造新语境,能帮孩子熟练运用认识的字,理解不同语境下,字的意思会发生什么变化。相信很多家里都备有类似的字卡,爸妈们完全可以借助字卡,多陪孩子做练习,时间长了,孩子就能活学活用汉字了!有些字卡,还配有字形解构、字的演化,对孩子理解字义也是很有帮助。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每样家具上贴上名词卡,制作一根魔法指读棒,让孩子找出家里或绘本中认识的文字,大声读出来。或者制作苍蝇识字拍,配合字卡,一起来玩拍拍乐的游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联系现实,把生活变成生动的识字课堂,边学边玩。
04
串联——以新带旧
巩固之后,我们再用“以新带旧”的方法,来串联起孩子对字的记忆。比如,学会“说”这个字后,可以问问孩子:和“说”偏旁相同的有什么字呢?话、谈……它们是不是跟“说”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都是需要口头表达的行为。
有一个关于记忆时效的理论——记忆曲线,也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它提出:孩子的记忆,从“记”到“忆”有个过程,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想要生成永久记忆,就必须进行大量有效的重复,注意,是有效重复,机械重复会让孩子产生记忆疲劳。
而“以新带旧”就是一种串联式的有效重复,孩子学会新字后,再将偏旁相同的旧字串联起来复盘,对生成永久记忆很有效!
其实爸妈们不用过分担心识字练习会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和识字本来就不分裂,识字也是为了更好的阅读。
当然,阅读识字也是分阶段的。初期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可以不强调识字,等孩子有了一定阅读兴趣,进入为自主阅读做准备的阶段,有了认字、学句的需求,识字练习就很有必要跟上了。这时候你会发现,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孩子阅读兴趣也会越来越高,在阅读中又认识、掌握更多字。
而且这四步并不复杂,爸爸妈妈们在亲子阅读时就可以顺便完成,关键要做到充分地准备和足够地坚持,以及阅读前,找出要学的高频字,控制好量。当这些准备的工作都已经完成,剩下来的就是坚持啦!
最 后
其实每个孩子识字敏感期都会有差异,有些孩子2岁多就开始对所有符号感兴趣,有些可能5岁才会对认字感兴趣,爸爸妈妈不要过于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如多花点时间读懂孩子,坚持阅读这个好习惯,打好地基,那一天总会到来的,已经错过了敏感期也可以重新开始,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和现在!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