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早婚缠足陋俗,清末民初一些顺口溜所再现的新旧民俗更迭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常被归于民谣的顺口溜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顺口溜合辙押韵又朗朗上口,用词精准灵活且通俗易懂,因此具有极强的传播效果。此外,更因其内容多反映民风、民情及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引导民众情绪及政治谏言的作用,因此倍受历来统治者的重视。早先秦时期,周代统治者就制定了比较严密的采风制度,定期在各地搜集土风歌谣,借以实现体察民情的目的。后世历朝历代统治者对民间风行的顺口溜也非常重视,生怕“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之类的犯上顺口溜在民间流行。

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遭遇了剧烈动荡。随着西风东渐风潮日盛,新民俗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与旧民俗发生了激烈碰撞,新视旧为鄙陋,旧视新为异端,在较量的过程中,双方不约而同想到了顺口溜,都想通过这种民谣俚语,让自己的主张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在社会传播。在吉林地区流行的一些顺口溜中,就可见一斑。

1923年吉林省立模范小学校,取自《吉林旧影》

作为清代吉林将军驻地,吉林城的教育发展在东北还算较早,城内不仅有满蒙官学,还有多所官办书院及大量私塾。在光绪年间,吉林兴办机器局后,表正书院率先传授科举考试科目之外的自然科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最终废除科举制度后,吉林城设立五关初级小学堂,此后,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官立中学堂也相继被建立起来。但是在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之类的旧思想在民众中仍旧根深蒂固,由于新学堂不与科举当官挂钩,在吸引适龄人口入学方面,还是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为此,一些以劝学为目的的顺口溜被编撰出来,不断投放入民间,借以宣传新式学堂的好处:

张家小儿入学堂,李家小儿游街坊,二儿同年一样长,学则日进不学荒。张李二儿是谁强,后来成就惟有张。歌罢之后细思量,是效李儿是学张。

除了这种通过宣传上学好处多的顺口溜之外,一些宣传校园内优质新生活的顺口溜也在民间传颂:

雄鸡叫,天将晓,小学生,起得早,深深呼吸练体操,身体强健精神好。

小学生,志气高,能吃苦,能耐劳,品行端正学问好,更无一次迟到校。

孝父母,敬师长,爱学友,不吵闹,师长同学均称赞,每天快乐有多少。

吉林女师学生上课情景,取自《吉林旧影》

在表率作用的感召和全社会实打实的努力下,新式学校数量越来越多,生源越来越稳定,到了九一八事变之前,吉林地区的教育事业较晚清有了长足发展。虽然新式学校被社会主流认可,但小学阶段的男女同校还是让一些守旧人士看不顺眼,于是他们也祭出一些顺口溜,明着是夸新学堂热闹,话里话外却还是掩不住浓浓的“酸”味:

学学算盘子,笔算也妥当。每逢出了门,歌声闹洋洋,打鼓吹洋号,一走一大帮。

只不过再浓烈的酸味也禁不住时代洪流的涤荡和稀释,这些阴阳怪气的牢骚顺口溜,并未在社会上掀起什么风浪,很快便在生活中销声匿迹了。

吉海铁路通车庆典上有许多身穿洋服的人,取自《吉林旧影》

传授新知识、新文化的新式学堂的广泛设立,为吉林地区的带来了新风尚和新做派。其中最突出的当属人们对个人卫生的重视。以往,即便是久在城中居住的市民,也少有刷牙漱口的习惯。为了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版本名为《卫生歌》的顺口溜开始在坊间流行,刷牙往往成为其中宣传的重点:

起居有定时,饮食先量腹。刷牙常漱口,居处常扫除。从事宜奋勉,事后更洁服。早晚做事毕,运动舒筋骨。身轻体且健,疾病自然无。

除去关注个人卫生,旧时抽大烟、扎吗啡等不良嗜好,也被大量顺口溜讽刺和批判:抽大烟,打吗啡,披麻袋,露着腿,扎一针,咧咧嘴,你说后悔不后悔……抽大烟,三宗好,穷的快,死的早,抬着棺材又轻俏……

新风尚和新做派在社会上最直接的反映,还是体现在服装服饰上。毕竟从古至今,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无论是盲从还是跟风,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总比洗心革面要容易得多。在一些顺口溜中,就再现了民国时期一些颇具喜感的时髦人士,比如下面这则:穿皮鞋,高抬腿。镶金牙,咧着嘴。戴眼镜,穷人美。戴手表,看时刻。还有一则:时派时派真时派,不像从前老腐败。身穿洋服翻着领,卷腿裤子把脚盖(旧式服装是打腿缝——扎起裤脚的);本来不识字,硬把钢笔带,你说时派不时派。

