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甲骨文:“啟”(启)
图2 金文:“啟”(启)
▲“啟”(启)。
图1 甲骨文左边是“户”,右边是“手”,表示用手开门。
图2 金文中加“口”,表示用口喊也能开门。
“启”的本义是“开”。引申为“雨后天放晴”,现在还经常用到一个词叫“云散天开”。“启”或加“日”为“晵”。
双扇门为“门”,单扇门为“户”。
从隶书开始,就有人把“啟”写作“唘”,其实是一种讹误,只因“户”和“石”在字形上有些相似,与“石”并无关系。
▲“寺”。上面是“之”,下面是“手”(后来加一点为“寸”),表示“手之所之”,即手能伸到的地方。本义是“持”。
“寺”字上面不是“土”,跟“土”没有关系。
在古代,“寺”字可以通假很多字,如“持”、“时”、“侍”、“待”、“恃”、“志”、“痔”,等等。参见《字源》。
1.“学”
图3 赵孟頫《六体千字文》:学
图4 金文:学
▲“学”。
图3 上面是“爻”,下面是“子”,表示小孩子在学习计算类的知识。
“爻”,像交错的算筹,与“计算”有关。《周易》以“爻”为基本符号,“—”为阳爻,“- -”为阴爻,三爻组合在一起得八卦。
图4 在图3的基础上,中间加了“宀”(屋子),上面加了两只“手”,表示在屋子里,用手拿着算筹学习。
2.“教”
图5 《散氏盘》:教
图6 《说文广义》:教
图7 《偏类六书通》:教
▲“教”。
图5 左边是“爻”(算筹),右边是“攴”(手持杖),表示强制学习计算类的知识。
图6 在图5的基础上加了“子”,表示强制小孩子学习。
图7 左边是一个完整的“学”,右边是“攴”,表示强制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
①“教”字上面像“老”字的部分,跟“老”字的构造不同,这里是“爻”,而“老”的上面像老人的长发。
记得刚接触书法的时候,学繁体字,在新华字典上查“学”字的繁体字为“學”。后来在很多字帖上看到中间都写作“与”,一直以为写“与”的才是正体,比较排斥写“爻”的字。现在看来,原来写“爻”的才是正体,只因“爻”字与“与”字在字形上比较相似而误传为“与”。
②“教”字和“学”字有交叉(都有“爻”),或包含的关系(“学”字为“教”字的一部分)。
1.“斗”
汉典网:斗
▲“斗”。
《说文》:“斗,十升也。象形,有柄。”
甲骨文像带把的舀酒的勺子。
因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形状像斗,勺子形,故称斗星。
所以,表示容器的“斗”,如“金樽清酒斗十千”;表示星宿的“斗”,如“北斗”、“南斗”、“气冲斗牛”,都要写作“斗”。
2.“鬥”
汉典网·甲骨文:鬥
《说文解字》:鬥
▲“鬥”。甲骨文字形像两个人互相伸长手臂,用手攻击对方的头。
以前见小篆字形的“鬥”,一直以为像两个戴着拳击手套的拳头在打斗的形状,现在看甲骨文字形,才知道打斗的并非只是拳头,而是两个伸长手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