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量,才是娃的“隐形起跑线”!
因为识字量 ≈ 理解能力 ≈ 学习能力的底层代码!
你看那些海淀妈妈的分享,一年级的娃能自主阅读《上下五千年》,数学成绩保持全班第一,校内和校外作业能高效率一小时搞完,这都源自于他有3000+的识字量!
再看个反面案例:
农场的王爷爷用竹篾编织竹筐,他第一天编了12个,第二天因修补破损的篾条,只编了第一天的一半。第三天天气转晴,王爷爷效率提高,编的数量比前两天的总和还多5个。请问王爷爷这三天一共编了多少个竹筐?
这样的题识字量不够的孩子光读题就卡壳,更别说理解列算式了!而一个孩子如果读了三遍后还不懂,那多半是卡子识字上了。再往长远点说,未来的中高考,阅读理解题是占据了半壁江山的,而写作跟阅读又不分家,所以说:
识字不是兴趣班,是刚需!
但识字毕竟是个长期工程,又比较枯燥。所以找对方法很重要,千万别违背人性的让孩子死记硬背,也别想着靠些app的动画辅助就能让娃快速搞定大量生字。真正想让娃爱上识字,且在两年内搞定3000+识字量的就一定要这样做:
第一:狠抓敏感期
科学研究表明:4-7岁是识字敏感期,大脑就像海绵,吸字速度堪比吸猫!
· 4岁:识字量200+,能读简单绘本
· 5岁:识字量800+,自主阅读桥梁书
· 6岁:识字量1500+,轻松啃下《西游记》少儿版
这样的数据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一系列实验后被证实的。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也说: 在孩子能力爆发期进行教育,效果能翻3倍!
这意味着什么?同龄娃在认“的、地、得”时,你的娃已经能读《屁屁侦探》全文了!
所以千万别错过娃的识字敏感期啊!
二:瞄准大脑开挂期
三.艾宾浩斯“作弊器”
大脑很有自己的个性,它喜欢好玩的,搞笑的,夸张的,也会第一时间就记住重要且危险的信息,这些重要的,好玩的信息会被大脑迅速记住并保存在长期记忆的箱子里,至于那些枯燥的,毫无的特点的信息就会被大脑当做无用信息过滤到短期记忆的盒子里。
比如这些生字,既不好玩,又不重要,今天是记住了,改明儿就忘记了。所以我们得想办法让大脑对这些生字改变想法,从而让它把这些生字转移到长期的盒子里,达到持久不忘的目的。
具体怎么做呢?
“欺骗”!
通过欺骗的方式引起大脑的警觉,从而改变它的想法,让它觉得这些生字是重要的,应该要记住的。
四:游戏王炸法
所有的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这个兴趣就是万能的1,后面的各种方法都是0,所以这个1必不可少,不然都是无用功,甚至会有反作用。
我家姐姐一年级的时候就解锁了4000左右的生字,现在她三年级,休闲娱乐的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阅读。阅读对于现在的她而言已经是一种享受的体验了,她读四大名著,也读各种历险记,她痴迷汤汤的作品,也爱金波,吴然的书,她读历史,百科,也沉迷于各种虚幻的小说。对于阅读的书籍,我不做过多的干涉。
但妹妹是普娃中的普娃,不爱认字,记忆力也远不如姐姐。因为认字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每周都会断档几次黄金记忆点,因为记忆力不好,所以很多字反反复复的却总也记不住,所以在认字的这条道路上,妹妹的这条道路明显艰辛了很多。
去年我一直用姐姐的识字法才勉强让她认得了200字,今年,我发现了一个适合普娃的王炸学习法——游戏!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当我们把学习转化成玩的模式,娃的多巴胺被迅速激活,再加上竞争的机制,娃求胜心切的心里开始“作祟”,平时叫不动的认字学习,现在天天跟在我屁股后面催,自己没事就跑冰箱,照镜子开启了主动认字的模式,这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妹妹的识字量呈现了惊人的结果——识字量直逼800,且解锁了中文的分级阅读......
或许这就是心理学家维果茨的研究结果吧:游戏中的孩子,学习潜能可以提升200%!
总而言之,如果你的孩子目前识字量不够,也不爱认字,那就从现在开始,按照我说的四步骤做起来,即便你的娃已经上了小学,错过了黄金敏感期,也没关系,按照后面的三条做起来也不晚。坚持一年,解锁3000的识字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附:识字卡游戏玩法(橱窗有同款,点击下图也可以直接购买)
道具: 识字卡+2个玩具锤
规则:
· 随机摆出20张左右的(复习+生字)字卡,每张字卡的下面是下一张要寻找的线索,(如“找一个有'口’的字”)
· 两人石头剪刀布,赢家随机选中一张字卡并读出正确读音即可获得一张字卡;
.双方通过前一张字卡的线索获悉下一张需要寻找的字卡,等主持人喊:抢卡大战开始,迅速找到并敲下下一张字卡,吸上来并正确读出即可获得一张字卡;