民国时期新派女性的形象

民国初年,新风尚和新做派为移风易俗带来了契机,在新的价值观、审美取向的影响下,大量传统陋俗得以从百姓的生活中剔除。在吉林城,破除早婚陋俗具有一定代表性。旧时因旗人为职业军人,为确保人口繁衍,民间盛行早婚及“妇长于夫”的现象。闯关东而来的汉族人,也有崇尚多子多福,但凡经济条件允许,也采取早婚之俗。然而民国开始,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不断提高,早婚的社会危害越来越被各界重视。由于青年时代是身体发育和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过早结婚,建立家庭(生育),极易浪费精力,影响实践和锻炼。同时,过早生育对女性身体和胎儿的发育也非常不利。故而当时全社会戒早婚的呼声很高:

小学生,快乐多,不幸娶个大老婆……叫她刷锅不刷锅,骑着锅台唱秧歌,叫她扫地她不扫,拿着笤帚唱大戏……叫她刷牙不刷牙,她说一生爱乌牙。真不幸,遇见她……奉告世人快醒吧,早婚之害似天塌。

这首顺口溜虽然为了突出早婚危害,过于放大了一些生活细节,且许多内容明显带有歧视妇女的意味,但其一度流行,确实对宣传破除早婚陋俗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民国初年,在新旧习俗交锋过程中,虽然有潜移默化的时代潮流推动,但是,旧习惯在退出历史舞台时,也并非心悦诚服,一如缠足的陋俗。

伪满出版的《吉林新志》记载,在吉林,妇女缠足之风,为汉族通习,省内除回、满人外,皆行之。女儿自三四岁,即缠之。步履维艰,终日号泣,深夜尤甚,其害于生理者正深。民国时期,经过兴办女子教育,以及破除男女职业限制,吉林地区的妇女地位有所提升,缠足的陋俗在社会上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抵制。然而守旧派对破除缠足陋俗,心中尚不服气,他们针对妇女穿皮鞋时的一些姿态指指点点,甚至大放厥词:尖皮鞋,后跟高,走起道来弯着腰。时髦小姐,时髦小姐,你与缠足姑娘一样糟。可惜这些呱噪无法扭转大势所趋,到了伪满时期,“幼女缠足已不见通都大邑”了,与世界大同成为大势所趋。

天足

民国时期的吉林地区,尽管军阀、土匪、日寇相继作乱,得益于吉林民风中那份坚韧和顽强,以及对新事物特有的那份宽容,新旧民俗还是在许多方面实现了更迭。而且大多数新变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百姓生活,甚至对如今的市民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无论是弘扬时尚,还是宣泄不满,借顺口溜的形式对各种变化与碰撞进行传播,始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读民国时期那些朗朗上口的顺口不难发现,即便是那些讪讪之词,其编撰者也并非怀有什么险恶居心,和今天仍旧魅力不减的那些顺口溜一样,无非是舒缓一下压力,文艺化地记录生活,进而希冀能够尽快解决问题罢了。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三字经拼音范文《三字经》是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识字教材,该典籍不仅包含汉语学习的知识,同时包括丰富的人文、自然百科知识。初级学生从《三字经》中学习语言的同时接收人文通识教育。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一国语言中的俚语、俗语及成语典故皆打上了浓厚的文化痕迹,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归根到底就是学习一国文化。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外学子赶赴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2:64ivvq
1.小学低学段字理识字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版)字理识字E.多听多读进行识字F.用肢体语言帮助识字其他 5. 你最喜欢老师用什么样的方式讲授汉字? A. 图解识字(贴画、简笔画等)B. 学习歌谣、顺口溜C. 猜字谜D. 讲故事E.部件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F.拼读拼写G.小游戏,班级小比赛 6. 你认为字理识字是什么意思? A. 学习认识汉字的形状和发音BjvzquC41yy}/ys}0ep5y|87767776>:0cuvy
2.首都师范大学新闻网《边区群众报》几乎囊括了边区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劳动经验、生产知识、生活常识、批评建议、医药卫生、歌谣故事,又有农村群众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如“百宝箱”栏目大量刊登家庭生活实用信息。此外,《边区群众报》还担当了边区群众识字课本的重要角色,各地的冬学和识字组常把能读懂该报作为学习的标尺和目标。因此jvzquC41pg}t0lsw0gjv0ls1ovyk1:=65;?/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